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乌克兰危机爆发、继而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俄罗斯,俄罗斯与美欧关系陷入冷战以来最低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指责俄罗斯"侵吞乌克兰"的同时,联手孤立并制裁俄罗斯。目前的制裁还主要是冻结俄罗斯一些官员的资产及限制他们入境,个别银行和公司也被列入制裁名单。这场自俄罗斯独立以来最严重的外交危机必将对俄罗斯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未来俄  相似文献   

2.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进行了威慑战略布局,提出了旨在威慑俄罗斯的战略倡议,并强化了与乌克兰的安全合作,提升了乌克兰的威慑能力。2021年11月,俄乌关系再次恶化后,美国反复向俄罗斯发出大规模经济制裁威胁。不断公布俄罗斯军事行动的情报,强化在东欧的军事存在,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试图吓阻俄罗斯采取军事行动。尽管这一努力失败了,但是美国借助对俄罗斯的空前制裁和向乌克兰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形成了更大范围的威慑效用。  相似文献   

3.
乌克兰危机发生后,2014年欧洲和国际能源市场总体上并未呈现大起大落态势,全球油气价格反而稳中有降,这一表象的背后隐藏着俄、美、欧之间复杂的能源博弈。虽然俄罗斯没有如2006年和2009年那样切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能源供应也未成为本次危机中威胁乌克兰和欧盟国家的焦点事件。但鉴于俄、乌两国分别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和过境国,能源仍可能是俄、美、欧各方推进自身内外政策的重要工具。在此次危机中,俄罗斯“以我为主”,坚持政经分离的政策,不希望政治冲突影响自身能源利益。美国“主动进攻”,试图通过金融工具来影响能源价格,利用俄罗斯经济与国际社会接轨的一面,对俄罗斯施加压力。相比之下,欧盟在能源供应来源方面虽然仍旧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但已开始加速多元化步伐,并将继续强化与美国的合作。俄、美、欧三方激烈的能源博弈,围绕地缘政治的权力逻辑和全球治理的建章立制逻辑而展开,直接推动俄罗斯能源出口重心东移,为中国主动对俄施展能源外交、中日韩能源合作以及中美能源经贸合作提供了机遇。作为世界能源领域的需求大国,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以确保充足的外部能源供应和国内能源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2022年乌克兰危机的全面升级不仅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一场重要的国际冲突,而且开启了美国对他国舆论战的新模式与新战场。在话语操控方面,美国媒体紧密配合美国政府,通过对乌克兰和俄罗斯在危机中形象的操控、对乌克兰方面不同形式英雄形象的塑造,扩展了危机中美国对俄舆论战的话语同盟,将美国官方对乌克兰局势的掌控很好地隐藏起来。在场景传播上,美国媒体充分利用“场景+媒体”的传播方式,通过对乌克兰弱者身份的场景设计引入支持弱者的场景角色,利用与乌克兰多元社会主体结合的全媒体场景叙事模式,以及对全场景和立体化的深度冲突场景展现等方式,增强了它在乌克兰危机舆论战中的话语权,基本达成通过舆论战博取国际社会对俄制裁以及对乌克兰援助支持的目标,也达到了为削弱俄罗斯的实力和影响力提供舆论支持的目的。研究美国在俄乌战事中对俄舆论战,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多方面应对美国舆论战的自信心,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2013年年底乌克兰政府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引发乌克兰独立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新政权重新启动"西进"进程,激化了国家东西部矛盾,引发领土流失、国家分裂、内战和本国经济濒临破产一系列严重后果。俄罗斯、美国、欧盟纷纷介入,俄美欧关系面临严峻考验,俄美形成冷战后最严重的大国对抗。西方制裁对俄罗斯经济和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为了推动乌克兰危机及其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增  相似文献   

6.
戴启秀 《国际观察》2015,(2):100-113
欧洲东部的乌克兰危机正在影响欧洲的和平秩序,影响欧洲的地区安全,特别是影响德国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关系。德俄关系、欧俄关系再度疏远,欧洲面临自冷战结束之后最复杂和最紧张的地区安全困境。乌克兰危机是否会使欧洲面临再度分裂的危险?在危机不断加剧情况下,乌克兰危机是否对欧洲地区安全乃至全球安全格局带来潜在的影响?基于这一深层次考虑,本文将乌克兰危机放在欧洲地区安全、美俄战略利益博弈层面,对乌克兰危机形成诸多诱发原因、乌克兰危机对欧洲地区安全、德俄关系影响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确定乌克兰危机对全球格局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7.
孙成昊  郑乐锋 《东北亚论坛》2023,(2):98-114+128
拜登执政初期,美国对俄政策出现新变化,呈现明显的双轨特征。一方面,拜登政府以价值观为引领继续对俄保持强硬;另一方面,美国一度寻求构建“稳定且可预期”的双边关系,积极推动美俄战略稳定对话。然而,乌克兰危机迫使拜登政府不得不二次调整对俄政策,联合盟友通过全面制裁和政治孤立实现“弱俄“以“遏俄”的战略目标。传统建制派回归及两党执政理念差异,对俄战略“三观”的延续与调整以及中国、欧洲等第三方因素是拜登政府对俄政策演进的主要动因。乌克兰危机长期延宕导致美国战略界逐步出现对俄政策反思,国内民众也更不愿承受对俄强硬的代价,美国对俄政策存在一定回调空间。但由于美俄面临地缘政治和战略认知冲突、结构性矛盾以及美国国内政治束缚,美国对俄政策演进有其限度,美俄关系难以本质逆转。同时,乌克兰危机引发美俄欧新一轮剧烈互动与博弈,深刻塑造大国关系格局,中国应在变局中抢抓机遇,为自身发展塑造良好的外部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8.
“混合战争”理论最早于2005年由美国军事学界提出,西方学者后用以指称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中的军事行动.该理论在俄亦获认可且得名为“格拉西莫夫主义”.俄罗斯将“混合战争”理论作为在乌克兰和叙利亚开展军事行动的理论指导,在实战中进行演训,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俄式“混合战争”,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混合战争”的登场或对未来军事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对乌克兰开展特别军事行动后,欧美对俄制裁持续升级,这些制裁直接或间接涉及俄能源综合体,导致俄能源产业面临巨大压力,使原本疲弱的经济雪上加霜。尽管俄罗斯对其能源战略进行了相应调整并实施了反制裁措施,但收效甚微。俄罗斯能源产业发展将长期受地缘政治压制,能源技术进口替代与资源出口转移不可避免。在评估和规避潜在风险的基础上,中俄能源合作面临着新的调整与抉择。  相似文献   

10.
“诺曼底模式”是欧洲核心国家法国、德国就和平解决顿巴斯问题而提出的政治方案,也是它们对俄采取谨慎接触外交的具体体现。维持高层对话、由欧安组织进行第三方监督,以及法德居中调解均是具有鲜明欧洲特色的危机管理方式。这一模式一度将2014年的俄乌对抗冻结在顿巴斯地区,主张与俄罗斯保持接触和对话,它是基于现实主义均衡理论的“法国模式”与自由主义相互依赖理论的“德国模式”共同作用的产物。本文全面剖析“诺曼底模式”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原因,认为除法国、德国的协调作用外,历史造就的四个外部条件发挥了关键作用,包括美国的委托授权和英国的袖手旁观、俄罗斯的认可和忍耐、乌克兰的无奈顺从,以及波兰等中东欧国家的私下不满。鉴于乌克兰后来无意履行协议且对“诺曼底模式”失去兴趣,俄罗斯对法、德协调失去战略耐心,美国接管并主导西方的对俄政策,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倾向依赖美国和北约采取对俄强硬的态度,“诺曼底模式”随着2022年乌克兰危机的全面升级无力延续。在地缘政治的冲击下,法、德主导的制度性安排无法继续生效,但未来俄乌冲突发展到和平谈判和战后维和、重建阶段,改良升级后的“诺曼底模式”依然可以作为终结这场冲突的一个重要选项。  相似文献   

11.
2013年末爆发的乌克兰危机一波三折,局势不断恶化。作为危机的外部直接参与方,美国、俄罗斯和欧盟在乌克兰展开激烈博弈。美欧对基辅独立广场示威活动以及推翻亚努科维奇政权给予支持,而俄罗斯也随即采取报复措施,将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俄版图,西方为此对俄实施冷战后最大规模经济制裁。尽管,俄美欧各方积极参与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外交斡旋活动,但三方在乌克兰危机中各有战略考量,不断对乌克兰施加各自的影响,使得乌克兰国内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前景难以预测。  相似文献   

12.
乌克兰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因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行为和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而对俄罗斯施加了巨大压力。随着局势的不断升级,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也更加严厉,新一轮制裁推出后,俄罗斯也实施了报复性的反制裁措施。制裁战是把双刃剑,使双方都受到巨大损失。同时,制裁无益于乌克兰问题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3.
2014年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对欧洲的意义是确定了欧洲人主导的“新凡尔赛体制”东扩的极限和边界。边界历来都是武力确定的。克里米亚的结局对俄罗斯的意义在于俄罗斯守住了生存底线——底线是俄罗斯未来复兴的基础和前提;对欧洲来说,意味着欧洲东扩已抵极限。从彼得大帝到斯大林,俄罗斯只是在波罗的海东岸地区与欧洲进行过边界拉锯,而在乌克兰,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和冷战时期的戈尔巴乔夫有意收缩和放弃外,俄罗斯在乌克兰这个地方基本没有失过手。从对付拿破仑到希特勒的“胜利”经验中,西方人明白,在陆军可以发挥作用的近地,俄国人往往可以完胜。黑海离俄罗斯太近且陆地相连,陆军可以直接进驻;而西方海权国家在此则鞭长莫及。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是生死之地,而对欧洲则是重要利益点,为了它,俄罗斯会用全部资源,而西方则不会。如果清楚俄罗斯在乌克兰归属的历史,也就知道2014年乌克兰事件意味着俄国反击欧洲东扩的历史才真正开始。乌克兰事件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对中国而言,是有警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房乐宪  王玉静 《现代国际关系》2024,(2):42-59+138-139
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以来,欧盟已先后发布十二轮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其过程经历了迅速升级、突出能源领域限制、打击规避制裁行为三个阶段。主要内容包括金融、能源、运输、贸易、技术等领域,规模和力度不断升级、重点领域措施日益扩展细化,并将制裁扩展到第三方国家。欧盟制裁给俄造成了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直接冲击。然而,其成效也愈发受限,主要制约因素涉及欧盟的内部掣肘及其能源困境造成的软弱性、俄罗斯对制裁的适时应对及其经济社会韧性等。  相似文献   

15.
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一年来,对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冷战时代国际秩序逐渐崩塌,国际政治的阵营化和国际经济的逆全球化趋势增强,全球军备竞赛愈演愈烈,新军事技术的运用正将人类引向一个“新的战争时代”。美国利用乌克兰与俄罗斯打代理人战争,借机强化同盟体系,稳内、笼欧、制俄一起推进,成为这场危机的最大获益者。在西方支持下,乌克兰的战斗能力和战斗意志大增,俄乌双方均不会轻言求和。俄乌僵持将导致冲突长期化,进而推升核战争的风险。与此同时,谈判控制危机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危机向欧洲提出了战略自主重要性的命题,向亚洲国家发出了警惕美国在本地区挑起新的代理人战争的警告。中国发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和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为当事方走出危机和国际社会构建持久和平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乌克兰危机发生后,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俄罗斯外交转向东方。俄罗斯民众对中俄美大国的三角关系看法有所改变,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美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使大多数俄罗斯人对美国持负面看法;乌克兰危机使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俄罗斯民众对华评价总体上越来越友好。由于对中国的依赖、特别是经济依赖进一步加深,俄罗斯对中国仍存在一定的防范心理。在此背景下,中俄应进一步加强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坦率就敏感问题交换意见,以增进相互了解、消除疑虑、加强战略互信。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西方一直是饿外交的重心所在.但2014年初的乌克兰危机从根本上改变了俄罗斯的外部环境,俄与西方关系急剧恶化.为摆脱困境,同时寻找国家发展的出路,俄罗斯“转向东方”,实质性地提升了亚太在其对外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在政治、经贸、军事等方面积极与亚太国家合作.“转向东方”战略对俄突破西方孤立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经济上成果不彰,也使不少俄罗斯人感到失望.展望未来,俄罗斯“转向东方”的进程不会逆转,但俄与亚太国家关系的深化面临不小阻碍.同时,俄“转向东方”绝不意味着“背离西方”,而是提升对东方的关注,从而在东西方间更加平衡.  相似文献   

18.
王珊 《现代国际关系》2022,(6):20-26+61
俄乌冲突爆发后,日本基于战略考虑,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围绕对俄制裁积极推进对美欧、东亚、乌克兰周边国家穿梭外交,不失时机地推进国家战略。日本把俄乌冲突看成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契机,力图撬动和颠覆战后国际秩序,重构以美欧日为核心,以军事、科技、经济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日本在应对俄乌冲突上有过短暂的政策调整,从最初的犹豫迟疑,到积极对俄制裁施压,旨在扭转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被动局面、削弱俄罗斯的实力。日本还借机宣扬“中国威胁论”,强化美日印澳四边机制,挑动地区对抗,试图获取新的冷战红利。  相似文献   

19.
美国在乌克兰实现无核化目标后,对乌政策的本质就是支持乌克兰的独立,遏制俄罗斯的崛起。其表现有三:一是坚决维护乌克兰主权领土完整,二是推动乌克兰加入美国主导的大西洋一体化,三是帮助乌克兰摆脱对俄罗斯的经济能源依赖。乌克兰危机后美国的种种举措是这一政策在特殊时期下的更鲜明体现。美国的对鸟政策从属于对俄政策这一根本特点,决定了美俄在乌克兰的对抗更多是一场战略意志的比拼,而非战略利益的较量。未来美俄以某种方式化解危机走出对抗的可能是存在的,乌克兰陷入内战后美国的新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乌克兰危机:多维视野下的深层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克兰危机是苏联解体后欧亚地区转型发展和欧洲安全体系演变的重大事件,不仅反映了乌克兰国内的重重矛盾,也折射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战略格局和大国关系变化的复杂光谱。从制度转型的角度看,乌克兰危机是政治失范导致社会失序的重要标本,20多年的社会转型困局加剧了乌社会既有的历史、宗教和文化分野,而这些矛盾在经济发展遇阻和民主政治危机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演化为乌克兰国家认同的危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俄、美、欧在乌克兰有着各自的地缘政治目标,它们之间的大博弈使欧洲有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0年危机"覆辙的危险。从国际秩序的角度看,尽管俄罗斯以强力方式取得了克里米亚,但不可能颠覆西方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俄罗斯有可能在美欧制裁之下遭受诸多损失。从帝国研究的角度看,苏联解体的"后遗症"并未痊愈,欧亚地区的安全和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俄罗斯所倡导的"欧亚一体化"能否成功,关键要看其发展模式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能为其他成员国提供资金、技术、市场、发展空间等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