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6年3月4日,张学良与中共代表李克农在洛川举行会谈。会后回到西安,恰逢代表国民党送信去陕北苏区的“红色牧师”董健吾(中共地下党员,曾在中央特科工作)。张学良向董健吾谈了洛川会谈的主要成果,说:“我已向李克农提出,希望中共派一相当负责,但又不是声名显赫的人常驻西安,以便与我和各有关方面进行联系。”  相似文献   

2.
1930年10月,杨开慧烈士牺牲后,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到上海避难,不久,毛岸龙因病去世,毛岸英、毛岸青被董健吾牧师收养。 董健吾是中共地下党员,他和张学良有过交往,并在交往中结下了很深的友谊,1936年上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董健吾得知张学良夫妇很喜爱瓷器,董健吾将此情况汇报给中共驻东北军代表刘鼎,建议买几件瓷器送张,刘鼎表示赞成。于是董健吾到一家古玩店买了一套宋代彩陶,十分精美,给张学良送去,张学良夫妇一见爱不释手,非重金买下,董坚辞不收。 张学良对此一直过意不去,有一次在酒桌上,他真诚地问董有何私事需要帮忙,董见张学良有诚意,便提出要求说“我有三个学生,两个是我抚养的革命子弟,一个是我的儿子(名叫董寿琪),如蒙照顾,望能送他们赴苏联读书,以备日后为国效力。”张雪亮面露笑容,答应帮忙。  相似文献   

3.
淮驹 《世纪风采》2010,(2):34-38
一 1936年6月,有红色牧师之称的中共地下工作者董健吾,受宋庆龄和中共组织的指派,奔赴西安,通过张学良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美国医学博士乔治·海德姆护送到陕北苏区。  相似文献   

4.
1936年初,李克农和爱国将领张学良在洛川举行了两次会谈。这是中共中央派出的正式代表和张学良的最早的直接接触,具有特殊的意义。张学良实现了与中国共产党直接联系的愿望,从此开始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自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来,所取得的最早和最重要的突破。有了这两次洛川会谈,才有周恩来与张学良的延安会谈,也才有西安事变的发生。这两次洛川会谈之所以能顺利举行并取得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毛泽东的正确决策、及时指导和周密安排。  相似文献   

5.
1936年6月,有“红色牧师”之称的中共秘密工作者董健吾,受宋庆龄和中共组织的指派赴西安,通过张学良将军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以下简称斯诺——笔者)和美国医学博士乔治·海德姆(以下简称海德姆——笔者)护送到了陕北苏区。  相似文献   

6.
李克农是我党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者,被称为中共“特工之王”,他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发挥了党和军队“守护神”的特殊作用。尤其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李克农赴洛川与张学良会谈,拉开了“两安事变”的亭幕;抗战爆发后,他转战南京、武汉、桂林,指挥抗日情报战,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孙果达 《党史纵横》2015,(2):8-10,16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出版了由中共东北军党史组编著的《中共东北军党史概述》,其中有一张周恩来与张学良合影的照片颇为罕见,其说明是"肤施(延安)会谈中周恩来与张学良一起进餐"(图1)。但经考证,这张照片不可能是肤施会谈时的留影。照片认定是张冠李戴之所以认定这张照片不可能是肤施会谈时的留影,主要理由有四:首先,时机不对。当年的肤施会谈不论对周恩来还是张学良,都是最高机  相似文献   

8.
文进 《世纪风采》2006,(12):19-19
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双方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多项协议。  相似文献   

9.
将军风采西安事变爆发后,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应张学良将军的邀请,乘飞机到达西安,住进西安金家巷一号张学良公馆。当时,我在西安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已近一年,8月末发生了国民党特务逮捕我和其他中共地下党员的“艳晚事  相似文献   

10.
在周恩来漫长的一生中,他与张学良交往的时间,短暂得微乎其微,前后算起来,都加在一起也不过八天九夜,然而,他俩之间却建立起了异常感人的深厚情谊。1936年,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经被红军俘虏的东北军六一九团团长高福源的牵线联系,张学良于3月4日从西安亲自驾机飞抵洛川,与中共代表李克农、钱之光、戴镜元进行了联合抗日的谈判。为进一步商谈抗日救国大计,张学良提出,由中共派一位全权代表,最好在毛泽东、周恩来中推出一位,与他再一次商谈,地点定在肤施(延安),时间由  相似文献   

11.
陈公博在《苦笑录》曾提到:"中国现代史上有两个谜题,一个是究竟起因为何的中山舰事件,一个是如何结束的西安事变。"而西安事变刚结束,毛泽东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我们在西安事变中实际地取得了领导地位"。一场由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却在其中实际取得领导地位,并由此推动整个局势的转变。中共的决策,如何影响了西安事变,并如何引导西安事变由审蒋  相似文献   

12.
<正>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沈容回忆:1946年1月,我被调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外事组工作。我们搬到翠明庄的时候,李克农是代表团秘书长,主管内部一切事务,大家叫他"管家婆"。李克农长得很魁梧,神态严肃,自有一股威慑人的力量。有一天,吃罢午饭,我跟着李克农回到他的住房。李克农问我:"小鬼,有什么事?"我说:"想给你提点意见可以吗?"他说:"说吧。"  相似文献   

13.
《世纪桥》2017,(7)
西安事变是一次兵谏事件,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停止内战,联合各界力量一致抗日的历史事件。张学良是西安事变中的主导人物,然而历史上对促使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终究没有将事变的一系列因素进行全面平等的分析与考察,本文将从新角度探讨中共及社会各界因素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党的文献>2003年第5期发表了孔繁玲<董健吾与董维健不是同一人--对<陈云年谱>一条注释的考证>一文,其中说:"1936年6月初,董健吾按照冯雪峰的指示,护送美国进步作家埃德加·斯诺和美国医生马海德等一行人员携带鲁迅慰问我党领导人的金华火腿,经西安前往陕北苏区.  相似文献   

15.
谷雨 《广东党史》2007,(6):18-22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调停下,蒋介石基本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停止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于是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表面看,张学良从接替他父亲张作霖的帅印以来,从"拥蒋易帜"到"逼蒋抗日"到"送蒋回京",处处都体现了其对蒋的"赤诚之心"。尽管在"逼蒋抗日"中的那份"赤诚之心"蒋难以接受,但以事件本身来看,张学良还是要拥蒋成为领导全国军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真正"领袖"的,但实际上,张学良对"领袖"的"非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的主动选择;事变前张学良主动邀请周恩来与叶剑英会谈;中共中央在12月4日前并不知情,直至12月9日还无法确认;张学良最后下决心的日子是12月10日。  相似文献   

17.
正1946年1月,我被调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外事组工作。我们搬到翠明庄的时候,李克农是代表团秘书长,主管内部一切事务,大家叫他"管家婆"。李克农长得很魁梧,神态严肃,自有一股威慑人的力量。有一天,吃罢午饭,我跟着李克农回到他的住房。李克农问我:"小鬼,有什么事?"我说:"想给你提点意见可以吗?"  相似文献   

18.
正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说:西安事变发生时,毛泽东在给张学良的复电中说,"蒋某确系卖国独夫,理应付之国法,弟等极力赞成由人民公审"。中共中央负责人"都觉得如果让蒋氏活下去,无异是养痈遗患"。张闻天为"毛泽东对张学良的复电,措辞不够坚强"而"发生了争执"。朱德则"大声说道,爽爽快快的同张学良说,杀了蒋再讲其他"。于是,毛泽东与中共中央高层在西安事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说:我是在东北长大的.张学良说:“我知道,是老师张伯苓说的,我们是同师同年.西安事变前,周恩来曾与张学良作过一次会谈.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张学良将军在当时是一位复杂人物.他在中原大战中支持蒋介石,改旗易帜,一度是蒋介石十分器重的人物.他为了追求强国措施,还曾与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女婿交友很深,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有一定交往.张学良的所作所为,期望的是国家统一、民族兴旺.但是随着日本关东军的炮声,蒋介石“绝对不可抵抗”命令的下达,他一步步认清了蒋介石的庐山真面目.尤其是张学良依照蒋介石的命令率军“围剿”陕北红军连连受挫后,蒋介石一直不同意他恢复被歼灭的编制,使他逐步弄清了蒋介石排除异己的阴谋;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渍散,仍能打败装备精良的东北军,这不能不使张学良的脑子里产生很多疑团,并心生敬佩之情,因此他急于要弄清楚中国共产党“抗日反蒋”的方针底细.  相似文献   

20.
孙果达 《党史纵横》2014,(12):31-33
正张学良在肤施会谈时还不愿反对蒋介石,随后却突然反蒋,尤其是突然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这种惊天逆转不仅使得当时的中共中央又惊又喜莫名所以,也使日后学者众说纷纭不得要领,成为西安事变研究中的一大悬疑。入党动机是谜底张学良的入党之谜理应由两部分组成:张学良是不是中共党员与张学良为何会在肤施会谈后几十天内突然要求入党。前者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作为极其重要的特殊党员,中共中央可以直接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