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震荡大鼠脑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v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ol(tumornecrosisfactor-a,TNF-a、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的变化,探讨脑震荡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脑震荡模型,Weil氏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光化学分析方法检测脑组织内MDA含量、SOD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脑皮质和海马区TNF-a、IL-1β表达。结果Weil氏染色显示神经髓鞘排列紊乱,弯曲肿胀,12h后更加明显;脑震荡后大鼠脑组织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SOD活性较对照纽明显降低;脑震荡后大鼠皮质及海马区细胞胞浆中TNF-a、IL-1β较对照组表达量明显上调。结论脑震荡大鼠脑组织存在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可能在脑震荡后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人体脑干损伤后c fos蛋白及其基因表达的改变用于脑干损伤早期死后诊断的可行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 ,观察 16例人体脑干损伤后的c fos蛋白及其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发现 :在正常脑干组织的不同部位 ,均有c fos蛋白和c fos mRNA阳性表达 ,且在各例脑干标本之间 ,表达的量及其分布不一致。脑损伤后 ,在脑干组织中也有c fos蛋白和c fos mRNA阳性表达 ,但与正常脑干组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c fos蛋白和c fos mRNA的表达在各例脑干标本之间不一致 ,且在损伤后的改变无明显规律 ,不能用于脑干损伤早期的死后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在脑外伤后皮质中不同时段的表达变化。方法建立小鼠脑外伤模型,分为脑外伤后1h、3h、6h、12h、24h、3d、7d组,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脑皮质中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含量检测评估血脑屏障通透性,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损伤皮质区ZO-1的表达。结果脑外伤后1h皮质中EB含量开始增加,伤后1~3d达高峰,伤后7d接近正常。Western印迹法显示,ZO-1在损伤1h后表达下调,损伤1~3d达到最低值,损伤7d后明显回升,但仍低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脑皮质血管中ZO-1呈强阳性表达,损伤后表达逐渐减弱,损伤3d后阳性表达几乎消失,之后逐渐恢复。结论ZO-1在脑外伤后皮质区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表达规律,与脑外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规律呈负相关,为推断脑外伤损伤时间提供了新指标。  相似文献   

4.
大鼠局灶性脑挫伤后Homer蛋白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FY  Li RB  Liang HX  Shen Y  Guo XC  Wang ZY 《法医学杂志》2011,27(6):409-412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挫伤后Homer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其表达变化与损伤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大鼠钝力性局灶性脑挫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Western印迹法观察脑损伤后不同时间脑组织中Homer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假手术组及伤后0.5h组脑组织中有少量Homer蛋白染色阳性细胞,伤后3h组脑组织H...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震荡大鼠脑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的变化,探讨脑震荡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脑震荡模型,Weil氏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光化学分析方法检测脑组织内MDA含量、SOD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脑皮质和海马区TNF-α、IL-1β表达。结果 Weil氏染色显示神经髓鞘排列紊乱,弯曲肿胀,12 h后更加明显;脑震荡后大鼠脑组织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SOD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脑震荡后大鼠皮质及海马区细胞胞浆中TNF-α、IL-1β较对照组表达量明显上调。结论脑震荡大鼠脑组织存在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可能在脑震荡后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Guan P  Ai XM  Yu RT  Gao LD 《法医学杂志》2001,17(2):79-81
目的探讨低氧、氧化应激中一氧化氮(NO)和氧自由基之间关系及其对培养神经元的损伤机理。方法对培养的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分别进行低氧、H2O2氧化应激处理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氧化应激处理,用比色法等检测培养上清液中NO、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和SOD含量变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氧组和H2O2组的NO、LDH、MDA含量均显著增高,SOD含量显著降低,NO与SOD含量变化呈负相关关系。预先给予终浓度为200U/ml的SOD处理,可使神经细胞的NO、LDH和MDA释放量明显减少。各组间NO含量与LDH、MD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低氧、氧化应激促使神经元NO产生增多,NO有增加氧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作用。SOD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和减轻NO对神经元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脑挫伤后脑组织COX-1/COX-2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脑损伤后COX 1和COX 2蛋白表达及其时序性变化 ,探讨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方法 以自由落体撞击雄性SD大鼠右顶叶制备脑挫伤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处理脑组织检材 ,观察不同时间 ( 1、 3、 5、 7、 14d)脑组织COX 1/COX 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及手术对照组大鼠 ,脑组织内有低水平的COX 1/COX 2表达 ;脑挫伤后 1~ 5d ,大鼠脑组织内COX 1表达逐渐增加 ,14d时仍维持在高表达水平 ;脑挫伤后 1~ 3d ,大鼠脑组织皮质内COX 2表达逐渐增加 ,1d时海马COX 2表达达高峰。结论 脑挫伤后可诱导COX 1/COX 2蛋白在脑内表达 ,并呈现出时序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颅脑损伤模型中大鼠脑组织S100β水平及AQP-4在不同浓度乙醇影响下的表达探讨其法医学意义。方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分为空白组,损伤组,低浓度乙醇组、高浓度乙醇组,(每组包括6h、12h、48h三个时间段),采用气象色谱法于大鼠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进行检验;采用ELISA法对于大鼠挫伤脑皮质S100β水平进行检验;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组织中AQP-4蛋白表达。结果 1)高浓度乙醇组S100β水平自6h始明显高于其他组;在12h时间段,低乙醇浓度组S100β水平显著低于另外两组。2)镜下及免疫组化研究表明高乙醇组水肿发生早于其他组。对应损伤组及空白组,高浓度乙醇组免疫组化AQP-4阳性率较高。结论颅脑损伤模型中,分析高浓度乙醇通过促进脑水肿引发脑组织中AQP-4、S100β蛋白表达上升,而低浓度乙醇摄入不会引发显著脑水肿,且挫伤脑组织S100β蛋白下调。  相似文献   

9.
李娜  王英元  牛艳麟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1,26(3):194-196,200,262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不同时问内脑组织、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M)的变化,探讨其与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在伤后1h、4h、8h、12h、24h、3d、7d7个时问点提取心帆及脑组织检材,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f血浆TM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中TM刖性表达。检测数据应川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M的阳性表达、IOD值和血浆含量存挫伤后4h开始增加,至24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少,伤后3dTM血浆含量仍高于对照组,7d后基本恢复至对照纰水平。伤后4h~3d之间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挫伤后TM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有助于推断呐损伤时间。  相似文献   

10.
热休克蛋白70对大鼠脑干损伤诊断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脑干在受到创伤后作为降解异常蛋白的分子伴侣(molecularchaperones)之一的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ein70HSP70)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法对Wistar大鼠脑干针刺损伤模型的HSP70在损伤前及损伤后1、3、6、12、24小时的中枢神经各区的表达数量、分布变化进行检测。在针刺后1小时脑组织HE染色尚无明显特异性改变的情况下,大脑及小脑内HSP7免疫活性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显著增加,在损伤灶局部周围出现HSP7I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细胞增多,伤后3小时该处HSP7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多于伤前及同一时间点的其它处脑组织,伤后24小时HSP7阳性细胞依然广泛存在。脑干的外伤性损伤可导致脑组织的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脑干局部HSP70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可作为脑干损伤定位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c-fos蛋白的表达和脑干早期损伤的关系。方法  2 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脑干损伤组和对照组 ,脑干早期损伤阶段c-fos蛋白表达采用原位杂交组化法观察。结果 对照组大鼠脑干组织未见c-fosmRNA的表达。然而 ,脑干损伤组损伤后 1 0min即可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观察到c-fosmRNA的表达。且在脑干损伤后 3h内 ,c-fosmRNA的表达程度出现明显的时间依存性。脑干组织死后伤c -fosmRNA的表达亦为阴性。结论 c-fos原癌基因的检测可成为诊断脑干生前损伤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2.
大鼠肌肉挫伤c—fos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an HT  Li B  Yang J  Peng QY  Wang Y  Xing Y  Liao ZG  Liu M 《法医学杂志》2006,22(2):95-96,100,F0004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与肌肉挫伤的关系。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大鼠肌肉挫伤后c-fos蛋白表达。结果随着损伤经过时间的延长,c-fos蛋白表达强度以及阳性面积增加,损伤后15min出现阳性信号,1h达到高峰,1d后恢复正常表达水平。结论原癌基因c-fos表达的检测可作为推断肌肉挫伤时间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干损伤后立即早基因c-fos、c-jun的表达在脑干损伤法医学鉴定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重物自由落体式建立大鼠脑干损伤快速死亡模型,70只大鼠分为两组,实验组(40只),对照组(30只)。肉眼和HE染色观察脑干组织的形态改变,并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大鼠脑干损伤部位c-fos、c-jun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00倍光镜视野下实验组c-fos和c-jun mRNA阳性细胞数计数分别为53.62±9.84和46.85±7.43;对照组c-fos和c-junmRN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0.9±0.87和1.3±0.67;经统计分析,实验组c-fos、c-jun mRNA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脑干损伤后损伤部位c-fos、c-jun mRNA基因表达水平增高对脑干损伤快速死亡的法医学鉴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在急性心肌缺血(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AMI)后目的基因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c-fos的mRNA表达变化与AMI发生后所经历时间的关系,为法医病理学鉴定心源性猝死提供依据。方法用结扎法制作大鼠AMI动物模型,结扎成功后观察时间组为10、30、60min和3h,用RT-qPCR、普通PCR检测目的基因BNP和c-fos的mRNA表达变化,同时行HE染色。比较不同时间组间的结果差异。结果RT-qPCR结果显示,BNP在3h组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10min组、30min组及60min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fos除正常组与10min组之间、30min组与3h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外,其他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以60min组c-fos基因的表达量最多。普通PCR未见目的基因不同时间的组间差异。HE染色仅在实验组3h组偶见局部嗜酸性增强、肌纤维呈波浪状等改变。结论c-fos基因可能作为缺血发生30min后的辅助诊断指标。RT-qPCR方法较适合早期AMI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实验性大鼠脑震荡后c-jun蛋白的表达变化规律,探索脑震荡后法医病理学的诊断指标。方法将55只大鼠随机分为脑震荡组和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大鼠脑震荡后脑内c-jun蛋白表达变化的规律。结果对照组大鼠可见c-jun蛋白的弱阳性表达。脑震荡组损伤后15min可在神经元观察到c-jun蛋白的表达,随着损伤后经过时间的延长,表达c-jun蛋白的细胞数及范围逐渐扩大,损伤后3h表达达高峰。结论c-jun蛋白的检测可作为诊断脑震荡和推断脑震荡后经过时间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c-fos基因表达的法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c-fos基因表达的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5min,30min,1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打击后15min时,即可观察到c-fos基因的表达,1h后表达明显增加,3h达到高峰,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24h可见少量表达。表达呈弥漫性,以皮层、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对照组未见阳性反应细胞。结论c-fos基因的表达规律可用于弥漫性脑损伤的早期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7.
Ma MY  Xu XH  Luo B  Zhu JZ  Chen JG  Zhao LX  Wang HY 《法医学杂志》1999,15(4):193-195
探寻FOS蛋白在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中变化规律,为心性猝死的诊断提供新方法。利用SD大鼠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设立正常、缺血对照组与缺血再灌组。心脏标本经HE染色及免疫级化观察。结果发现,在冷冻切片上缺血20min再灌流30min,再灌流区心肌细胞核呈阳性着色。但在石蜡切片上,缺血30min再灌流30min后,再灌流区才有心肌细胞核(37.76%±9.66%)呈弱阳性着色,再灌流60min后核呈棕褐色阳性染色,120min后开始减弱(35.36%±3.16%)。正常和单纯缺血组心肌细胞核未见有阳性反应。HE染色无明显病理改变。结果提示,SABC-FO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最早可揭示心肌缺血20min再灌流30min的损伤,FOS蛋白在再灌流后60-120min之间可能有一个高峰表达。此法对显示实验性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有重要的价值。有望用于心性猝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实验性脑挫伤后 Fos蛋白和 NGFR变化与损伤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Song LF  Meng FT  Liu XY  Xia SH  Rao GX 《法医学杂志》2001,17(3):132-136
目的 检测分析不同损伤时间组实验大鼠脑挫伤灶周围神经细胞中 NGFR阳性染色强度变化与损伤后经过时间之间的关系,对其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的作用作出评价。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ABC法),结合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原癌基因 c- fos的表达产物 Fos蛋白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NGFR)的染色变化。结果 ( 1)伤后 0.5h组在挫伤灶周围可见 Fos阳性染色细胞出现。伤后 3h组阳性表达数量和强度达峰值,且分布广泛。后表达逐渐降低。 1d后各组未见 Fos阳性染色强度增加的细胞。对照组染色为阴性。( 2)伤后 1d组在挫伤灶周围可见少量 NGFR阳性染色细胞,以神经细胞表达为主。伤后 3d组,阳性细胞表达与 1d组相比有显著性增强 (P< 0.01), 数 量 和 着 色 强 度 达 到 高 峰 , 量 多 且 染 色 深 。 之 后 逐 渐 缓 慢 减 弱 。 对 照 组 染 色 为 阴 性 。 可 见 脑 挫 伤 后 Fos和 NGFR在 损 伤 局 部 的 阳 性 染 色 分 别 在 伤 后 早 期 及 随 后 较 晚 时 段 里 出 现 。 前 者 表 达 时 间 短 暂 , 而 后 者 则 持 续 时 间 较 长 , 但 都 有 一 定 的 规 律 性 。 结 论 Fos蛋 白 和 NGFR变 化 可 用 于 脑 挫 伤 后 不 同 时 段 的 损 伤 时 间 推 断 。  相似文献   

19.
大鼠心肌缺血后SERCA和PLB基因表达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后,肌浆网钙调节蛋白SERCA和PLB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探讨其在早期心肌缺血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2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5、10、15min及缺血性猝死组,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利用荧光标记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不同时间大鼠心肌缺血后,SERCA和PLB的基因表达变化,并与缺血性猝死组相比较。结果心肌缺血5min即可检测到SERCA和PLBmRNA表达相对下降,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心肌缺血组与缺血性猝死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鼠心肌缺血后SERCA和PLB基因表达变化呈一定规律性。对早期心肌缺血的诊断具有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