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德美两国在是否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双方的激烈争论已引起国家关系的紧张。从表面上看,德美关系紧张是美国对伊动武政策所致,但德美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也反映了近年来德美关系深层次的变化。本文从德国新外交理念、对外政策的二个层面、德美地理位置差异、两国不同的战争经历和当代德国主权国家意识及经济和环保等方面,探析影响德美关系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阿根廷对美国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阿根廷对美国政策的变化曹琳自1989年7月梅内姆就任总统以来,阿根廷政府对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作了重大调整。“它一反过去历届政府与美国相对抗的态度,主动加强同美国的关系,与美国自动结盟,在诸多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的立场。梅内姆政府的这种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阿根廷与美国的关系经历了“亲美”到“离美”的重大转变。梅内姆政府与美国结盟,推行亲美政策。德拉鲁阿政府和杜阿尔德政府时期,阿根廷调整了对美政策,其外交理念的实用主义增强,强调多边主义。基什内尔政府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离美倾向更加明显。未来的阿根廷与美国的关系,会在不断克服矛盾的过程中得到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文化规范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 ,文化在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中的作用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从文化的规范功能的角度出发 ,分析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道义与利益及其关系。作者认为 ,文化的规范功能在对外政策中表现为文化限定了国家对外政策可选择的范围 ,只有符合或至少不悖于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对外政策才会被社会民众所接受。对于美国这样一个既有浓厚的宗教信仰传统 ,又具有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的国家 ,文化的规范功能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体现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理想主义为美国的对外政策赋予道义上的目标和意义 ,现实主义使道义目标在实施中符合美国的现实利益 ,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对外政策就是道义与利益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德国统一后的外交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把欧共体建成欧洲联盟,使欧洲成为世界多极化中名符其实的“一极”,德国可以在这一极中称雄。与此同时,德国将积极利用国际形势变化给它带来的机遇,凭藉其经济实力,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以便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与美国、日本并驾齐驱,担负起共同领导西方世界的责任。德国为实现上述外交总战略,正对西德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德国外交政策重点已从美国转向欧洲。对美国仍不放弃结盟关系,但在新形势下,决定加以修补和完善,使其具有“新的质量”。对苏联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以条约的形式与其建立了“特殊伙伴”关系。对东欧国家的政策则是在促其和平变革中承担“特殊责任”。对中国和第三世界将保持原有的关系。现将德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剖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一些国家为了密切与美国的关系,使美国的对外政策有利于自己,经常希望他们的要求在美国国会内得到反映并获得通过,从而达到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为此,这些国家往往不得不借助院外活动者。  相似文献   

7.
思想库与美国对外政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对外政策思想库的发展及其特点,阐述了美国对外政策思想库作用于美国对外政策的方式、过程及特点,并进而揭示出美国对外政策思想库作用于美国对外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埃斯库德与他的“外围现实主义”“外围现实主义”是阿根廷学者卡洛斯·埃斯库德在对阿根廷外交政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一余年潜心研究后提出的指导阿根廷(以及类似国家)制定对外政策、处理外交关系的一种理论。该理论在阿根廷普拉内塔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外围现实主...  相似文献   

9.
德国统一后的对外政策存在摇摆和多面性的特点。除强调多边主义、推动欧洲一体化外,德国的对外政策也越来越体现出很强的地缘特色,这种更加本质性的东西来源于于它自身的定位,特别是在地缘和文化层面的定位。统一以后,德国的身份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定位已经基本成型。这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德国未来的政策走向,并进而影响大国关系全局。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拉美国家对外关系呈现不平衡发展。1·美国加强了对拉美的关注,但缺少进展。第二届布什政府对拉美的关注有所增加。11月,布什总统参加了在阿根廷举行的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并访问了阿根廷、巴西和巴拿马。但是,美国只与少数国家的关系较为平稳。8月,布什签署“美国—  相似文献   

11.
二战以来,尽管美国历任总统都强调自己对外战略与其前任的不同,但美国对外战略总体而言却有着很强的延续性.从特朗普竞选期间发表的言论所反映出的美国对外战略调整,显然与以往历任美国总统对外战略的调整有着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特朗普这些言论与美国二战以来的外交理念和基本战略目标是相悖的.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视角看,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相对收益的减少与所付出成本的增加,促使特朗普试图对美国对外战略进行较大调整,甚至发生转向.美国相对收益的减少主要表现在进出口贸易及外商直接投资两个方面,而全球化带来的安全威胁以及身份认同危机则增加了美国所付出的成本.  相似文献   

12.
里根政府上台已经三年多了。里根政府从美苏争霸的全球战略出发,把遏制苏联的扩张作为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里根政府对非洲的政策,也从属于这一目标。非洲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虽然不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和拥有美国及其盟国所必需的战略矿产资源等原因,对美国有着“日益增长的重要性”。里根政府对非洲给予了一定的重视,而美苏对抗的思想则贯穿于里根政府对非洲的政策之中,成为这一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主线。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和地缘上的原因,墨西哥一直把同美国的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基石。但是,自七十年代以来,墨西哥在对外政策上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倾向和多样化趋势,强调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坚持各国人民自决和不干涉原则,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即采取“反对霸权主义的第三种选择”。墨西哥的对外政策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超级大国干涉。不屈服于超级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欧洲一体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和积极和平外交政策构成德国传统外交三大主导思想和核心原则。如同题为"构建德国的未来"的德国新政府《联合执政协议》所确定的那样,在延续这三个外交原则基础上,欧洲一体化和欧洲安全问题、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与新兴经济体国家关系成为德国新政府三大外交政策重点。就外交地域分布而言,德国外交涉及三大层面:地区性层面——德国对欧洲政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层面——德国对美国外交;全球性层面——德国对欧美以外国家外交。这三大维度也确定了德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5.
社民党修改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原因是:欧洲核战争威胁、绿党的崛起、党内左翼势力增长,为重新执政开辟道路。调整的内容:维护和平是首要任务;修改德国统一政策,承认两个德国;提出“第二个东方政策”;对美国更加独立;重视第三世界的作用,以及“共同安全”的思想。社民党新的政策思想,反映了欧洲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和独立自主的倾向,它有可能对今后国际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奥巴马的中东政策经历了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从是否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奥巴马的中东政策减少了美国对中东的进一步资源投入和伤亡,有效配合了“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主要方面是成功的;从奥巴马中东政策对地区和世界造成的客观影响来看,其政策则可以说是失败的.两个角度评估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主要反映出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变得更狭隘,并缺乏管控中东的能力和实力,同时也反映出美国与盟友的利益产生偏差及美国外交战略中的“内向性”增强.未来美国将继续在中东寻找既能保全自身利益,又能适时脱身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 ,无不是多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竞争和妥协的结果。外交政策亦不例外 ,正如杰里尔·罗赛蒂所言 :“美国外交政策往往反映那些对政府和整个社会的政治进程最成功地产生影响的个人和集团的目标和优先考虑。”① 在美国对华关系上这种情况表现得格外突出。一美国国内政治斗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范围所及 ,上至对外政策的决策体系———总统、国务院、参众两院等高层机构 ,下至对外政策的社会政治基础 ,都有所体现。且影响之深刻、作用之长久 ,似已形成一种传统。其中 ,集团政治的影响正日益从幕后走向前台 ,从支流融入…  相似文献   

18.
菅直人内阁从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逐步改变鸠山内阁的对外政策:完成防卫大纲修订,提高对华防范,加强日美安全合作和构筑制约中国的地区联盟;在经济上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菅直人内阁成立后即想改善日美关系,钓鱼岛撞船事件为调整对外政策提供了契机.撞船事件后日本国内的对华外交讨论,反映出日本在中国国力上升形势下重建对华关系的思考,即加强日美同盟和对华防范,同时在经济等各领域开展与中国的互利合作.  相似文献   

19.
能源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它直接影响美国的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能源问题历来是美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美国能源政策发生了明显改变,多元化已成为美国能源战略的重点,并深刻影响着美国社会经济和对外能源关系。本文旨在讨论布什执政以来美国的能源多元化政策,分析其政策调整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对美国政治经济和中美能源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以处理对美国关系为主,经历了从强硬抵抗向 柔性对话转变。这表明俄罗斯对外政策处于转型时期,即从教条僵化向着灵活务实方向转型,表现 出建构性、社会性和制度性。国际体系对俄罗斯构成的障碍是其外交政策突破的重点,理解俄罗斯 社会全面的转型是衡量对外政策走向的基础因素。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转变实质在于提升俄罗斯在 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并试图建立一个有发言权的新的国际经济制度,成为新的游戏规则的制 定者,为国内行为体利益偏好提供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