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冲  程亮 《人民论坛》2012,(17):104-105
中国的法治建设正面临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先进文化和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在一百年前的清朝末年也同样存在。一百年前,当时的中国也进行过一次法律修订运动,即清末修律。从清末修律到今天的法治国家建设,我国的法律制度和国家治理方式正经历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不断革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近年来典型刑讯冤案可以明白冤错产生的症结和规律,认真反思发现其中很多问题并非能够随着《非法证据排除规定》①的出台而得到实质性解决。欲在司法实践中落实该规定,根除刑讯,首先需要解决规则之外的痼疾,然后解决规则之中的不足与缺位,再解决规则之延伸——有区别地排除毒树之果。惟其如此,才能从制度上确立冤错案件的防纠机制,最大限度地杜绝冤错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百年来的法律建设活动,肇始于清末修律。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认同援引西法、变革中法的同时,始终固守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底线,希望以此来维系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采取审慎渐进的变革模式,并强调保持法律的民族性,体现了文化主体意识的自觉。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并没有提供走向现代化的前期思想资源,使得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清末修律活动中立足国情、守护传统的同时,也很难给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行程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清末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以新小说和新女性为重点的文化诉求,使得这一时期成为文学中现代女性形象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清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在性别革命的意义上,不管是民族解放还是个人解放,都有多层面的反映,20世纪女性的问题在清末几乎已经被悉数提出。而清末文化失调的语境,造成现实的女性和想象的女性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清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人民警察法对人民警察的刑讯逼供行为规定了两种司法对策 ,即刑罚对策和国家赔偿对策 ,但刑讯逼供却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是两种措施对刑讯者的惩罚不力。应加大对刑讯者的司法惩治力度 ,以有效地遏制刑讯逼供行为 :扩大刑讯逼供犯罪主体的范围 ,认真执行刑讯逼供案件的立案标准 ;对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 ,必须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 ,并注重死刑和无期徒刑的适用 ;对刑讯逼供案件实行从快审判原则 ;因刑讯逼供造成损害的 ,应由刑讯者个人承担赔偿责任 ,不足部分再由国家补偿 ;对刑讯逼供者应适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解决对受害人的赔偿问题。  相似文献   

6.
严禁刑讯逼供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我国刑法第136条对刑讯逼供“以肉刑致人伤残的,以伤害罪从重论处”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这种罪行的从严处罚精神。但是因刑讯逼供致被刑讯人死亡的案件怎样定性处理,刑法条文中没有明确提到,如果对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案件都以刑讯逼供定罪,不但与立法精神相悖,而且会产生刑讯逼供致人死亡比致人伤残的处刑还轻这种极不合理的矛盾。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案件情况是十分复杂的。从客观方面看,这类案件虽然都发生了被刑讯人的死亡结果,但引起被刑讯人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不  相似文献   

7.
向达 《长江论坛》2013,(3):72-77
沈家本是清末著名法学家,修律大臣,礼法之争法理派的代表。在清末修律的争论中,沈家本系统地阐释了自己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意义的法律思想。其核心是学习借鉴西方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学思想,以改造中国传统的以礼为纲的法律体系,主张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道主义、民刑分立、司法独立、改良监狱、建立陪审员和律师制度、对少年犯实行惩治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等,对中国法学的近代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秋菊 《求索》2012,(7):115-117
时调广泛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大众的生存境遇。特别是"叹十声"时调,既较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初下层民众的生存苦况,是考察当时庶民生活的重要史料,又较普遍地反映了清末民初女性的不幸命运及遭际,反映了处于新旧思潮激烈冲突中的女性的挣扎和毁灭,是考察当时女性生活的重要文献。在表达策略上,"叹十声"时调常以"叹十声"或"十叹"的联章体制铺唱故事,表现出较明显的叙事特质,但编唱者往往曲终奏雅,以想望或戒勉作结,造成哀而不伤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9.
"两高"司法解释对刑讯的界定未包括精神刑讯,与联合国《反酷刑公约》对酷刑的定义相比存在差异。刑讯的识别应重点把握两个方面:一是采用的手段或方法,二是对嫌疑人造成损害的程度。构成刑讯的手段要件有肉刑、变相肉刑及精神折磨。对嫌疑人造成损害的程度应注意把握以下方面:第一,由于构成刑讯的疼痛或痛苦需要达到"剧烈"程度,因而,行为手段应具有一定的严重性。第二,在判断行为手段造成疼痛或痛苦的程度时,应避免"一刀切"。第三,在运用经验法则和常识进行判断出现困难时,应当聘请专家介入并以医学、心理学标准进行评判。就结果而言,如果讯问手段对嫌疑人造成了身体或精神上的实质性伤害,则应倾向于认定刑讯。在刑讯与酷刑、不人道及有辱人格待遇关系上,基于获取供述的目的,我国意义上的刑讯除当然包括酷刑外,将不人道及有辱人格待遇纳入刑讯范围也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及近代相当长的时期内,刑讯一直存在并为法律所认可,由此还形成了发达的刑讯制度。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尤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期,刑讯不仅丧失了其存在的历史基础,而且更被视为是对我国公民权利的严重侵犯和对司法公正的亵渎。因此,新修订的刑事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刑讯逼供,要求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同时,国家还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法律监督,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以维护司法机关的形象,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1.
清末刑律修定是中国刑法近代化的开端,作为修律主持人,沈家本的刑法思想体现在修律进程中。其责任主义刑法观表现在:反对缘坐制度,主张罪责自负;反对客观归罪,重视主观责任;反对罪刑擅断,要求罪刑均衡。探索刑法近代化过程中的责任主义刑法思想,能为当下刑法责任论的转型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忠军  秦涛 《理论月刊》2007,(2):129-131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基本上是家喻户晓,这件并不疑难的案件留给我们的思考角度很多,特别是体现在审判程序上的复杂状况更是另人眼花缭乱。这一案件的最终结案简单得令人咋舌,可为什么一件并不难的案件如此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是清代的地方死刑案件的审判、复核程序设置不合理,加之清末特殊的时代背景,地方的总督、巡抚权力过大,本案就是这种情况在司法上的具体表现,从程序方面分析本案的复杂性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国预审制度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清末改制修律时期,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以后等不同历史阶段,各有其内容和特点。当前实行的“侦审合一”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制约了侦查活动,必须寻求一种新的体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清末修律始到 4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撤离大陆止 ,司法独立一直是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众多法律纷纷出台 ,实际却并未贯彻下去。理论上好的制度难以彻底实施 ,人们不得不对这些制度做修正变通 ,“兼理司法”制度即为变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王伟 《传承》2010,(33):104-105
晚清时期,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刑讯现象及刑讯制度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早期维新派人士在与西方制度与文化对照的前提下提出了废止刑讯的必要性。伴随着媒体的出现,普通大众也开始参与到这一争论之中,各抒己见,为刑讯的废止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而与此同时,清政府官方也开始探讨刑讯的弊端并致力于对其加以限制或废止。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以来,欧风美雨影响下,中国传统学术理论、学术架构悄然发生改变,逐渐与近代西方学科体系接轨。20世纪初期的清末变法修律对新式教育的推动,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与此同时,中国法律史学科在近代中国也应运而生,通过对中国法律史学课程设置考察证明,中国法律史学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17.
清代司法对涉讼女性予以特别应对:谨慎对待涉及女性的控告呈词;优先选择以批词、调解的方式结案,不轻易传唤女性出庭,避免女性在诉讼中的公开出场;审讯过程中,限制对女性的监禁及刑讯,司法官特别注意面对涉讼女性时的仪态、言语及行动的庄重严肃;对女性执行刑罚时亦有不同于男性的方式方法。在官方表达中,保护女性的名节、颜面是对女性予以特别对待的主因。通过限制女性进入诉讼来保护女性,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进行"限制性保护"逻辑的产物。面对涉讼女性,司法活动的谨慎、谦抑,实质上是为了符合并维护围绕女性所形成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皇宫贵族的文化教育自先秦时代至清末一直断断续续地存在并开展着,且有其相应的规章与体系。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通过这一教育,虽然在皇宫和贵妇中培养了一些女性人才,但由于这一教育只是对极少数女性的教育,也是一种特权式的教育,故而对古代女性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几乎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末军事工业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清末军事工业具有特殊的资本主义性质和特点,对当时的封建生产关系造成了重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清末,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环境下,推行变法修律,改革司法制度,狱制改革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狱制改革措施之一,在全国普遍创办罪犯习艺所。由于受清末政府的腐朽、执行缺乏力度及开办经费所限等影响,罪犯习艺所建筑仍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不足,但作为传统旧式监狱建筑向新式监狱建筑转变的过渡性的历史产物,它的存在仍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