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晓英 《前沿》2010,(2):18-20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必须胸怀受众意识,分析受众心理,把握受众与内容的关联,努力争取受众的好感;必须理清传播者的角色定位,提升传播者的话语能力;必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政治方向和路径;必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拓展有效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2.
龙国存 《人民论坛》2014,(11):188-19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广大民众,为广大民众所认知、接受并指导其实践的过程.文章从传播机制角度讨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从传播者、受众、传播讯息和媒介等要素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广大民众,为广大民众所认知、接受并指导其实践的过程。文章从传播机制角度讨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从传播者、受众、传播讯息和媒介等要素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武彬 《前沿》2013,(19):183-185,190
现代信息社会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形成了动漫传播与受众选择的全新或者说是畸形的模式.在动漫作品的传播中,对受众的反馈作出反应并扩展其环境的新媒体渠道,往往是对知识产权的有意或无意的侵害者.有意图传播者接受并处理了受众反馈,却并未对受众心理的认知与评价作出深层分析,而只是单纯地对反馈信息缺乏创意的迎合并陷入新的误区.教育信息及主流文化价值有效传播及影响力实现的前提应是以独特的方式挖掘和展示独特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人类报道最新事实的社会活动,宣传是人类扩展思想观点的社会活动。无论是新闻报道的“事实”,还是宣传扩展的“观点”,两者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因此,从信息的观点看,新闻和宣传都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两者都拥有相同的传播系统,都具备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工具和受众四种要素。由于新闻和宣传都是人类的传播活动,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用传播的观点来研究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作为一种尝试,本文将依次通过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工具和受众四种要素来分析新闻和宣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媒体图像传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视觉文化的兴起,促发了大量媒体图像的产生与传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营造和谐的媒体图像传播环境,正确引导舆论并且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要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同时加强传播者与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7.
高源 《前沿》2012,(20):13-15
本文通过分析一般意义上的新闻传播过程,结合国际冲突行为特点,归纳出国际冲突新闻传播是职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迅速和连续地把有关主权国家争执、争端的新闻传递给受众并引起受众反馈的双向传播过程,以及国际冲突新闻传播的广泛性、冲突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进而分析了国际冲突中新闻媒体与政府和公众的互动,指出避免冲突的持久与升级,媒体和政府应该承担起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闻传播与“使用与满足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上半页,西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标志着受众理论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要真正实现“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我国新闻传播中的超越——即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又避免其负面影响,我们就必须在认识到传者与受众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的关系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传者和受众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正在发生的时代之变、社会之变、媒介之变必然引发受众接受心理的诸多变化,重视和研究这些变化是媒体发展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面对当下受众接受心理的变化,媒体应该尽力满足受众对事物真相的需求、改进叙事方式的需求、重塑媒介话语的需求、参与传播过程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受众接受心理变化问题,应该充分认识到受众接受心理变化的复杂性,既要讲适应受众心理变化,也要讲责任和担当,防止被市场“绑架”,从“媒介中心主义”堕入无原则的“受众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之下,传播者权力的一部分让渡为受众参与信息传播的能力,这种信息交互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广告传播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维度,新的广告传播形态中受众参与了权力的再生产,使广告传播的权力关系进一步隐蔽化。  相似文献   

11.
罗晓丹 《传承》2008,(22):56-57
网络传播克服了单向线性传播的局限,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自由的双向的流动,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使学习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向多样化的、主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呈现了更加自主化、多样化、以及终身化。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传播克服了单向线性传播的局限,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自由的双向的流动,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使学习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向多样化的、主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呈现了更加自主化、多样化、以及终身化.  相似文献   

13.
顾晓英 《前沿》2010,(22):191-194
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价值主流地位,必先推动其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与接受.文章在问卷调查和访谈基础上,归纳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传播的认知和认同情况.提出加强对受众的研究,着重发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者的作用,以有效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主阵地.在学生中采取"朋辈教育",随意、贴近地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传播氛围.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心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其本质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的传播与发展,是我国舆论宣传阵地的主要职责。在众多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因素中,受众的心理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基本心理机制主要包括:认知图示的运动与契合是受众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结构;情感体验是受众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机制;需要驱动是受众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根本动力;行为实践是强化受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念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与媒体话语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加辉  袁鹏 《求索》2012,(8):164-165
现代社会的话语体系是和大众传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面上看,大众媒体的活动是在进行信息传播,而这种活动的最终结果是要达成意义的理解。因此,媒体总在建构一些话语并通过这些话语来传播某种意义与价值进而影响受众。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媒体的话语传播策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城市话语",传播城市文化;倡导"亲情传播",发挥地域优势;拓展公共空间,实现"人城互动"。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时,符合心理规律的,就容易接受;违背心理规律的,就不容易接受,甚至拒绝接受。同样道理,新闻宣传在作用于人的过程中,也与人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组织新闻宣传工作必须研究受众的心理规律,尊重受众的兴趣、爱好、需要、情感,把握受众的心理接受能力、心理期望和心理反应,力求使新闻宣传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所理解、所认同,进而引起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新闻宣传必须关注受众心理这是由新闻宣传事业的目的、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新闻传播过程的特点及迅速崛起的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等因素所决定的。首先,从新闻宣传事业的目的看,关注受众心理是实现良好宣传效果的重要前提。新闻宣传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影响受众的意识和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效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环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效果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向传播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传播者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公正性和公信力,能够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平等真诚地进行对话和交流;二是把内在需要和外部动力结合起来调动接受对象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三是利用人际传播、大众传媒、网络平台等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四是创设接受环境,扩大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得到广泛的传播,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真正满足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作为传播者的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具有深厚的理论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注重针对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有选择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努力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并最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进入群众的"头脑",还要深入群众的"内心"。要想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就需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力点,结合新媒体、大数据等传播技术,扩大受众范围,提高传播实效,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精准传播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采用沉浸传播手段提升了党史学习的在场感、参与度,大大提升了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效果,但是应用沉浸传播也要警惕定制化技术对受众主体性的消解,造成党史学习主体的自我迷失。为此,我们需要恰当运用沉浸传播提升党史学习的效果,规避传播方式革新对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明晰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题和逻辑,避免学习碎片化,防止沉浸传播下党史学习的形式主义,并对历史虚无主义做出有力反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