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青年文化是不同于社会主导文化,区别于老人和儿童文化,具有独特的思维特征、价值选择、行为趋向、生活方式等在内的社会群体文化类型.青年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青年的素质,靠文化提高;青年的思想,受文化启迪;青年的情操,需文化陶冶.一句活:青年需要文化,文化引导青年.  相似文献   

2.
人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青年社会化,是指这个社会化的个体是青年,他们受社会的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生产、生活方式、法律、道德等教化,同时能动地进行内化,调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和个性,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过程。青年期是由未成年人转变为成年人的转型期,是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亚文化是指与主导文化既相从属又相背离、为社会上特定群体所认同的一套独特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风格时尚等符号系统,即该群体人们所共同经历的一种集体认同形式.亚文化环境是指不同亚文化之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它能促成不同亚文化群体对经历着的共同事物作出不同的反应,影响并规定着相关群体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一般是指对人、事物以及观念等带有一定态度取向的群体性社会心理状态.青年社会心态则是青年群体中反映出来的带有一定态度指向的心理状态.青年社会心态受青年亚文化范型特征所规定,同时又受制、从属于社会  相似文献   

4.
青年文化并非是一种自成系统、有独立内容和完整结构的文化类型,其本质上是依附于社会主体文化的从属性文化形态,因而也称作亚文化.其主要内涵为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并为青年所接受的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但是相对于社会主体文化,青年文化具有一定独立性,也是主体文化最不稳定的隶属部分,与主体文化最容易产生冲突和偏离.这种冲突和偏离构成了青年文化的超越性.研究青年文化的超越性及其超越条件、超越限度能为我们把握乃至理解青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在青年教育中,人们往往认为主要是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事,而忽视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建国40年的实践,特别是"89风波"引起了人们的深思.社会环境与青年教育是怎样的关系?当前的社会环境对青年教育有什么影响?怎样优化社会环境提高青年教育的效果?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做些粗浅的分析.一.社会环境与青年教育的关系马克思说过:"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人格是环境造成的,"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现实生活在反映在人们的头  相似文献   

6.
青年社会化,是青年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规范化,是青年适应社会的要求,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文化会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青年的身心发展,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他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两大部分。对于青年来说,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属于他们正常社会化过程的组成部分。经由这一过程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于他们人格的形成、发展及自我观念的形成,对于他们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角色扮演,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年只有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促进自…  相似文献   

7.
学术卡片     
80年代欧洲青年研究的三大流派陈文兴撰文认为,80年代上叶欧洲社会学界青年研究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三个:第一,功能主义观点.欧洲的一些社会学者提出,青年的状况可影响甚至改变社会的状况.青年一代既有可塑性又具有主体性、创造性和抗争性.所以,社会应注重青年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社会规定性,减少和避免反社会的危害行为发生,促使青年一代创造新的价值和行为方式,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运用功能主义观点分析和解释青年现象的理论有:1.青年社会化理论.研究青年在社会环境诸因素的互动中如何去适应和创造进步的文化和价值.2.青年生活圈理论.从青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起便开始了在这个纷纭复杂、多姿多彩的社会中的生命历程.人在婴儿时期,还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必须经过一个从"自然人"演化到"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贯穿人的终生的,但人的社会化有不同的阶段.青年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指的是,社会用生活、生产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法律道德、习俗等教化青年,推动青年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促使青年能动地内化和发展社会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活动过程.青年社会化的内容大体包括四个方面:(1)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2)掌握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9.
青年反文化现象是青年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突出现象.在当前,青年反文化既有行为方式上的表现,又有政治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表现.青年反文化现象的产生,社会、家庭、学校和青年自身都有责任.遵循青年文化发展的规律,正确引导青年文化的发展方向,关心青年的切身利益,是减少青年反文化现象出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青年待业率的逐步回升(有关部门估计1990年将超过4%,1991年仍将继续回升),待业青年又将成为一个热门问题.其所以热门,它不仅关系到千万户的待业青年的自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因为,青年中的一些反社会行为很大比例是发生在这群体中.所谓反社会行为,就是个体或群体实施的在客观效果上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或文化方面起消极作用的行动.一、待业青年反社会行为的基本状况待业青年求职难这一社会问题,造成了待业青年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的矛盾对立,这种对立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容易使他们实施反社会行为.待业青年反  相似文献   

11.
身心机能与社会化状况的不平衡性从根本上决定了青年是一个具有一定质的规定性的独特文化群落.青年文化与成人文化密不可分.不可更改的生命节律昭示着两代人文化继承的必然性;而迅速多变的生活又在逼迫成人时刻追求"跨代"的完成(接受来自青年人之新异刺激的催化,从而完成观念的变革).于是,青年文化与成人文化只能携手共游.这种关系可进一步表示为:1.成人把生活的若干准则传给了年轻一代(主要是以其理论文化来影响青年,内容多具传统色彩).2.青年人则更多地用其行为文化来影响成人(青年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青年文化对社会发展影响的机制不在它的内容本身,而主要通过其行为文化的新异性对成人文化的刺激与催化来完成).3.理论文化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青年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对立的统一,是同一过程的两种不同角度描述.现代经济条件下,多元青年文化元素,是传统青年文化元素在今天现实的活化.这种活化,即继承与创新,包括了渐进、阶跃、发散、反判等四种形式.青年文化体系与社会文化环境间不断进行文化要素交换,引至了系统内要素间、主客体间,以及系统与环境间的交流互动,使青年文化继承与创新得以不断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一、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以及青年期的心理特点相联系。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论理道德各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青年不同的价值观。二、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上半期,我国处在一个新旧交替,新社会的诞生代替旧社会的死亡同时进行的时期。与这一时期相适应的青年价值观,对新中国普遍怀有一种感情。在  相似文献   

14.
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作为社会一角的校园,也同样受到各种新观念、新思潮的冲击和影响,校园文化的日益兴起丰富,就是这种影响的集中体现。这一方面体现了青年学生开始自觉认识到人的素质的提高、现代人才的塑造不仅仅依赖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杂混着一些盲目的因素,例如同乡聚会热、卡拉OK热、麻将热等,不难看出这实际是旧的文化思想体系在校园文化中的一种折射。因此,青年学生迫切需要一种能适应青年特点和社会需要的新的文化环境,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5.
当代青年道德表现方式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青年以其2008年在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表现,使人们对他们的整体评价特别是道德评价发生了重大改变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其实,当代中国青年的本质、当代中国青年道德的基本状态是比较稳定的,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他们有不同的道德表现方式:隐性的或显性的道德表现方式.青年选择什么样的道德表现方式,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取决于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道德诉求的程度、道德这一价值在社会核心价值序列中的位次、社会心理和民间舆论对人们道德的行为之动机的评价倾向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青年社会化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及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重要课题.各门学科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青年社会化作了详尽的阐述,界定了青年社会化的涵义.笔者认为,社会化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价值问题.因为社会用以教化青年的文化,尽管形态多种多样,但其核心是价值观,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青年社会化其实质就是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在青年个体身上的内化.本文力图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来对青年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作一探讨.一、对青年社会化研究的一点反思纵观国内外学者对青年社会化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其研究的早期,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所谓"青年社会化",就是指青  相似文献   

17.
林芳 《桂海论丛》2005,21(6):81-83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以其强大的文化攻势,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大众传媒环境已成为大学生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大众传媒出现的媚俗化倾向给当代青年带来了负面影响,除了净化媒介环境之外,当务之急是把媒介教育纳入整个大学教育之中,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的认识,提高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判断力,从而能够自觉抑制不良信息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洪芸 《思想战线》2006,32(1):107-110
语言终究是人的行为体现,我们在研究语言时,要考虑人的概念系统形成是基于人是社会网络中成员这一因素。文化语言学派承认语言是一个复杂系统,是许多方面和因素互相作用与综合的结果。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应该结合系统特点即整体性、层次性和演变的非线性,从语言外部着手,利用混沌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好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代青年,当他们急切地祈望将自己内在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外化为客观现实,同时将外部社会的审美风尚、审美习惯内化为自身的审美品格时,总会在自身的服装上下一番功夫.纵观服装发展的历史,各个时代的生产力状况、社会意识形态,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都会渗透到人的着装风格当中,并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服装是一面既具体又抽象的镜子,它用音乐化的语言,表现和带给人一种情感、一种知觉、一种气氛、一种格调,反射出人们审美的心理内涵,同时显示出整个民族、整个时代的政治风貌与文化因素.当代青年对服装的选择与追求,是以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文化氛围为渊源,以中国现代改革开放、观念更新的时趋为杠杆,借鉴西方现代美学与现代艺  相似文献   

20.
涉足青年领域首先观察到的代标现象之一就是青年主体在认知与实践上的非同步性.这种非同步性表现为:知识的急剧扩充与实践的多重局限.所谓知识扩充,是指在青年期内,人的文化汲收能力最强,求知欲望最盛,文化信息量最大,从而使青年人的认知处在扩充开放阶段.所谓实践局限,是指在同一时期中,青年人的实践行为受到自身行为水平和行为责任以及社会中的约定性规范的限制,实践的时空十分狭隘.这样,膨胀的知识和由它刺激起的行为欲望,必然和各种制约力(包括自身)构成矛盾.这种矛盾是许多青年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深入探讨认知与实践的非同步性的内在联系,对于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