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主流价值取向仍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着问题。本文以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为例,来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释志愿者活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金欢欢 《法制与社会》2013,(17):230-231,239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特点、犯罪成因、心理干预措施等方面入手,对当代国内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陈磊 《法制与社会》2011,(9):226-227
人生价值观是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它为人们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提供依据。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创造人生的价值。构建科学的人生价值观需要从客观现实和自身条件出发,营造良好的人生环境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需要通过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发挥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重大事件触及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着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及政治观念,对他们的行为和未来发展方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社会重大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状况,在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方面作相关分析,并提出实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宋培培  李慧 《法制与社会》2012,(12):227-228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各种文化的涌入以及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并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当前,研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及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的核心观念,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多元化态势。价值多元化引发的是传统价值观的变迁甚或是重塑。价值多元化虽然能够给学生提供价值多样性选择的空间,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所以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是尤为重要的。本文先就价值多元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其次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对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了探讨,包括将大学视为社会化的场所,正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主体的差异性和适当地调整大学生价值观评价标准等。  相似文献   

7.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大学生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完成学业、积累知识、明辨是非、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社会考察和选择更多的则是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能力。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对当代大学生来讲尤为重要,高校在教育活动应从转变教育思想、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考核与评价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来着力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大学生在就业和今后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的深刻变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使我国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时俱进,我们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积极探讨其中的必要性,认真分析其中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仔细研究教育的对策,不断形成价值观教育的新理念,对大学生大力实施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面对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剧烈变化,当代大学生无论在知识的学习上还是价值观的树立方面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同时,也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教育如何提高身处在开放社会的大学生在各种思潮下的分析能力、识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如何提高大学生抵御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如何在价值多元化的趋势中坚定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等,都成为了当前各高校和德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唯有在德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对我国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对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的问题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八荣八耻以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为导向,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关系,在价值取向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统一、科学的价值判断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必然涉及到对价值范畴的重新界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实际,广义的价值范畴具有三重性,即商品价值、经济价值、非经济价值。提出和确立经济价值论,是发展和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2.
法的模糊性是指法律元素具有的性质与类属不完全的特性。法律价值作为法律的重要要素具有模糊性,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价值形态及其运用的模糊性;二是诸价值之间的关系具有模糊性。法律价值的模糊性是一切法的模糊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哲学意义上的主体与客全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探讨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主体与客体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评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认识认识,其活动的开展必须依靠两个要素,即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主体与客体,他们互以对方规定自身的存在及属性。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主体可分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而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客体就是指评价对象,它是由四个方面构成的评价域,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主体与客体逻辑地内含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其实质是评价关系,进一步说,可归结为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军事法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春涛 《时代法学》2005,3(3):51-54
军事法价值是包含着人的价值预期的军事法,在与人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的作用;军事法价值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要素三个方面;价值取向就是在价值方面的选取方向和目的性追求,我国军事法的价值取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文明、责任和道德。  相似文献   

15.
古典的修辞学研究重心主要在于一种实践的说服行动以及与之相并行的说服方式,区别于当前的以修饰文辞为重心的修辞学研究,故而古典的修辞学与法律具有密切的关联。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法律修辞,重新激活并发展法律修辞的当代价值。具体而言,法律修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作为本体论的法律修辞和作为方法论的法律修辞这两个具有关联的方面。作为本体论的法律修辞主要是指法律本身也可看作一种修辞并可以从修辞学的视角对法律予以观照,作为方法论的法律修辞主要是指其于法律运行过程中的体现的诸多作用。当然,法律修辞的价值本身也存在限度,但这并不构成对法律修辞的否弃理由。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国际刑法的维度思考人权,首先应该通过明确国际刑法的研究对象、揭示其刑事法属性以及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目标来确立研究的视角。国际刑法对人权的研究中存在的意识形态的烙印、视野的狭隘、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以及盲目的偶像崇拜等若干理论争点,应厘清人权的涵义、属性、主体以及内容等,树立人权乃是人类尊严和基本价值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立法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行政立法的价值可以决定行政立法的效用、行政立法的利益归属、行政立法的发展方向、行政立法的总量等 ,然而 ,这一根本问题没有有效地反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分析了行政立法合理价值的条件 ,并构设了行政立法合理价值的内容 ,如实现宪法原则、补充法律规则、维护法律秩序和便于相对人权益的实现等  相似文献   

18.
栗峥 《法学论坛》2006,21(3):88-93
“协调性”所蕴含的本质特征包括:匹配性、一致性、完整闭合性和动态性方面。协调作为高级表现形式的价值理由在于协调不存在对立价值。协调是平衡诸价值的价值,即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其他价值正是通过相互协调升华为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证据群作为证据通往事实的中间环节而存在,它构成相对于单个证据更高阶的证据层面,同时又低位于最终事实,用以解决证据组合问题的一种中介性工具。证据规则的协调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证据规则与证明事实相协调与否;二是证据规则之间相协调与否。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研究的两类主要视域,但文化事业视域中的相关价值与规范交互性研究往往为学界所忽略。在我国最基本的文化服务事项尚未实现充分平权供给的前提下,该类研究更显其现实意义。有必要在我国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所依托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生系统变革的背景下,从价值目标与权益事项这两个方面来尝试解构文化事业视域中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规范内涵,以提供必要的原理原则层面的概念指引。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服务供给方而凸显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个殊化价值目标,公益性文化单位提供的服务是义务非营利性的,经营性文化单位提供的服务则是激励非营利性的。在此基础上,基于非营利性价值目标所蕴含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考量,从文化参与权益、文化成果分享权益和文化平等权益这三个方面,来厘清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融贯性权益事项。  相似文献   

20.
Governments are increasingly using cost-benefit analysis to appraise regulatory proposal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eviews recent practice in the USA and UK. Drawing particularly on examples of analysis undertaken by the British 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he argues that a technique originally adopted to assess the merits of public projects is, as yet, insufficiently sensitive to some of the problematic aspect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egal instruments and human behaviour. These aspects are the focus of much law-and-economics analysis and the value of regulatory appraisal would be enhanced by an increased input of such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