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炎黄二帝巨塑动工日前,海内外炎黄子孙盼望已久的炎黄二帝巨塑已破土动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思远在开工典礼上致词。他说,炎黄二帝是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感情的支柱,由此而产生的强大向心力是坚不可摧的。不仅为海内外炎黄赤子和...  相似文献   

2.
马君武(1881—1940),名和,字贵公,广西桂林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者和教育家,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与柳亚子等人发起组织的“南社”,是我国近代一个很有影响的革命文学组织。他的100多首诗主要收集在《南社诗选》和《马君武诗集》中。他的诗毫不留情地揭露清廷的腐败黑暗,表达他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憎恨;热情沤歌辛亥革命的历史壮举,并痛惜共和政体的天亡;痛斥日军的侵华行径,讴歌炎黄子孙奋起抗战的英雄事迹;而对家乡的讴歌和怀念,则是他的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射出异样的光彩。 马君武10岁丧父,全靠…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而“炎黄子孙”作为一个独立用语,却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炎黄子孙”一语大致经过了三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而每个历史时期的意义却又有异同。通过对“炎黄子孙”一语演变过程及其意义、内涵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炎黄子孙”称谓的内涵,而且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奋发向上和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泱泱中华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母体,是我们民族的根源所在。中华母体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近12亿人口。中华母体延伸在海外的中华后裔——华侨华人(以下简称“海外华人”)约有3千万人。本文论述的对象就是这“12亿”与“3千万”的双向联系影响。 二次大战以来,海内外学者对中华民族内外族群关系的论述,基本上分为两种相悖的观  相似文献   

5.
《协商论坛》2008,(5):8-10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4月8日上午,新郑轩辕故里置身于。片清新的烟雨之中。备受全世界华人关注的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隆重举行,两万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在雨中回“家”拜祖。  相似文献   

6.
谈诗论法     
近来读史发现,我国古代法与诗特别有“缘”。看官或许会对这一说法晒然一笑,法是理性产物,诗是感性作品;法靠理智,诗凭直觉;法纯属规则,诗本系艺术;法是严肃的,诗是浪漫的,两者迥异,怎可混谈。然则,由于政法合一、诸法合体体制,诗法“联姻”成为古代法律文化中颇为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7.
杨鲁安先生是当代誉满海内外的书法家、篆刻家、诗人和收藏家。崔陟先生说:“他的字个性非常鲜明,无拘无束而又尽在法度之中”“他是诗人,每当外物激发灵感,便有小诗悄然从心底涌出。这可从他的书法作品里窥见一斑。”“他是京剧的名票,常以黄钟大吕般的净角唱腔,像金石坠地一样,铮铮有声,难怪人们一再地称赞他说,真是‘无私即是慷慨!’”见过杨  相似文献   

8.
姚建 《黄埔》2023,(1):72-74
<正>不堪回首六十年,世事沧桑自作愆。少壮迷途失东隅,收之桑榆未为晚。60岁生日这天,黄埔军校4期生、陆军大学9期生、国民党原第38军军长、四川省政协委员姚国俊写下这首题为《六十述怀》的诗。这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唯一的一首诗。诗中的“东隅”和“桑榆”来自《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即过去的时光无法挽回,但在未来可以去获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过往的感叹、愧疚和对未来的期许。  相似文献   

9.
识见与实践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于八十四高龄写给他的幼子子聿一首五言古诗,在简要论述了自己所经历的创作道路,总结了毕生诗歌创作的经验之后,提出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精深见解。那么,这“诗外功夫”究竟何所指呢?恐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曰:品格、识见,或思想基础;二曰:社会实践,或生活基础。概言之,就是学诗先学做人。  相似文献   

10.
“回归颂”中华诗词大赛征稿为了庆贺香港回归祖国,表达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欣喜之情,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人民日报文艺部、光明日报文艺部、经济日报特刊部、新华社望周刊社、广东中华诗词学...  相似文献   

11.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本栏目选登的这篇稿件由黄帝溯源,从血脉、文化等方面有力地诠释着海内外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这一不争的结论,读后令人骄傲与自豪。  相似文献   

12.
香港回归已经半年多广。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越来越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国际人士的理解和支持。当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如何完成两岸和平统一。综合各方观点,“两制”不是争议的中心议题。因为完成两岸统一后,大陆和台湾各行各的社会制度,照现在的大陆和香港一样,平平安安。此外,台湾还可保留军队。台湾当局在香港回归前后,扬言要“一国良制”、“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是有意搅浑局势。“两制”是对任何一方的制度不作触动。台湾“良制”也罢,三民主义也罢,与大陆…  相似文献   

13.
“学问为诗古亦讥,胸无学问更堪悲;要须尽入洪炉冶,动得真情有好诗。”这是黄云同志诗《无题一首》,深刻地阐述了做学问与写诗的区别和关联: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动真情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既是黄公的诗论,也是他的切身体会和写诗之道。诗如其人。正是凭着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追求和炽热的真情,黄公为社会和诗坛奉献了《桂海桑野·黄云诗词百首》一书。黄公是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学者型高级领导干部、德艺双馨艺术家、著名书法家。黄公篆隶楷行草均优,行书尤长,其书法艺术饮誉海内外,已出版两本个人书法作品集。他还是优秀诗…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化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许纪霖自林毓生教授提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命题后,这一命题就成了海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最近林教授对这一命题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所谓的“创造性转化”是指以多元的思考模式,将中国传统中的一些符号、思...  相似文献   

15.
谭先进 《当代广西》2006,(14):60-60
“学问为诗古亦讥,胸无学问更堪悲;要须尽入洪炉冶,动得真情有好诗。”这是黄云同志诗《无题一首》,深刻地阐述了做学问与写诗的区别和关联: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动真情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既是黄公的诗论,也是他的切身体会和写诗之道。诗如其人。正是凭着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追求和炽热的真情,黄公为社会和诗坛奉献了《桂海桑野&#183;黄云诗词百首》一书。  相似文献   

16.
建华 《台声》2000,(11)
10月 18日,首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颁奖仪式在北京华侨大厦举行。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副主席唐闻生,全国台联副会长陈贵州,河北省政协副主席郭洪岐,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丁振海,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吴恒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李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邹新炎等出席仪式并向获奖学生颁奖。获奖同学代表在仪式上朗读了自己的获奖作文。     这届大赛是由《 21世纪小学生作文》杂志社与中国侨联、全国台联、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同主办的,旨在加强海内外炎黄子孙在生活、学习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杨景宇 《中国人大》2012,(22):52-53
有一次,彭真同志对我说:“我爱读诗,但不写诗。诗为心声,是感情的宣泄;诗又是艺术,要写好,没有功底不行。不能说我没有心声、没有感情,只是没有下过功夫,写不好。”他说这话,是中肯的。我曾目睹他读毛泽东诗词和鲁迅诗时的专注与兴奋。他还与我共赏过瞿秋白的诗,并对我逐首讲解诗中的含意和秋白当时的心情.颇有独到见解,使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8.
江主席的“八项主张”,代表海内外十二亿中国人的心声,也可说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但在台湾地区却受到“台独”分子千方百计的干扰抗拒。最为显著的事实是,陈水扁先生接掌岛内政权以来,对一个中国原则,一直采取模糊、回避的态度,使两岸关系陷入不进反退的境地。事实告诉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七十年代初,来自台、港的中国留美学生、学人曾经掀起过一个声势浩大的保卫钓鱼岛列岛主权的运动,并很快发展成为蓬蓬勃勃的“中国统一运动”,高潮持续到一九七六年,尔后逐渐转变成不同方式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这一运动不仅是前此二十多年海外及台湾知识分子思想发展史上一个突破点和转折点,而且在海内外炎黄子孙  相似文献   

20.
回归随想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日子,素有“东方明珠”、“亚洲四小龙”之称的香港,被英帝国主义强行掠夺百年之后,这一天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这一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她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海内外亿万炎黄子孙无不为之欢欣,为之自豪!香港的回归,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无数仁人志上抗争奋斗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香港的回归,是根的回归、人的回归、心的回归。受够了殖民奴役的600万香港同胞终于盼来了扬眉吐气的日子,从此,也有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香港的回归,使我们更加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