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财政成为了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我国土地财政规模大、比例高,其形成不仅源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对等和地区之间、官员之间的竞争,究其质里,则是政府实现财政市场目标的行为投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基于相同的逻辑生成,帮助实现了土地财政的本质——资本化,弥补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缺额。但是,土地的资本化提高了城市化成本,衍生出异质性,形成了空间与人口的矛盾,积累了凝结在城市中的金融、社会和道德风险,亟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寻找影响地方治理水平的因素从而提高地方治理绩效向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从财政社会学理论出发,本文认为地方政府的"土地依赖症"加剧了政府与社会紧张关系,从而恶化了地方治理;而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则是源于官员政绩考核与上世纪经济分权改革的制度设计。运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相关数据,本文检验了上述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支持本文的理论假设:在晋升激励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则是影响地方政府依赖土地收入的重要因素,而地方政府的"土地依赖症"则恶化了地方治理,金融危机之后的大规模投资则进一步"锁定"上述逻辑链条。此外,上述影响机制在地区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上述发现对于中国的发展与转型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主体与利益主体地位的形成,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各地方政府发展地区经济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根植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利益的差异性中,经常演变为政府间的竞争性行为,继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将地方政府竞争因素分解为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区域市场发育、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地区优惠政策、地区资本形成和区域人口流动七大因素,利用各分解因素的替代统计指标,可以初步判断地方政府竞争对地区经济差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关于土地财政起源的"财政压力说"比"GDP锦标赛说"更深入。在土地财政收入规模估算基础上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土地财政支撑地方财力的作用远远超过弥补地方财力缺口的水平,是充当地方财政的主要内容。充分发展的土地财政倾向于公共服务供给的特性,是土地财政的本质。发现土地财政本质的研究,是对土地财政过激批评的清醒剂。土地财政的地区差异的显著存在,引起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要在现行财税体制条件下改变这种格局,落后地区就要加快发展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5.
分税制改革20年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权上的分立以及事权上的交叉很长时间里呈现相互推诿或相互插足的局面,土地财政成为增加地方财力的新途径。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土地财政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成效,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2004-2011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确实存在较高的替代率,即土地换保障现象比较严重。不仅如此,由于受地方政府的自利性,区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土地换保障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鉴于土地换保障存在诸多问题,有必要探索规范土地换保障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6.
招商引资是解决欠发达地区投入不足、发展不快的有效途径。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在具有一定经济或人文环境开发潜力和优势的地方,划定实行特殊政策,鼓励优先发展的地区。开发区的开发,不是简单的城市扩张建设,也不是靠政府单纯的财政投资。开发区的定位是现代工业的主战场、城市建设的示范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经济增长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0-2009年各省的面板数据对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投入努力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间高校经费投入的努力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地方的财政分权以及政府竞争对地方政府高等教育努力程度具有负效应。在引入交互项之后,发现财政分权和政府竞争对东部地区的负效应最大,东部地区高等教育投入努力程度最低。在解决地区间高校经费投入不均衡问题时,要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发达地区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同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平衡地区间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方财政赤字的视角,研究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策略的内在作用逻辑,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地方财政赤字激励了地方政府在利益觉醒后利用预算制度缺口,用"扭曲之手"来攫取预算外财政收益,进而驱动地方政府实施积极的土地财政策略来实现财政增收的政策目标。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财政分权、地方财政赤字对土地财政的正向驱动作用。土地财政的治理从深化分税制改革、改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变革土地财政形成机制、完善行政绩效考核体制、加强预算监管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治理土地财政:一个公共经济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在特殊转型时期受财政分权、地方竞争等多重因素影响而实施的维护自身利益格局的理性选择行为,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产生多方面深远影响。本文在运用公共经济理论阐释土地财政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治理土地财政的公共经济框架:优化公共财政体制,促进政府间事权财力再平衡;壮大地方公共收入体系;推进公共预算改革;建设公共经济治理型政府等。唯有如此,中国才能真正走出土地财政泥淖,实现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0年以来,中国土地财政收入出现高速增长,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这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以广州为对象,考察其在土地财政兴旺的十年间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及其原因。研究表明,广州市政府以2004年申办亚运会成功为时间节点,开始高度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所得资金多用于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广州市政府由被动依赖土地财政转变为主动追求土地财政收入,其主要原因是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激励。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使土地引资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应重新审视城市规划的角色定位,使其回归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1.
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在全国迅速蔓延,并且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显著提高,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关注,对于土地财政褒贬不一,特别是对于其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本文拟从土地财政的历史性演变分析入手,探讨现阶段土地财政的背景和不可持续发展的成因,借鉴国外土地财政运作的成功经验,寻求促进我国土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土地财政"是当下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理性行为选择。在客观认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同时,也应看到该行为存在损害国民利益、影响代际公平、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以及寻租问题等负外部性。"土地财政"效应的内在化,有赖于财政体制改革、征地制度和政绩考核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农民"被上楼"问题,反映出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观念,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缺失。针对农民"被上楼"问题的现状和影响,探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发展权和农村宅基地市场化流转等法律问题,为解决农民"被上楼"问题提供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土地财政为加快我国城镇化步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为了使地方政府早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必须健全和完善财税体制、正确区分公共利益、规范土地收入分配、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积极推选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制度以及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与任用制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地方政府债务.  相似文献   

15.
将增减挂钩政策引入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本质上是一场由省级政府统筹、以土地指标为媒介、引导发达地区城市有序向特定贫困落后地区农村转移或分享部分原本属于城市地区土地财政剩余的政策实践过程,即土地财政再分配。从湖北各地实践来看,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为特定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有效满足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收缩背景下城市开发所产生的土地指标需求,同时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湖北地方实践为典型代表的增减挂钩政策实践,混淆了超常规政策背景下扮演对口帮扶角色的区域补偿机制与土地价值本身。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增减挂钩政策的行政调控本质,合理安排指标交易规模,灵活把握政策要求,有效控制政策风险,充分发挥政策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一直处于不断的调适与改革之中。然而,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却仍困扰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其主要表现为向上的相对自主性不够和向下的权力过大,并引发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由此在财政体制的改革中,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增强自身的财政自主性和独立性,加强对当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能力和控制力;另一方面也要"还利于民",减轻公民的财税负担,促进公民力量和市民社会的壮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激励模式转变的视角,首次考察了充当辖区间竞争“新”工具的土地财政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财政通过引发地方政府的支出竞争、税收竞争和补贴竞争不仅提高了企业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还抑制了企业出口退出和延长了出口持续期。但由于存在与税收竞争、补贴竞争相关的企业寻租、“政治包袱”以及与支出竞争相关的公共品偏向性扭曲配置,土地财政也使出口企业长期被锁定于低质量、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复杂度的低端竞争方式。概括而言,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开展辖区间竞争的策略性行为在促成出口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丧失的代价,对中国“大而不强”出口模式产生了“土地财政诅咒”。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微观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及宏观的中国城市统计数据,运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地区差异下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是否会影响城市居民对环境风险的感知。研究发现:在城乡之间,环境风险感知存在显著差异;政府信任与城市居民环境风险感知存在显著关系,但中央政府信任与地方政府信任的显著性不同;地区差异因素对政府信任,与环境风险感知的关系存在显著影响,但主要来自经济差异而非环境状况差异;无论中央政府信任还是地方政府信任,都与环境风险感知间存在着随机斜率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伪城市化"现象在一些地方出现并日益受到政界、学界和其他领域的关注。文章运用政府治理模式的"控制权"理论分析"伪城市化"过程中基层政府土地开发的逻辑、"激励强度与组织目标替代"的悖论以及运动型治理模式与"准退出"应对策略,以期发现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各自的制度环境与权力运作过程中的制度逻辑与行为特点。土地财政、锦标赛机制、人事制度激励机制与考核体系、城市化目标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共同构成了基层政府的土地开发逻辑,在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与土地相关的权力寻租和以政绩为取向的城市空间蔓延,中央政府采取三次开发区清理整顿的运动治理,而地方政府则以建立新开发区和扩张原有开发区等策略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建设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财政分权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行为产生作用,与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从公共服务供给视角,探究两者互动关系发现,财政分权度提高对城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提升却不利,我国城镇化建设总体质量不高。需加快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此外,还要加快推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政府考核体系等一系列的联动改革,从而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