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前,《刑法》或《刑法修正案》出台后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司法解释形式确定新规定犯罪之称谓的传统罪名确定机制存在诸多弊端.如易背离立法本意、效率低下等。以与时俱进之理念革新现行《刑法》罪名确定机制势在必行,考虑我国刑事司法的实际状况,在经过与《刑法修正案》同步出台立法解释和在《刑法修正案》中直接规定罪名两个阶段的过渡后,最终将实现由最高立法机关在刑法典中直接规定罪名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
认定罪名就是司法机关依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对犯罪行为标签的活动。预审机关是最初认定罪名的机关,和其他司法机关相比,预审机关认定罪名重在分清犯罪行为的性质,确立工作中心,以此组织案件材料,奠定对犯罪行为依法处罚的基础,为法院的审判工作做准备。一、当前预审中认定罪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自最高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3.
(2009年9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4次会议、2009年9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9]13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七)》)的规定,现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作如下补充、修改:  相似文献   

4.
罪名,即犯罪的名称,它是预审人员在定罪时必然涉及到的问题.自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实施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决定》、《补充规定》等补充立法的形式,对《刑法》的内容作了不少的修改和补充.此外,在其他新颁布的诸如行政法、经济法等部门法律中又增添了不少属于刑法规范的内容(亦称“附属刑法规范”).在这些法律中,有的由于对罪名缺乏明确有效的立法或司法解释,有些法条本身就存在着罪名的不确定性.而有的预审人员对刑法学理论和相关的部门法缺乏深入理解,又忽视对新的刑事补充立法和有关附属刑事法律的学习、比较和研究,习惯于“按图索骥”的简单做法,因此,乱定罪名、随意杜撰罪名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笔者针对当前预审实践中在认定罪名上易发生混淆的几种情况和新罪名的有关问题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5.
最近乌鲁木齐市法院系统刑事审判方式改革工作会议在头屯河区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市两级法院主管刑事审判工作的院长、副院长和刑事审判干部及自治区高级法院、市人大、市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头屯河区区委、区政府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代表共130余人。会议传达了全国法院审判方式改革工作会议的精神,同时对乌市两级法院审判方式改革工作提出要求,并就审判方式改革和全国法院审判方式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展开了热烈讨论。自治区高级法院、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分别在会上讲了话。  相似文献   

6.
2020年伊始,万象更新。连载栏目从第1期迎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刑庭副庭长臧德胜的著作《法官如此裁判:刑事审判要点解析(刑法总则卷)》.臧德胜作为一名法官,在这本书中从刑事审判的角度谈刑法适用,很有特色。他通过自己审理的案件,归纳出刑法适用的30个要点,结合这些案件阐述自己对案情的研判、对刑法的理解、对案件作出裁判的心路历程。无论你是年轻的律师、法官还是检察官,阅读本书都可以跨过基础知识,直击刑法适用中的问题,跟随法宫的裁判思路,增长适用刑法的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7.
公安法制     
1.公安部、财政部发出通知统一人民警察衬衣颜色公安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出《关于统一人民警察衬衣颜色的通知》。为减少浪费,通知要求各地公安机关根据警服穿着使用年限的有关规定,在三年内逐步更换淘汰铁灰色衬衣(包括长袖制式衬衣、短袖制式衬衣、内穿衬衣)及浅灰色领带。2郾最高法院要求把好“四关”提高刑事案件审判质量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7月19日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强调,全国各级法院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法治意识,进一步加强刑事审判工作,坚决依法打击犯罪、保障人权,保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不…  相似文献   

8.
从2007年1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将根据2006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修正案,收回死刑核准权。这将有利于法制统一,有利于国家形象,有利于整体上限制死刑。死刑,是所有刑罚中最严厉的刑罚,只适用于那些罪大恶极、非杀不可的犯罪分子。我国虽然是尚未废除死刑的国家,但一直贯彻着“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因而,从《人民法院组织法》颁布时起,对死刑就从严控制,在刑事审判中把死刑核准权一直授予最高人民法院行使。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面对改革开放初期严峻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以刑事司法对劳动报酬权进行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对此类案件的办理进行了明确。但劳动者维权成本的增加,罪名执行效果的不尽理想,刑事司法与其他治理手段的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使劳动报酬权的刑法保护依然面临困境,所以,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由于对交通肇事类刑民责任竞合案件中的刑民关系存在误解和混淆,对刑事责任是否影响精神损害赔偿认定因而存在不同处理方式;加上对《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适用较为混乱,导致司法审判中诉讼方式、诉讼事由、刑事罪名等都可能影响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因此,实务审判中需要厘清刑民规定的衔接适用,明确刑事责任不能替代精神损害的民事赔偿权利,统一刑诉司法解释适用,坚持交强险中赔偿受害者精神损害,以逐步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1.
法官裁量与中国刑罚体系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罚权,是立法权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刑罚制度和人权制度.江苏省高级法院最近公布施行了刑事审判中的<量刑指导规则>,引起了司法界和法学界的争论.确定量刑标准必须考虑物价、地域、历史、形势、政策、物价、民心、法官素质等因素,属于立法权和司法解释权,应属最高法院行使,但中国刑事审判特别是经济犯罪审判长期存在着量刑轻重混乱的情况.江苏高院的做法只是将一直享有具体案件的裁量权和具体标准的适用权规范化成文化而已,这主要是最高法院指导全国刑事审判的失范造成的.可考虑放宽刑法中的量刑标准、减少死刑等,以及设置司法解释审查机制,编制全国量刑通报,同时必须加强法官判案释理和强调法官独立.  相似文献   

12.
缓刑对实现刑法人文关怀和刑罚人道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制度设计是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必由之路。笔者借用摄影学"全景"概念,以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为视角,从缓刑的审前社会调查、适用和执行,即法院所参与的缓刑制度运行流程的全部三个阶段,对其进行全景式分析,并针对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修改实施,促进了刑事审判工作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我们感到,对证人不到庭、遗漏同案被告人、赃款赃物的归宿、财产刑的执行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法律上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明确。思考之一:证人不到庭证人应当出庭作证,这在刑事诉讼法中已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在审判实践中,往往会遇到经法院通知到庭,证人确无正当、充足的理由而拒不到庭,或者虽到庭而中途退庭或不作证的情…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可见,《刑法》中有关教唆犯罪的规定有三个明显特点:1.教唆犯罪是共同犯罪;2.教唆犯罪侵犯的是不确定的客体,它取决于教唆他人犯罪的具体内容;3.教唆犯不是罪名.对教唆犯应当按照他所教唆的罪确定罪名。笔者认为,《刑法》中有关教唆犯罪的规定有重大矛盾,且与整个刑事立法体系不符:——《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教唆犯罪是共同犯罪,而在第二款中又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该款规定本身说明了教唆犯罪并不都是共同犯罪。作为我国重要部门法的《刑法》,对同一犯罪行为在同一条文中前款规定是共同犯罪,后款又予以否定,立法明显不严谨、不科学,有失《刑法》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15.
《山东人大工作》2007,(7):62-62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自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审判中“少杀、慎杀,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的刑事政策1月1日执行以来,北京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下称刑诉法解释),已经于2012年12月25日正式向社会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该司法解释是在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在最高法院各业务部门的积极参与下。在全国法院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由最高法院研究室会同有关业务庭起草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全国各地法院会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于5月1日如期施行,并使《决定》的各项规定基本落到实处。《决定》通过后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就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各项工作进行部署和动员,在去年12月召开的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0月26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分别报告了法院机关加强刑事审判、维护司法公正和检察机关加强刑事审判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关于贿赂犯罪的规定,有较多内容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不相对接,甚至存在立法空白。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对公约义务的履行,而且使贿赂犯罪分子屡屡逃脱刑法制裁。为有效惩治贿赂犯罪,尤其是能追回贿赂犯罪资产,刑法应在罪名体系、犯罪构成要件、刑事责任承担等方面加以修订,并构建刑事缺席审判和独立的财产没收等相关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审判中罪名变更制度虽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也存在程序上的许多弊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罪名变更制度的价值,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对于起诉书指控的事实和对象,法院应当严格遵循“不告不理”原则,不得加以变更;赋予法院限制性变更指控罪名的权利;设置对被告人的“告知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