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公民社会、国家与善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湘莲 《湖湘论坛》2007,20(1):63-65
善治,是人类社会管理公共事物的理想模式,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管理过程.公民社会是善治的基础,没有健全发达的公民社会,不可能有善治;反之,公民社会的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善治的形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中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并推动了善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于伟  ;李天博 《前沿》2008,(7):67-69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而当前对于国内的研究大多是从介绍产生于西方国家的善治理论的角度进行的,对于公民社会对善治的促进作用则研究的相对较少。因而,该文拟从这一角度展开研究,首先分析善治理论的产生及主要代表性观点,继而引入公民社会对中国实现善治的促进作用,以期能够有所发现。最后,提出一个尚需深入探释的问题,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重塑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关系——社会资本理论的视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资本与政府和公民的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存在着结构性制约与依赖关系 ,但目前我国社会资本还相当缺失 ,因而制约了我国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必须以善治的理念为指引 ,实施对政府官员的美德教育 ;建立互动型的行政决策体制 ;实现公共管理过程的法制化与程序化 ;培育壮大第三部门并充分发挥其中介作用 ,从而促进我国社会资本的发展和良好政民关系的重塑 ,并最终促进我国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当前,善治已成为公共管理领域日益流行的话语.广泛的公民参与是走向善治的必然要求.公民参与要以发达的公民社会为现实基础,以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为制度保障,同时,又要以公共精神的健康发展为必要前提.在扩大公民参与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参与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切实保证公民参与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马丽娟 《传承》2011,(18):78-79,88
改革开放之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政府职能转型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公民社会的发展,政府的放权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制度空间,公民社会在政府的推动和导引下蓬勃发展,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逐渐形成善治的局面,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无论对于政治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公共管理的实现需要公民的参与和支持,这就要求政府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时必须考虑到公民的利益需求,将公民参与引入到公共政策中来,从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品质。在明确我国公民有序参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不断提升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基础上,对新时期我国公民有序参与公共管理在构建完善的政务公开制度、构建完善的公共决策听证制度、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创造非政府组织的有序参与机制和发展公私合作生产的利益协调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民精神与公共行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公民精神实质上就是公民对公共事务所持有的价值与信念,充满活力的公民和有效的公共行政是相辅相成的。公民精神在推动和促进政府“善治”、民主行政、社会正义、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劲松  唐贵伍 《求索》2007,(3):53-56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其基本要素是: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效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内在蕴涵着善治的理念,善治意味着构建回应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参与型政府、责任型政府的本质回归。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公民社会与公民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发达活跃的公共政治生活。古希腊的城邦是一个完全由公民组成的主权的公民国家社会。“公民社会”的特点是全体公民自治,“人人统治大家,大家统治人人”,充满民主与自由。公民社会也培育和蕴含了一种公民精神,全体公民都是社会的主人,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精神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同时也享受着公平的社会生活。古希腊公民社会的公民精神主要体现在:维护公共政治的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精神;公民本位的自身价值精神;超越自我的社会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0.
黄志勇  符龙龙 《前沿》2014,(5):15-16
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人,公民社会的构建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建设中的热点话题。在当代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对社会生活采取的“政治社会一经济社会一公民社会”三分模式之下,社会组织和民间公共领域被认为是公民社会的主体。培育和规范管理大量社会组织,能有效弥补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缺位”,建立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形成政府与民间“共同治理”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1,(9):91-92
高园在《理论导刊》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善治就是要实现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使两者都达到最佳状态。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救助,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以保证,基本权益得以维护,是善治理念的内在要求。社会救助中政府责任的回归则是善治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考验政府善治能力的标尺。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公共管理的角度,在政府绩效管理这一新型科学管理模式运行的全过程中,实行有效的组织参与和公民参与,对于提升绩效管理效能有重要价值。从绩效计划阶段的高效互动到绩效实施阶段的自主执行再到绩效评估阶段的开放式参与,绩效管理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公民的参与。只有构建起绩效管理中高度的公民参与机制,才能提高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建立高效能的政府组织。  相似文献   

13.
西方公共管理的改革,启迪我们执政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重视宪政改革,促进政府权力向 社会回归,形成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善治。  相似文献   

14.
刘伟 《长江论坛》2009,(4):62-6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推进,公民社会在我国迅速崛起。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的养成是构成公民社会的品质特征,是发展公民社会的主观条件。公民社会发展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培育;同时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也将得到孕育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论公民社会公共交易功能的机理及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机制解决公共事务和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公共交易的过程。各利益相关方平等、充分、合理地进行公共交易.进而达到令各方接受的均衡交易结果,能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公民社会作为公民的自组织结构体系,有能使公共交易规则具有现实性、增进公共交易过程中的信任、强迫公共交易的发生以及降低公共交易费用等四种机理。公民社会的公共交易功能与社会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实现对公民社会的有效引导,使其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俊 《传承》2010,(3):132-134
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是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途径,对于政府自身建设和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主要环节有政府决策、政府绩效评价和公共危机管理等。保证公民能够有效参与政府管理,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公共权力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民主政治权利意识和能力,以及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各项制度,为真正实现公民参与权提供思想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公民参与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促使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从个人、社会、政治和公共管理等层面分析了公民参与的价值和影响 ,进而阐述了公民参与的机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是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途径,对于政府自身建设和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主要环节有政府决策、政府绩效评价和公共危机管理等.保证公民能够有效参与政府管理,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公共权力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民主政治权利意识和能力,以及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各项制度,为真正实现公民参与权提供思想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杨镪龙  许利平  帅学明 《前沿》2010,(1):137-141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公共治理就开始成为整个学界关注的热点。在众多的治理学说中,"善治"一说最具代表性。在和谐社会协同治理视阈环境下,多元治理主体摒弃零和博弈,达成了互动合作的正和博弈关系。我国协同治理范式遵循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作为公共生活治理主体,是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互助共赢的基础上谋求具有善治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公民社会应是在政府主导下,公民社会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相辅相成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一种机制的确立并完善,是社会快速、有效防范化解危机的重要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