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剑  冯莎 《中国检察官》2014,(22):36-37
举证责任,简单说就是提出证据以证明自己观点的责任以及不能提出证据时承担失败结果的责任。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49条的规定,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这是《刑事诉讼法》首次对举证责任作出的明确规定,标志着无罪推定原则精神在法律中的进一步贯彻。实践中,当被告人明显做虚假陈述后。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含义的表述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即两点论犤1犦、三点论犤2犦和四点论犤3犦。但笔者以为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含义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权力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人民法院享有最终定罪权。第二,人民法院必须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审理,才能判决被告人有罪。第三,在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发生法律效力的有罪判决之前,不得将任何人确定为罪犯。第四、实行疑罪从无。第五、举证责任由控诉方承担,被告人不承担自己无罪的责任。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实现(一)确保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刑事审判权从审判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天津检察》2008,(5):54-54
《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条规定,在理论界和司法界都认为是“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具体规定。“无罪推定”原则,是指对任何人,在法院没有以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有罪之前,不得认为其有罪或者推定其有罪。然而,在职务犯罪初查中却不能适用无罪推定,这是由初查工作的性质决定的。职务犯罪案件,特别是贪污贿赂案件不同于其它刑事案件。这类案件起初受理的往往只是一封举报信,其中有的内容还十分简单。这类案件的侦破,就是要在认真分析举报线索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款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上述规定体现了无罪推定的基本精神,是对无罪推定原则合理内核的吸收。而无罪推定又是刑事诉讼程序法律的基础原则,它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始终,是保障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人权的逻辑起点,是当前打击犯罪与依法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5.
其次,从如实陈述义务在实践上的效果看,它违背了无罪推定关于控诉方负举证责任的证据规则。无论英美法系国家的学者,还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学者,均将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视为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内容,我国学者亦普遍认为,证据法上的无罪推定,首先解决的是举证责任问题:任何人在经证据证实并由司法判定有罪之前都应视为无罪,那么控告他人有罪的控告者就应承担证明责任。当控诉方不能举出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时,即使被告方未能举出证据证明自己无罪,也不能对其作出有罪的认定,因为被告人不负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如实陈述义务…  相似文献   

6.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公诉案件中被告人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这是此次刑诉法修改的新规定。举证责任事关刑事诉讼各方证据责任的分配及诉讼利益,对此应予充分重视并正确把握。一、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法谚曰:"证明责任乃诉讼的脊梁",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理论都是刑事证据制度的基础理论。就学界研究现状来看,关于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存  相似文献   

7.
刑诉法关于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是我国刑事法律的重大改革和进步,已经对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刑诉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第四十二条规定,证明案件的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款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对于补充  相似文献   

8.
按照无罪推定和“任何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或罪轻的责任,但应承担相应的说明责任。说明责任在刑事诉讼中有其独立的法律含义和价值,且具有例外性、义务性、必要性、有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关于证明责任的通说认为,证明责任应当完全由控方承担,被告人不负任何证明责任。如有的学者认为:“不论在公诉案件中,还是自诉案件中,被告人都不负有证明自己有罪无罪、罪轻罪重的证明责任。”①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理论著作一般也持相同或相似的观点。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片面的,有修正的必要。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承担部分证明责任。当然,其证明责任不是证明自己有罪的责任,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始终应当由控方承担,这是由“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证其罪”的国际公认原则所决定的。被告人的证明责任,是证明…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是在废除了以往的有罪推定和司法专断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且在近年来的立法活动中增加了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保护的内容.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一般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证明责任是由检察院承担,被告人一般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或者无罪的证明责任.但是被告人在刑诉中是处于被追诉的地位,如果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但是又缺乏相应的法律予以支持,那么可能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承担不利后果.故应该明确被告人的证明责任,但是必须遵循保障人权和惩罚犯罪相并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五、证据不足的不起诉的效力 根据无罪推定原则和举证责任的理论,控方应当承担指控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如果没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应当作无罪处理。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时,如果认为证据不足,特别是经过补充侦查,仍然认为证据不足的,根据法律规定,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这也是无罪推定原则和举证责任理论的具体运用和体现。但是,司法实践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证据不足的不起诉决定作出后,如果发现新的事实和证据足以推翻原决定,这时是否允许重新起诉?这个问题涉及到先前作出的不起诉决定的法律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指承担证明责任的人提供证据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所要到达的程度,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第一款之规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从而可以看出我国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就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且能够判处死刑。然而死刑案件由于其特殊性关系到犯罪嫌疑人的生于死,则应该确立更为严格科学的证明标准从而确保案件的公正和准确处理,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只是笼统的规定了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显然是有待完善的。  相似文献   

13.
这样问题的解决是和苏维埃刑事诉讼对无罪推定的承认完全适应的,因为这一原则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无罪推定的使命,在于保证防止检察和审判机关在侦查活动中的人人于罪的倾向;在于防止仅仅根据一些有罪(经常是似是而非的)证据即对怀疑人或被告人,抱着偏执态度.苏维埃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意味着:侦查员在侦查中必须严格遵守苏俄刑事诉讼法第111条及112条,只有在"具备告知控诉犯罪的理由的充分  相似文献   

14.
王静 《天津检察》2008,(6):25-26
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符合无罪推定的基本原则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该条规定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该原则主要包括三层涵义:第一,被追溯者在被起诉前处于犯罪嫌疑人的地位,被起诉后处于被告人的地位,不得将其视为“罪犯”;  相似文献   

15.
无罪推定是指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在未经法律程序被宣告有罪以前,应当被推定(也有的西方学者使用“假定”一词)为无罪。无罪推定作为贯穿刑事诉讼全过程的一项诉讼原则.对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地位、诉讼权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有人将其与罪刑法定原则并称为刑事司法的两大基石。无罪推定原则是随着刑事司法的文明进步,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首先提出的,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针对封建司法制度的酷刑拷问,提倡刑事司法制度的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他讲:“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以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为罪犯;任何人…  相似文献   

16.
无罪推定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条规定极大程度地反映了无罪推定的精神实质,标志着我国第一次将无罪推定的基本内容作为一项基本诉讼原则确立下来。这是我国刑事诉讼和司法制度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因此,正确理解和适用这项原则,已成为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内容 所谓无罪推定,是指犯罪嫌疑人在未被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判决确定有罪以前,应当认为他是无罪的人。无罪推定最初是由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  相似文献   

17.
刑诉法中的“无罪推定”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刑诉法中的“无罪推定”原则胡石友刑事诉讼法(修正)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一规定对进一步完善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加强我国公民人权的司法保障,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及其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原则是指警察、检察官和法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得采取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方法获取口供.在法律确立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原则的条件下,如实陈述应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道德义务.新刑事诉讼法确立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原则有利于遏制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但其保障制度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修正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是我国对无罪推定原则的立法移植。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无罪推定成为我国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国具体的刑事...  相似文献   

20.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均认为举证责任具有多层含义,其实质是败诉风险负担。当事实真伪处于不明的状况时负有举证责任一方承担败诉的后果。刑事诉讼中,在无罪推定原则的指导下,公诉方承担举证责任,被告人不承担举证责任,但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例外。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下,应该加强对证明标准的立法,建立多元的举证责任分配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