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研数据     
《中国青年研究》2012,(2):117-119
▲中国人口面临五大问题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大陆总人口1 3.4亿。202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 4.5亿左右。中国人口发展主要有5个问题:一是人口总量持续增长。第二,人口素质总体不高。每年出生时先天畸形和出生后逐渐显现缺陷的儿童约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全国各类残疾人占全国人口的6.34%。第三,人口结构性问题凸显。出生人口性别比总  相似文献   

2.
数字     
《人民公安》2013,(9):5-5
中国是世界上性别比例失调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男婴出生数/同期女婴出生数X100)从1990年的111.36增长到了2012年的117.7,  相似文献   

3.
自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后,研究者们看到1989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92,出生性别比问题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人口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问题。上世纪90年代对出生性别比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出生与现行生育政策有关;出生性别比升高对未来婚姻市场挤压形成多少所谓的“光棍”等等。因此,如何科学认识出生性别比问题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分离各种要素的影响和各种要素作用的大小,成为今后采取有效措施必不可少的环节。60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1期总第25期对出生性别比问题性质与特点的再认识我国出生性…  相似文献   

4.
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有旺 《政策》2006,(3):45-47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据省统计局抽样调查,全省2001-2004 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28、131、129.8、126.9; 2005年省人口计生委对29个县市区进行的半年考核,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4。面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严峻局面,省委、省政府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相似文献   

5.
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值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持续偏高,已对我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严重失衡深受我国传统生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努力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实现人口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苏梅花 《岭南学刊》2008,(4):119-121
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且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违背了生理规律和自然平衡法则,给未来人口发展和经济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形成性别偏好并导致出生性别比异常升高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必须通过倡导新型生育文化、努力提高妇女地位,加强管理监督、严格生育管理,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法律保障,完善利益导向、形成长效机制等措施统筹应对,方见成效。  相似文献   

7.
赖祖胜 《人民政坛》2008,(10):44-44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人口健康发展的“生态基础”,其正常值为103~107(活产男婴与女婴之比值)。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出生人口性别比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目前全国处于婚期的男性已多于女性1800万,预计到2020年,20岁到45岁的男性将多出3000万人。我省属于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前10个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8.
赵新 《乡音》2013,(10):16-16
近年来,随着低生育水平目标的实现,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引起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保持合理人口结构,实现人口生态平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河北作为全国第六人口大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缓解,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男女比例失调,已向中国敲响警钟。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远期目标:到2020年,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的自然平衡。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男孩偏好:基于治理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1990、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1995、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了多层线性模型(HLM)方法,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男孩偏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有助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绩效的实现,但受到男孩偏好强弱程度的影响。论文结尾分析了研究结论对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政策启示,并指出了局限性和未来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1994年以后有迅速攀升之势,农村明显高于城市,省际间很不平衡。由于传统生育观的驱动,农业生产对男性劳动力需求的偏向,监管乏力,《刑法》立法缺位和性别选择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等原因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十分重要,必须以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管理和监督、完善《刑法》立法、建立养老保障制度等举措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2.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区直各委、办、厅、局:为加强对我区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的领导,切实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逐步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的自然平衡,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成立自治区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现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3.
出生性别比是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发展变化的自然基础。出生性别比失衡是中国人口问题面临的一个复杂、实际的深层次问题。依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由于农村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趋势仍未明显缓解。传统的生育文化是导致农村出生性别比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及执行是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关键因素,先进医疗技术的滥用甚至违法使用更加速了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状态,另外农村社会保障薄弱以及计划生育户的奖励幅度过低也是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综合治理规定的通知云政办发〔2005〕129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经省政府同意,现将《云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综合治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五年七月二十七日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武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上升,1994年达到120以上后,一直在高位运行。传统的生育观念、利用B超进行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流动育龄女随访服务难落实等是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主要原因。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影响到武汉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平抑出生人口性别比,要从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入手,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女孩、女性的合法权利,坚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区域协作、防范为主、堵疏并举的方针,切实在社会形成综合治理的氛围和声势,着力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方能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16.
代表语录     
《中国人大》2008,(23):5-5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郭丽虹:国家应该高度关注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多角度全方位地采取措施进行调控,防止  相似文献   

17.
陈慧 《前沿》2010,(6):59-62
中国是世界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比较严重的国家,"剩男"时代的到来暴露出人口研究与决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及其造成的后果,并根据韩国在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方面的经验,提出了细致立法防止性别歧视、法律严禁胎儿性别鉴定、专门机构促性别平等、女性参政体现性别平等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正处在重大转折期,人口不均衡发展问题突出:一是人口低增长率和高增长量并存。201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4.92‰,但全年出生人口仍有1640万人;16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了244万。二是出生缺陷监测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每年我国出生的肉眼可见的先天畸形儿,加上出生后数月或数年才显现的缺陷儿,累计约占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三是人口结构性矛盾问题十分突出。2013年,  相似文献   

19.
杨有旺 《世纪行》2008,(2):29-29
“十五”以来.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十五”期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体水平上升1.7个单位值的情况下.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由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128.86下降到2007年的120左右。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每年出生一个中等县市的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仍在高位运行.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应进一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协调社会政策: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大范围偏高现象,已经成为中国人口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也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隐患.众多政策措施的采取并未缓解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性别相关社会政策的不协调.协调社会政策、改善女性地位,是治理出生性别比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