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向前推至几十年前,或许"气候灾难"一词在普通人群中的认知尚处懵懂之态,但是,随着气候异常引起的各类灾害的频发,越来越多的人群在遭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磨难,于是,"气候灾难"的认知与共识便越来越深入人心。据报道,由于全球气候变  相似文献   

2.
甘泉 《中国减灾》2005,(5):58-58
灾难电影是好莱坞制片商乐此不疲的类型片。在银幕上,地球遭遇灾难的故事已经司空见惯、泛滥成灾了。诸如“外星来客”、“星际争霸”、“天地大冲撞”等太空科幻题材已经显得越来越老套。能不能来点新鲜的刺激?这不仅是制片商苦思冥想的问题,也是胃口越来越高的影迷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3.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难以避免。完善社会安全设施及防灾减灾体系诚然必要,但作为灾难承载体的个人。构建面对灾难的心理素质亦须重视。现阶段,我国民众普遍缺乏面对灾难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普通人群应对灾难的知识技能培讪以及心理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如果你走到大街上做个小采访,问题是“现在最Fashion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很多人会给你同一个答案——“低碳生活”。一部灾难大片《2012》让人为气候变暖造成的巨大灾难吓出了一身冷汗。环保不再是空谈,“低碳生活”正受到人们的追捧。“今天你低碳了吗?”已经成为时下许多年轻人最流行的问候语。  相似文献   

5.
安清 《中国减灾》2011,(11):12-13
2008年“5·12”汶川地震带给甘肃的震痛还没有离去,2010年8月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就像被撕裂的伤口至今使经济发展脆弱的甘肃难以愈合。 灾难之痛 有“十年九旱”之称的甘肃地处西北,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复杂多变的气候和地形使得水旱灾害连年。据史料记载,明代至民国时期,甘肃旱灾平均1.63年发生一次,  相似文献   

6.
世界变得越来越危险,这句话似乎一点不假。华盛顿权威环境研究机构——世界观察社本月初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过去数年发生的水灾、飓风、风暴和其他因气候急剧转变造成的灾难不断增加,更令人担心的是,九十年代因天气恶劣引起的灾难造成的损失,与八十年代相比上升6倍之多。日前,由50多家保险公司组成的国际大联盟向在日内瓦举行国际会议的政府代表发出呼吁,敦促他们想办法控制污染,阻止气候转变的状况进一步恶化。世界观察社的报告说.讨去5年.令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据估计,在这5年间友生的自然灾害,总共造成1…  相似文献   

7.
薛凯 《半月谈》2003,(10):6-11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降临中国。灾难,无疑是考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变能力的试金石!面对这场灾难,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班子,迅速作出了一系列紧急部署和果断决策。4月28日,在抗击“非典”的又一个关健时刻,胡锦涛总书记发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号召。抗击“非典”的24字精神,既是对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精神状态的高度概括,也是指导我们全面夺取“抗非”斗争胜利的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京、津、冀16所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探讨影响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注重属性差异、建立三位一体的灾难教育网络和建构大学生灾难认知评价体系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周琼 《人民公安》2010,(8):16-17
“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乡亲们的灾难就是大家的灾难,乡亲们的痛苦就是大家的痛苦。乡亲们失去的亲人也是大家的亲人。”  相似文献   

10.
田恬 《中国减灾》2012,(3):28-31
素有“彩云之南”美称的云南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质、气候,自古灾害多发。干旱、泥石流、地震……一次次触目惊心的灾难撞击着云南百姓的心。 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云南省整合多方力量,积极构建全面的防灾减灾战略体系,科学系统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将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进一步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1.
明日之后     
美国电影《后天》(Thedayaftertomorrow,有称,更恰当的译名应是“明日之后”)已在中国大陆地区热映。平静安宁的城市生活,被连日的暴雨扰乱,气候突变的种种迹象已悄悄呈现:洋流温度奇异变化;卫星云图异常——一场大灾难迫在眉睫。影片最大的看点无疑就是对灾难的刻画:飓风把洛杉矶撕得粉碎;洪水淹没整个纽约;两秒钟内,气温下降几十度,直升机因突然冰冻坠落——灾难的高潮是:一切回复平静,地球提前进入又一个“冰川时代”,一个从未在银幕上的冰河纪定格在观众面前。影片展现的灾难动人心魄,灾难背后,我们还看到了什么?是谁该对已经发生、将…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三年前那场惨痛灾难的回忆,仍在敲打着许多人的心。从汶川大地震后设立的全国“防灾减灾日”,至今也走过了三个年头。三年内,国家经历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经历了“洗礼”。于是,许多人的想法开始改变了,有的开始着手为未知的灾难做准各,有的开始学习如何在灾难中帮助别人和自救,有的则开始珍惜眼前人……  相似文献   

13.
美国在灾难后开展了大量的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具有完备的灾后心理干预方法和特殊干预模式。但是纽约州从事精神卫生的专家在“9·11”事件后对灾难心理干预作了研究,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第一个结论是:都没有准备好对大规模暴力事件或者灾难事件作出精神卫生方面的应答。公共精神卫生系统,包括社区都没有做好这种准备,因为“迄今为止,灾后心理干预还不是主流”。  相似文献   

14.
盛九元 《两岸关系》2009,(10):43-44
“莫拉克”台风财台湾经济的影响“正负并存” “莫拉克”,英文名Morakot,来源于泰国,在泰国语中的意思是“雷天使”。此次“莫拉克”台风给台湾带来严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5.
2008年的“5.12”,震惊中国和世界的汶川大地震,还未从我们的记忆里淡隐,天崩地裂的灾难又突降四川雅安。坚强勇敢的中国人再次经受考验,在与地震灾难的交锋中,让人无限仰望的“大爱”不期而至,瞬间爆发,雅安抗震处处彰显中国精神的时代光辉。  相似文献   

16.
孙刚 《现代领导》2011,(11):42-42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在发病率不断升高的同时,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在许多人印象中,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角”一定是老年人群,事实上30岁到50岁的心脏病患者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7.
灾害风险无处不在,而只有和人的脆弱性结合,才构成灾难。防灾减灾工作,不能仅关注物质层面的“硬件”建设,更须重视对人性的关怀。重大灾害发生后,基层组织瘫痪、群众生计无着、心理创伤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等多种社会问题凸显。而社会工作一直扮演着提供社会服务、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角色,帮助弱势人群适应环境和应对危机。  相似文献   

18.
<正>韧性城市是具备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各类气候性灾难层出不穷,2021年河南和山西的特大暴雨造成的灾难和巨大生命、财产损失,也将城市安全管理提升为亟待解决的命题。  相似文献   

19.
马塞  洪丰 《公民导刊》2008,(7):14-17
每一次灾难都是对所有公民的考验。汶川大地震后,我们于长歌当哭之中,也更深刻地见证着一个公民社会的成长。 在这次灾难面前。曾经被认为缺乏公民意识的中国百姓,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互助意识。尽到了各自的公民义务;在这次灾难面前。曾经被认为松散的中国人群,表现出惊人的团结。并因这种团结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这次灾难面前,曾经被认为缺乏相应的生长环境,赢弱无力的民间组织,展现出有效的组织和行动能力,并以此证明这些民间组织是健康、积极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20.
朵西亚 《台声》2013,(4):98-99
“哇,怎么吴老师越来越年轻?” 吴娟瑜的装扮每隔一阵子都会令人感到惊喜,完全打破一般人对服装与年龄与专业形象的认知。厂商提供给她的服饰,穿在她身上,自然而然地流露朝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