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乾与奇书《尤利西斯》梅朵“我活一天,就写一天”。在北京闹市区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住着蜚声海内外的作家、记者、翻译家萧乾。当我试图将这极平常的居住环境,与年届85高龄还在翻译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的前辈作家划等号的时候,萧老出现了:我竟没能在他脸上找...  相似文献   

2.
2月11日,深受海峡两岸同胞热爱和尊敬的老一辈作家萧乾先生病逝。第2天台北各大报纸纷纷发布消息,刊登照片,表示哀悼。报道中提到萧老早在30年代就步入文坛,是“二次大战中国唯一驰骋欧洲战场的著名记者”,“晚年仍笔耕不辍”,“给后人留下400余万字的作品”等光辉业绩。台北一家报纸以《人间独有一萧乾》为题发表文章,赞誉萧乾是“心胸旷达”的“文坛音宿”;特别提到他1946年去台湾采访时,“见识到当时诸多不得人心的政策,发出铿锵有力的批判之声”。有些记者回忆赴北京采访时,看到萧老在病榻上的音容谈吐,无限缅怀。台湾文学…  相似文献   

3.
西北的诱惑到西北旅游,是我多年的宿愿。60年代初期,一曲《新疆好》、一部《军垦战歌》曾为像我这样的少年编织起一片片神奇的梦。五六十年代中国最活跃的诗人大都到过西北。郭小川的《昆仑行》、贺敬之的《西去列车的窗口》、闻捷的《天山牧歌》……这三位诗人中,有两位已经在“文化革命”的疾风暴雨中走进他们生命的终点……西北的诱惑主要来自狭长的河  相似文献   

4.
6月23日,著名诗人郭小川遗孀杜惠及其子女以名誉侵权为由来到北京宣武区法院,将5家报刊推上了被告席.这5家报刊分别是:《幸福》杂志社、《作家与社会》、《文摘周报》、《文摘旬刊》及《购物导报》. 杜惠及其子女在起诉书中称:被告贺方钊于今年1月18日捏造《无语问情——生死相依两茫茫——著名诗人郭小川一段鲜为人知的黄昏恋》一文,先后被上述5家报刊发表或转载.该文捏造  相似文献   

5.
杨建民 《同舟共进》2013,(11):71-74
1957年10月17日的《人民日报》刊出了一篇正题为《青年作者的鉴戒》,副题为“刘绍棠追求名利堕落叛党”的“新华社综合报道”,文章将各界(包括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副主席老舍、党组副书记郭小川及作家严文井等)对刘绍棠的批判发言作了综述,其中措辞十分严厉:“发言者一致认为,22岁的青年作者刘绍棠堕落、叛党的经过,深深值得广大青年文学作者和青年们引为戒鉴。”  相似文献   

6.
古人论及诗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时,往往将《诗》、《骚》作为源头和典范;强调学诗应当继承《诗》、《骚》的优良传统。在沈约看来,后世的一切韵文,“源其(?)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宋书.谢灵运传论》)。后来的许多作家、学者谈到学诗问题时也都风骚并提。苏轼云:“熟读《毛诗·国风》、《离骚》,曲折尽在是矣。”(许彦周《诗话》引)吕居仁在《童蒙诗训》中指出:“学诗  相似文献   

7.
陈超,1958年生于太原市。1982年执教于河北师大中文系。主要著作有《生命诗学论稿》、《二十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上下卷、《当代外国诗歌佳作选读》上下卷。编有《以梦为马——新生代诗卷》、《中国当代诗选》、《最新先锋诗论选》等。“庄重文文学奖”,“河北十佳青年作家”、“文艺振兴奖”获得者。2005年《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获“鲁迅文学奖”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奖。  相似文献   

8.
李城外 《世纪行》2007,(9):43-48
1969年至1974年,在“文革”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原文化部在湖北成宁创办“五七”干校,六千余名文化界领导干部和作家、艺术家、出版家、翻译家、文博专家及家属下放鄂南向阳湖,度过了几年“脱胎换骨”的艰难岁月。尤其是当年的中国作家协会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被“一窝端”(其中包括冯雪峰、冰心、沈从文、萧乾、陈白尘、张光年、臧克家、楼适夷、郭小川、韦君宜、严文井等众多文学大家),可谓名流云集,空前绝后。向阳湖已成为这些文学大家们一段抹不掉的记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节笔墨凝重的篇章。十多年来,中国作协会员、成宁市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李城外致力于干校文化研究。为了铭记历史,本刊选载一组李城外采访向阳湖文学名家的口述实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景仰萧乾久矣。但拜识萧乾,却在我读过他那唯一的长篇小说《梦之谷》之后大约半个世纪。此刻,萧老已经跨进了他辉煌的暮年,仍在以他八旬的高龄“吐剩下的丝(文学)”。萧老是我的前辈;虽然在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常委、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副董事长以及中国作协理事等头衔,但我一直仍把他视为一位被公认  相似文献   

10.
椰宗元在诗文中几次提到过“潇水”,然而“潇水”发源于何处,却历代注家各异。对此,我想谈一点看法。 据《大清一统志》云:“潇湘虽自古并称,然《汉志》、《水经》,俱无潇水之名。柳宗元《愚溪诗序》始称谪潇水之上。”这说明柳宗元之前“潇水”作为水名是不存在的。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写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冬),而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吉甫撰的《元和郡县志》  相似文献   

11.
一九九三年九月的《读书》上,有我一篇“《茶馆》前后”,得到一些同“好”的关心,告诉我一些有关的议论与资料。随着我写了一篇短文“《茶馆》前后的后话”,发表在去年四月的《戏剧电视报》上。我在“《茶馆》前后”中有这么几句话: “五十年代是哪几位艺术家,跟老舍说,他的草稿中有一场戏很好,示意照这一场写一个戏。现在说不清这几位是谁?谈话时都有谁谁在场?老舍怎样思考又怎样回答?几十年过去了,作家和导演作古了。”新近经人指点,读到一九九三年五月的《新剧本》上有篇回忆文章:“话剧《茶馆》上演的前前后后”,作者赵起扬,是北京人民艺  相似文献   

12.
198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台北,台北!》是台湾作家王拓1983至1984年在狱中创作的。作者在“自序”中写道:“这部长达五十几万字的小说《台北,台北!》是我在牢狱中思考反省的成绩之一。……如果没有这次苦难,我就不可能对人性、政治、社会  相似文献   

13.
《关雎》是求贤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雎》是诗经中的重要篇章,按现行的看法,一般认为是有关婚姻爱情方面的诗,我则认为是求贤诗。 一、以“淑女”比喻贤人 “窈窈淑女,君子好逑”,其中“好逑”究竟是何意?请看《周南·兔置》:“肃肃兔置,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肃肃兔置,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关雎”中的“好逑”同于《兔置》中的“好仇”(《诗经新义》·二南》),而且《韩诗》  相似文献   

14.
《郭小川全集》出版后,在电视台“读书时间”做谈话节目的时候,主持人问我:书出版了,你是不是感到特别欣慰?“不”,我说,“我不欣慰,我只是希望他活着。”我希望爸爸还在,尽管他如今只能是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尽管全集的整理出版使我尽了一份孝心,我心底的希望还是爸爸活着,就像在梦中一样,他回来了,不是带着满身伤痕,疲惫不堪地出现,而是像从前一样,骑着自行车,戴着鸭舌帽,穿着橄榄色的西服,雄姿英发的样子……  相似文献   

15.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别解——兼论《伐檀》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魏风·伐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但诗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句,诸家解说各异。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流行:一是认为“不素餐兮”是反问句或反语。二是认为“素餐”为“素食”,“不素餐”即“不吃素食”。这两种说法不甚妥贴。现略述管见如下。 《诗经》中类似“不素餐兮”的句子凡十二例,均为否定性的陈述句,而非反言句式。如“不我活兮”,“不我信兮”(《邶风·击鼓》)《毛传》“不与我生活也”,《郑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是个《红楼梦》迷。他曾说:“(我)小学五年级便开始看《红楼梦》,以至于今,床头摆的仍是这部小说。”又说:“这本书对我文字的影响很大。”情况的确如此。白先勇是台湾作家中学《红楼梦》最有成就的一位。他不仅很好继承了《红楼梦》的艺术传统,而且融传统于现代,做出了独创性的发扬光大。他虽然不是专门的“红学家”,但  相似文献   

17.
列宁在主持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视改进会风,把它当做克服官僚主义的一条措施来抓,并率先垂范,做出了榜样,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列宁一贯主张,要尽量少开会,非开不可的会也要短开。他提出:人民委员会和劳动国防委员会的会议每周各一次,每次两小时。列宁曾高度评价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写的《开会迷》一诗。这首诗写道:群众要求接见,得到的回答却是“××同志开会去了,研究戏剧处和饲马局的合并”,或者“让你一小时以后再来,现在正在开会,议题是省合作总社打算买瓶墨水”。当列宁在报上看到这首诗时说:“我不知道诗怎么样,可是在政治上我包管这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一《小雅·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其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为人们所赞赏,推为千古名句。然而,两千年来,人们对它的理解竟是颇不相同的。总的看来,可归为两大派:一派以《诗序》为代表,认为是“遣戍役”之作,是诗人为了欢送战士出征而创作的乐歌。朱熹在《诗集传》里赞同这种观点并加以诠释。另一派以清康熙年间的姚际恒为代表,他在《诗经通论》里认定是“戍役还归”之诗,是戍卒自己创作的。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支持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看,凤凰木花如朝霞一片 ——郭小川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当代诗歌美学中一个象生活之树一样常青的美学命题。在多年来的闭关锁国之后,我们今天要广开门户,欢迎海上来风,借鉴西方诗歌与诗歌理论的精华,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有的同志对于民族诗歌和民族诗歌理论的传统,则一概斥为“保守”和“僵化”,“意境”论也在他们的反对之列。如孙绍振同志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中就说:“他们老是把我们的古典诗  相似文献   

20.
有人问我 :“你对赵黎平的看法如何?”答 :“琴心剑胆 ,一条汉子。”问 :“愿闻其详。”答 :“为人豪爽正直 ,无媚骨 ,无势利眼 ,无商贾气。”有此“三无” ,足矣!近几年来 ,赵黎平已先后出版了专著《中国谋略家箴言》、《大梦谁先觉》及诗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旧诗新抄》 ,还发表了《破案力构成》等30余篇公安论文及史论《中国封建社会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的战争问题》。赵黎平的作品 ,是警营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警营里如此高产者 ,凤毛麟角 ,令人心折。我非文学圈中人 ,不懂诗 ,但喜欢读诗。“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