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本文集中研讨“荆公新学”的实学性质,并从其核心部分《三经新义》及王安石特别注重的“道德之意”、“性命之理”,延伸至他的变法实践。认为王安石的学术活动与思想的创造几乎全部都贯之实践当中,这是他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的不同之处,也是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改革家相异的地方,应该说,这正是王安石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2.
北宋宰相、“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曾在我省鄞县(现为鄞州区)当过三年知县。现略记王安石在鄞县做的一些利民好事,供当今从政者借鉴。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22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庆历七年(1047),27岁的他被调到浙江鄞县任知县。王安石刚到鄞县上任,就遇上大旱。为了抗旱,他风尘仆仆跑遍了县内“东西十有四乡”,作实地考察。他在考察中发现,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沟渠汇川,十百相通。后来,官吏不重视水利,渠川浅塞,夏天十日无雨,众川之水就干涸,所以,今日鄞县之民特别怕天旱。于是,他给上司杜杞写了一个鄞县浚治川渠的报告:《上杜…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王安石曾说过“人言不足恤”,但其人却志大而量小,听不得谏诤之言,以致使他的变法受到许多本可避免的损害。在反对王安石变革的人中,除了司马光,苏轼也算得影响较大的一个。但苏轼也并非那种主张“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的保守派。他的本意也是主张改革...  相似文献   

4.
这件事发生在宋朝时期大文学家王安石身上。一天,王安石看到一首诗里有“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之句,心想:“明月”是不会叫的,“赞犬”又哪能躺到“花心”里去睡大觉呢?于是把它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自以为改得很高明,殊不知这一改,却变成两码事了。因为原诗作者笔下“明月”是他家乡的一种小  相似文献   

5.
曾任宋代宰相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窘境,走上国家大治的康庄大道,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实行一系列变法.他的改革之举遭到保守派的疯狂反对,说他胆大妄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相似文献   

6.
周汉兵 《传承》2011,(2):61-61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有人对他恨之入骨,但他总是安然无恙.奥秘何在?因为王安石一生淡泊明志,不迷奢欲,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吃,粗茶淡饭;穿,破衣烂衫;住,只茅舍一处,风雨飘摇;行,晚年骑匹小毛驴,安贫乐道,吟诗作对.他大权在握时,也很少有人敢于巴结奉承他.据说他晚年患有哮喘病,药方中有一味药是紫团山的人参,但此参很难找.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宋神宗时为相,力主变法,后因保守派的反对和变法派内部的勾心斗角而失败。他第二次罢相(1076)后,在金陵闲居,回顾变法的成败.归结出一句话:变法是对的.但败在用人不当。王安石一向重视人才,认为“徒法不能以自行”,须有  相似文献   

8.
宋朝大学士苏东坡,能文善诗。有一天,他去拜访宰相王安石,见桌子上有一首只写了两句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想,菊花耐寒,经久不落,说西风(秋风)“吹落“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握笔续道:“秋花  相似文献   

9.
然而作为新宰相的王安石似乎在苏轼参加制科考试“进策”时.就认为与其“学术素异”的苏轼一旦大用就会防碍变法。所以从苏轼还京伊始就没有丝毫争取他重用他的意思。相反地将这位有着制科三等并当过一任地方官光荣履历的苏轼。安置于直使馆判官告院闲职,并在后来屡次打消神宗起用苏轼的动议。从现有的史料来看.王、苏后来交恶、敌意首先发自王安石一方。可以说.王安石基于苏轼的资格声望和学术见解.为了自己的变法顺利进行而有意抑制苏轼在政治上的发展,按宋人钱世昭的说法,是忌“子赡为宰相耳”。倒是司马光在努力地为苏轼争回这份公道.在神宗面前多次推荐苏轼未果。相形之下.其秉性的公正显得更值得信赖。从另一个角度看司马光举荐苏轼未必出于拉拢之目的.王安石为自己制造政敌确是事实。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记者 《群众》2012,(7):26-28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北宋“改革名臣”王安石的改革精神深深融注在南京的血脉中,无论是28年前的改革试点、10年前的区县改革,还是2010年的大部制改革,每一次都一着不让,  相似文献   

11.
宋人王安石曾写有《读史》名篇,道出行文作画的真谛。他说:描摹人的外在面貌容易,而表现其精神情操却很难。于是,“丹青难写是精神”便成了千古传颂的惊句妙语。  相似文献   

12.
在宁波市东钱湖镇下水村,有一忠应庙(又称王安石庙)至今未毁,此庙并非因王安石官大(北宋宰相)而建,而是因他在任鄞县(今宁波)知县三年期间,关心民瘼,心系苍生,干实事,取实效,深得黎民百姓爱戴所建。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27岁的王安石被朝廷任命为鄞县知县。上任就遇上大旱灾,他调查  相似文献   

13.
徐海容 《前沿》2012,(16):156-158
欧阳修作文经历了学韩与变韩两个时期,关键在于对“文道”思想的标举与传扬,其“学韩“确立了韩愈古文在北宋的典范地位,而其“变韩”则为宋代碑志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到曾巩、三苏、王安石等人的文学创作,其承上启下,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14.
李登辉先生主政台湾以来,曾经多次信誓旦旦地表示,台湾人是中国人,他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他并一再说,中国必须统一,中国必定会统一.在他主导下,台湾成立了“国家统一委员会”,制定出“国家统一纲领”.按理说下一步李登辉先生该拿出实际行动.然而,从最近李登辉先生与日本人司马辽太郎的对话看,人们已深深地感到失望了.李登辉先生与司马辽太郎的对话,是他心底秘密的一次“大暴光”,这里似乎已看不出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应有的感情了.他大谈所谓“台湾人的悲哀”,并把悲哀的根子引向中国大陆,指国民党为“外来政权”,质疑“中国” 的概念,甚至明白无误地表示,北京的两岸统一之念“是奇怪的梦呓”.他还以 《旧约》圣经里《出埃及记》的摩西自况,要带领台湾人,像犹太人摆脱异民族的奴役、压迫那样,建立台湾人自己的国家,“让子孙们不再有老一代同样的遭遇”.难怪此言一出,两岸及海外的许多中国人都为之震惊不已.  相似文献   

15.
周汉兵 《传承》2011,(4):61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有人对他恨之入骨,但他总是安然无恙。奥秘何在?因为王安石一生淡泊明志,不迷奢欲,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吃,粗茶淡饭;穿,破衣烂衫;住,只茅舍一处,风雨飘摇;行,晚年骑匹小毛驴,安贫乐道,吟诗作对。他大权在握时,也很少有人敢于巴结奉承他。据说他晚  相似文献   

16.
春天的江水:春回神州大地,首先来到江南。春天的“信息”很多,江南是水乡,所以与春水有关的信息也多。白居易说:“春来江水绿如蓝”;王安石说:“春风又绿江南岸。”看来他们对色彩很敏感,水乡的绿色为他们带来了春的消息。苏东坡又进了一步,他不仅自己感到了春天...  相似文献   

17.
曹凯 《现代领导》2014,(2):47-47
北宋末年,蔡京主政中央政府,继承了王安石的改革新政。他还推出了一系列的医疗救助新政.建造具有医疗救助功能的“安济院”,推行全国,几近建立起救助网络。作为配套政策,他更是大力增建由政府直接经营的药店,政府买单,低价向平民供应药材。可是,为何改革最终被推翻?  相似文献   

18.
自我解嘲     
高占祥 《今日浙江》2009,(21):59-59
我在读中国古诗词过程中,发现不少名家如韩愈、刘禹锡、王安石、陆游等,他们在自己的诗词中,都曾使用过带有“嘲”字的词,譬如嘲弄、嘲诙、嘲讽、嘲嗤等,其大意为嘲笑、讥笑、戏谑。  相似文献   

19.
陈良中 《求索》2007,(12):218-222
朱子认为王安石《尚书新义》伤于“凿”,苏轼《书传》伤于“简”,林之奇《尚书全解》伤于“繁”,吕祖谦《书说》伤于“巧”,他对宋代具有影响的四家《书》说给予了一字评,结合四家著作可见朱子的评价是精当的。对四家《书》解利弊的总结,奠定了朱子阙疑、废序解《书》、反对注脚成文的注释《尚书》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他对蔡沈作《书集传》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略论王安石人才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宇波 《桂海论丛》2003,19(6):94-96
王安石的人才思想十分丰富 ,其“任贤使能”、“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等人才思想对于我们培养、管理、选拔和使用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