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他们从事的往往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高危职业,农民工在工作中发生危险事故导致工伤的概率相对较高,工伤事故赔偿问题、职业病困扰着农民工群体。但是在我国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没有专门的法律来保护,在实践中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维护存在诸多问题,农民工维权困难重重,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解决农民工工伤赔偿、职业病医疗问题是该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他们本来应该享有的工伤保险待遇却很难落实。本文从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状入手,分析了农民工工伤保险缺失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问题成了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已迫在眉睫,但目前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还比较薄弱。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的基础是养老保险制度,重点是医疗保险制度,关键是工伤保险制度,保障是社会救助制度,最终归宿是解决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待遇问题。  相似文献   

4.
叶靓 《法制与社会》2010,(8):177-178
农民工是我国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高发人群,其最基本、最必要的工伤保险项目应得以优先确立。但由于制度和,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推进步履维艰。本文将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的数据信息,分析南京市主城区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状,从数据分析中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农民工工伤保险缺失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民工的劳动条件差,劳动环境恶劣,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患者大部分发生在他们之中。但我国原有的工伤保险仅仅覆盖城镇的企事业单位的公民,作为城镇居民以外的边缘人群的农民工却享受不到工伤保险待遇。本文针对农民工工伤保险缺失的现状分析原因,并阐述如何治理、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及维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伤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是我国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高发人群,其最基本、最必要的工伤保险项目应得以优先确立。本文指出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中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强、缺乏预防机制等问题,应参考各地实践和国际经验,健全法律法规,合理构建维权机制,逐步发展预防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工伤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释义通常是指劳动者就职的用人单位,因与劳动者劳动关系的存续而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如此期间劳动者因工作原因或某些特殊情况下遭遇意外事故或染患职业病等情形,导致劳动能力受限、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的,劳动者本人或其法定继承人可依法获得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相关工伤保险待遇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始末,对推行工伤保险政策后的制度发展现状进行了扼要分析,并结合笔者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对工伤保险制度相关问题困境、完善对策等作出了深层次的探讨,试图找出制定和推行工伤保险政策的客观规律与实现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以期对我国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司法业务文选》2011,(2):51+49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决定出台的背景。答:《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4年1月1日施行以来,对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规范和推进工伤保险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由条例实施前的4575万人增至2010年9月的1.58亿人,其中农民工6131万人;条例实施至2009年底,认定工伤420万人,享受工伤医疗待遇1080万人次,享受伤残津贴和工亡抚恤待遇434万人。条例实施至2010年9月,工伤保险基金累计收入1089亿元,累计支出649亿元,累计结余440亿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伤保险制度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例如: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对于改革发展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农民工的职业安全与工伤保险是中国城市化建设乃至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宋杰 《法制与社会》2011,(26):78-79
工伤保险是国际上建立最早的一项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但该制度在我国确立较晚。2011年新《工伤保险条例》对旧条例做了重大修订,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逐步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本文概述了农民工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在分析国内外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养老权益的保障和我国“三化”进程的实现.从目前河南省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实际情况来看,现有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但仍存在诸多制度困境,阻碍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实现;同时,农民工主体性实现面临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双重困境,影响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创建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主体性实现的条件,以便提升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城市的繁荣和农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条件,将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带来重大的影响。本文剖析了目前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措施,以期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筹的农民工养老保险体系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工伤补偿制度:起源、问题与解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坤刚 《法律科学》2007,25(6):95-103
社会化的工伤保险制度系因应工业社会中频发的工伤而产生,在一些国家是工伤补偿以禁止劳动者对雇主请求民事侵权赔偿为前提的,除第三人侵权情形外,我国亦是如此.但工伤补偿和民事侵权赔偿的差异,导致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劳动者无法获得充分赔偿和雇主对安全问题的懈怠,这要求工伤补偿与民事侵权赔偿之间的制度衔接.工伤补偿制度仅应适用于无过错责任,在雇主存在过错的情况下,应赋予劳动者独立的民事侵权责任求偿权,确立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之间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军  王珏 《犯罪研究》2010,(3):33-39
农民工犯罪问题已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以苏州工业园区农民工犯罪问题为蓝本,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社会纽带断裂、社会结构解体、公民参与不够、社会信任不足等导致的社会资本缺失,是引发农民工犯罪现状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因素。强化农民工与社会的纽带、稳定社会结构和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是增加社会资本存量、提高社会控制能力、减少和预防农民工犯罪的合理取向。  相似文献   

16.
工伤案件赔偿请求权竞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张照东 《河北法学》2007,25(3):105-113
工伤案件往往同时涉及工伤保险待遇和人身损害赔偿两种不同的请求权,在这两种请求权竞合时如何处理,我国现有法律显得很不完善.通过对工伤保险待遇和人身损害赔偿两种不同的请求权进行比较,分析我国现有法律规范关于工伤案件赔偿请求权竞合时如何处理的相关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介绍国外处理工伤案件赔偿请求权竞合问题的四种不同模式,提出解决工伤案件赔偿请求权竞合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鄢广 《中国卫生法制》2020,(3):31-33,49
农民工从乡村到城市后,面对就业收入、子女教育、人际关系等剧烈变化的陌生环境,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过高压力可能带来诸多社会和医学问题,导致事故、酗酒、意外伤亡、自杀和家庭破裂,使社会蒙受巨大损失。解决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牵涉到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工业发展等工作,需要政府及卫生部门、安监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密切配合,供给有效保护农民工心理健康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中国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目前中国社会制度与政策的因素,他们在城市中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权利,是典型的弱势群体.从公民权视角提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社会政策支持,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消除社会排斥.维护农民工的公民权,就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平等的劳动就业政策、分类分层的劳动社会保障政策、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和住房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9.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不仅是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使其身心融入城市的根本措施,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青岛港采取尊重的态度与相应的培训方法,将有稳定劳动关系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转化为现代产业工人,走出了一条让新生代农民工具备社会需要素质的独特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