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译者在该书《引言》中介绍说:“《性格与文化》共收录了白璧德评述东西方文化的14篇文章,……所涉主题也非常广泛,基本上能代表白璧德学术成就的各个方面,体现了白璧德作为一位一流的思想家和文化批判家的成就,是又一部集中体现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其思想中蕴含着大量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他的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着"人"展开,以"良知"为教育原则,把"心即理"和"知行合一"作为教育方法,确立以培养"圣人"般的理想人格为教育目标。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全面阐述王阳明丰富的思想教育观,并对其思想进行深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容闳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想的早期倡导者和承袭至今的中国留学潮流的滥觞者,是耸立在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一座丰碑。他首次开创了近代中国较全面的中美教育文化交流,一生既致力于"西学东渐",同时也辛劳于"东学西渐",为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福州三坊七巷"电光刘"是福建近代经济史上的一枝奇葩。它规模宏大,管理技术先进,核心人物有魄力和眼光,家族成员多英才,这些与本地工商业家族和外地同行相比,出类拔萃,一枝独秀。究其原因,福建的地理环境塑造了闽人海洋文化的性格;三坊七巷和其家族的工商业气氛有利于其成长;崇文重教的传统使其具备中西眼光。简言之,"电光刘"海洋文化、中原文化、西方文化交汇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西学东渐与上海近代法律教育——以东吴法学院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法学教育与西学东渐间有密切关系。一方面,西学东渐多角度、多形式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变迁;另一方面,中国近代法学教育也影响和促进了西学东渐运动的发展。这种互动关系甚至推动了东西方法律文化的交流。东吴法学院是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成功典范,它与西学东渐的关系是观察研究中国近代法律文化史的良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如何复兴中华文化是摆在现今中国人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论述了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而发生的起伏和中华文化目前面临的危机,以及中华文化复兴可能的路径,提出要复兴中华文化应该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人文主义范畴的思想为指导,同时也论述了中华文化复兴与中华文化学院之间的关系,指出中华文化学院在复兴中华文化方面具有诸多先天优势,并呼吁让更多的中华文化相关课程走进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的课堂。  相似文献   

7.
大同理想与和谐社会之间有着传统文化上的内在传承关系。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中展现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以及个性解放等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要求。《大同书》是对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思想宝库是重要的贡献。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本身代表的就是一种和谐,弘扬敢为人先的有为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在创新中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也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转型过程中,"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和指导思想.对"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内涵认识的深化,以及中国近代文化教育"采西学"内容的拓展,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文化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近代晚清社会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文化教育也面临深刻的变革和时代转型,即由传统文化教育向现代文化教育转轨。"中体西用"文化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于近代晚清文化教育转型的全过程,这对近代晚清文化教育实践的发展、近代中国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制度的确立以及现代中国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人文主义是人文主义遇到巨大挑战后于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所倡导的思想内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极为相似的共性,又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各有侧重。作为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亚洲共同体、世界共同体的宏大任务,构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制定出既体现中国特色又符合时代潮流的话语标准、进而取得世界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新人文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入手,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原则、思想基础、构建路径以及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