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广森 《长白学刊》2006,(2):47-49,96
中国非典型性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催逼之下开始的。由于中国现代性缺乏内在的积极主动性,因此,中国现代性人性矛盾不仅仅是表现为一个精神与肉体相分离的现代性矛盾,而且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消极抗拒西方现代性所导致的性善与非性之恶的矛盾,传统德性人性与西方理性人性的矛盾,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如何对待这个人性矛盾,保证中国现代性真正具有“中国印”,是中国现代性哲学担当。  相似文献   

2.
腐败的人性根源是人在利己原动力下,人性内在冲突中自然属性战胜社会属性的矛盾结果。制度根源则是外部约束存在漏洞或制度有效供给不足给腐败以可乘之机。实际上,作为非正式制度范畴的伦理规范,不仅深刻影响着官员的意识形态,使得人性冲突表现更为突出,而且对正式制度的有效性供给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伦理规范在腐败产生的人性根源和制度根源两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创作思想与英国女权运动有着必然的历史联系。妇女解放运动的时代背景是孕育劳伦斯女性主义文学思想的沃土。但是一战后,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妇女地位的迅速提升带来的妇女的改变使劳伦斯最终走向男权主义。英国妇女解放运动改变了女性,也深深地影响了劳伦斯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4.
超越危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殊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宣 《学习与实践》2006,(11):15-22
伴随中国剧烈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包括人与自然、人自身心灵、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执政党与广大群众的矛盾和冲突,相应地产生了生态危机、精神危机、整合危机、社会危机、发展危机和合法性危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消除这些潜在的危机,促进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和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进路不同,传统基督教哲学中的天人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矛盾与统一的动态辩证关系。其矛盾的一面主要表现为上帝的全知全能至善与世俗意义上的罪恶之间逻辑冲突,其统一的路径在传统基督教思想家那里却有着多种多样的解读。而加尔文则创造性地从对人性的定位及其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一种视角转换的方式对上帝之善与人性之恶的矛盾给出了巧妙的解释,其中他对于相对必然与绝对必然、第一因与第二因以及自然本质和超自然本质的区分体现了他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6.
长期从事媒体工作的作家邱华栋,善于以传媒人的敏锐目光关注社会现实中问题。他的创作擅长于将那些在现代都市创业或谋生的"体制"外"都市新人类",亦称"另类"的生活现象纳入创作"都市文学"的视野。并从其"生存"竞争与生活环境的矛盾冲突中,发现、探究日益渐增地"欲望"促使人的精神"错位"。作者对"另类"人群生态世相的揭示,突出地再现"金钱"作用下人性脆弱的负面。从文本的表层看写些烦恼消极事,但深层意旨:一方面善意地认同开放时代的社会进步和人性解放;另一方面以社会责任与理性锋芒审丑溢恶地表达对都市"另类"人群生存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从五四时期开始直至整个 2 0世纪 ,性爱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人本性的强化和社会特征的弱化。性爱文学之写人 ,注重从个体的生存实际出发 ,去客观地记录再现人的心理机理及其运动 ,表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学观。受西方人学观特别是弗洛伊德人学观的影响 ,它把握对象主体定位于人本身的人性视角 ,剖析轨迹具有明显的生理性。“肉”和“灵”的冲突与矛盾构成人的性格的生动历史 ,构成人的心理的丰富内含。现代性爱文学成功之作大抵都是生动展示了这种矛盾与冲突者。立足于人的心理展示 ,直接进入冲突直叙 ,使人成了文学的自足对象。因而性爱文学不仅写出了立体的人 ,为整个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而且使性爱本身也回到本体。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 ,犯罪已成为最明显、最重要的代价。导致城市犯罪率上升的因素 ,主要包括六对矛盾和冲突 :城市资源的有限性与外来人口的恶性膨胀形成的矛盾和冲突 ,城市的文明进步性与人的素质的落后低下性之间形成的矛盾和冲突 ,贫富悬殊加剧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物质发达与精神贫困之间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竞争压力与心理承受力之间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人口的流动性、异质性与社会控制力弱化之间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等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人性是一种既契合又冲突的关系.道德教育应以认知和尊重人性为基础,以人性的合理超越和培养为目标.后现代文化思潮崇尚多元、反权威以及重物质的价值观念,促进现实人性后现代化.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必须以凸显主体间性、个体性、现实性、创新性的后现代人性为基础,更加关注人的本真需要.同时,后现代文化时代的人性发展倾向,也使得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社会性价值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艰难.道德教育必须找到道德与后现代人性的结合点,寻求一种既融合内化又相异互促的人类文明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刘稳丰 《理论月刊》2001,(11):66-67
人们肉体存在与精神存在的二重化,昭示人性善恶的二重性,历史上许多学者对此有深刻的体识。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人性中的恶,是法治产生的基础;而人性的善,则使德治有了可能。人性的善恶兼融必将推演出治理的德法并举,德法并举也有利于人性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即一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所遵循的不一定是马克思本人的“原话”、甚至不一定是马克思某段话的“原意”、而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靠查找原著是无法得到的,它深藏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首先必须廓清三个关键问题:“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区别”、“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约束的矛盾”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联系为结合点,将“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或“人在分工与分配中的矛盾”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人与自然之间(人与土地之间)的冲突既没有达到今天这种不可调和的地步,也没有构成马克思理论批判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马克思生活时代的主题,并构成了马克思全部理论批判的矛头所向.尽管如此,马克思还是秉持深刻的人类关怀,将其深邃的理论目光投向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是第一个使现代性成为问题的人。他从思辨和理性的角度观照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以及现代文明的历史意义问题,在其艺术观、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中表达了一种矛盾的反思意识。他使对文明与人性冲突关系的现代性批判在张扬理性的思路上发展到极致,黑格尔本人也由此成为疏远人类的存在本源最远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4.
观察和研究社会.从宏观分析层面区分,主要有系统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分别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研究社会的理论,可以称为社会系统理论与社会冲突理论.人们选择理论模式与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相关,革命和战争年代强调矛盾和斗争,以社会冲突理论指导实践无可厚非:和平年代则宜采用系统分析,突出人与人之间和谐合作的一面. "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仍然沿用战争思维,因而不适合当今时代的需要.1982年宪法实际上已经废除了这一提法.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体系的建构─—传统与现实的矛盾反思宋建丽传统与现实的关系,是一种发展的关系,存在新与旧的冲突,这对矛盾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显得特别尖锐,其中最为突出地反映在价值领域。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的同时,又出现了价值观念紊乱、人性的迷失等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逆火>中柴梦轩和韵竹的分析,再现了人物的象征性特征,展现了作家对文化冲突及冲突之下人性的拷问,重在指出鲁彦周对人的关怀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张秀苹  娄延强 《求索》2013,(6):157-159
本文认为战争文学的人本意识、创作主体的理性诉求、战争记忆、独特的审美价值等四个维度促成了战争文学的中兴。战争文学以表现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揭示人性的内质.反映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交锋奠定了其文学大观的显著地位。  相似文献   

18.
人性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等的矛盾统一体。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张扬了人性,解放了人性,完善了人性,同时也导致人性中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的分离、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分离、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人的片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对于纠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十二五期间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人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陈燕  区林 《思想战线》2011,(Z2):284-285
《恰特莱夫人的情人》表征了劳伦斯对和谐生态的渴望和鞭挞了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研究通过对男女主人翁恰特莱先生、恰特莱夫人和看林人梅勒斯的描述,揭示了恰特莱先生象征着生态和谐的失落,恰特莱夫人象征着对生态和谐的回归、看林人梅勒斯是劳伦斯对和谐生态的渴望,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劳伦斯整体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20.
龙兴海 《求索》2007,(11):37-40
现代化作为蕴含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内涵的历史演变进程,其中包含着人的精神扬弃传统性、获得现代性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在其直接现实性上表现为人的精神生活矛盾;处于当前中国现代化境遇中的人的精神生活矛盾,突出体现为信仰冲突、理想冲突、价值冲突和文化消费冲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与化解这些精神生活矛盾,是推进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现代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旨在引导人们解决其精神生活矛盾的社会导向,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目的性维度;二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统摄度与整个点;三是必须把握好导向解释系统的科学性要求;四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层次性与梯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