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辩诉交易为代表的控辩合作纠纷解决机制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刑事案件处理的一种新型模式,越来越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司法效益观是辩诉交易制度产生与发展之本体因素,契约观是辩诉交易制度产生与发展之基础因素,实用主义思想观是辩诉交易制度产生与发展之动力因素,抗辩式诉讼结构是辩诉交易制度之支持因素,沉默权与证据开示是辩诉交易制度之促生因素,发达的辩护制度是辩诉交易之保障因素.  相似文献   

2.
周欣 《法学家》2004,(5):110-119
辩诉交易始于美国,美式辩诉交易是由一整套相互支撑的配套程序组合而成的.其中,证据展示和答辩制度是其前提程序,辩诉交易过程中还必须遵循几项具体原则,法律上同时为该交易设立了特殊的后续程序与救济程序.该制度有别于英国、意大利刑事诉讼程序中的"辩诉交易"以及中国的简易程序,我国目前尚不具备适用美式辩诉交易的主客观环境,不适宜引进该程序.  相似文献   

3.
辩诉交易应当缓行——以我国沉默权制度的缺位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诉交易是一项产生并盛行于美国的一项刑事诉讼制度,其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基础,并在刑事诉讼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辩诉交易体现了控辩双方的风险博弈。沉默权强调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格尊严,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理念。辩诉交易与沉默权是相互匹配的,辩诉交易内在要求确立沉默权,沉默权是辩诉交易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沉默权制度缺位的我国,辩诉交易应当缓行。  相似文献   

4.
陈富 《法制与经济》2010,(14):35-36
当前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特别是关于沉默权和律师在场权确立的可能性给反贪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本文在对沉默权和律师在场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检察机关应摆脱消极应对的思想,积极参与刑事诉讼法的修改,通过引进证据推定规则、刑事免责、强制作证、辩诉交易等制度,以缓解沉默权与律师在场权的确立给反贪工作带来的压力,促进反贪工作更好开展。  相似文献   

5.
辩诉交易制度作为对抗制诉讼程序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制度、社会原因。它的产生是对抗制的直接结果。同时,发达的私法文化则构成了该制度在法律理念上的合意性基础。而我国在移植该制度时,刑事诉讼制度、观念对辩诉交易制度构成的障碍是很明显的,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证据制度、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法律文化是主要因素。因此,全面实行辩诉交易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可以在有限领域进行有限实践。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庭前证据开示旨在为控辩双方法庭上的“平等武装”创造条件,它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性实践来影响当事方的诉讼权利(力),具有重要的程序价值和实体价值.我国尚未建立刑事证据庭前证据开示制度,只是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一些关于控辩双方了解案情的途径.从证据开示制度的原则、开示范围的明确、开示程序的设立以及对违反开示义务的制裁性规定等方面,探讨在我国构建该制度的思路与设想.  相似文献   

7.
辩诉交易制度是在国外被广为适用的一项刑事诉讼制度,从其诞生起,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而成为一项重要的现代刑事诉讼制度。而我国能否借鉴或引进辩诉交易,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和争论的焦点。从长远看,引入辩诉交易是我国刑事诉讼的发展方向。为此,本文站在我国司法改革的立场,分析辩诉交易制度的一些基本概况,并对该制度在我国的实行进行初步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8.
辩诉交易制度移植之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珊琦 《法律科学》2008,(5):134-142
发端并盛行于美国的辩诉交易,作为刑事案件速决程序,因其能提高诉讼效率的功效而在国际上得以广泛传播。然而,中国尚未引入辩诉交易制度,其根源在于中国与实行辩诉交易的国家,特别是与美国,在诉讼模式、检察、证据、司法审判等相关制度以及思想理念上还存在诸多差异,要消除这些障碍,建立适于中国的辩诉交易制度,尚需较长时期,以完善法律制度和更新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9.
赵宇阳 《法制与社会》2012,(14):164+179
一项法律制度的最高价值是实现公正,同时兼顾效率。作为起源于美国而备受争议的辩诉交易制度,自其成立以来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这项制度以其所蕴含的个人理性、契约自由、经济高效等合理内核在荆棘丛中不断前行。要效率还是要公平?中国是否应该引进辩诉交易制度?学者立足不同层面,展开了精彩论述。本文旨在从经济学经典理论——博弈论角度出发,对辩诉交易制度中所包涵的博弈论进行理论分析,并由此提出中国引进辩诉交易制度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引进沉默权制度,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但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无法回避沉默权这个话题,从中外两个相似案例的比较,对比有沉默权制度的英美法系国家,我国司法实践中证据运用方面存在的几个误区是沉默权本土化的主要障碍,而引进沉默权制度是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对我国证据制度的重新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构建中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法理思考(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是抗辩式审判方式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各国刑事诉讼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前,修改后的律师法赋予了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完全的阅卷权,表明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设立证据开示制度已是势在必行。通过比较国外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可以看出其蕴含了诸多的法律价值。我国在构建证据开示制度时,需要建立证据开示的本体制度和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2.
陈挺  黄磊 《法制与经济》2008,(12):36-38
引进沉默权制度,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但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无法回避沉默权这个话题,从中外两个相似案例的比较,对比有沉默权制度的英美法系国家,我国司法实践中证据运用方面存在的几个误区是沉默权本土化的主要障碍,而引进沉默权制度是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对我国证据制度的重新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一、构建我国证据开示制度的有利分析 (1)证据开示制度可促进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英美之所以纷纷在刑事诉讼中建立证据开示制度,无非就是为了改“司法竞技”为“探求真实”,追求实体上的平等。这同样是我国应当建立证据开示制度的最重要的目的。而在中国的国情下,辩方的收集证据的能力明显弱于控方。因而,辩方只有在庭前充分了解了控方  相似文献   

14.
证据开示是来源于英美法系的概念,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对我国刑事诉讼所追求公正、公平、高效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同大多数法律一样需要移植国外现行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来完善自己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法律移植过程中要注重外来法律的本土化,本文从我国立法、司法及人们诉讼观念三方面对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运行环境进行了思考,使之有益于立法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肇始于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运用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必然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法律冲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辩诉交易制度,应包括辩诉交易的原则、辩诉交易的内容、程序、救济这几方面内容,需与我国的诉讼理论、社会心理、历史背景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我国引进辩诉交易制度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辩诉交易"制度是被国外广为适用的一项刑事诉讼制度,其中检察官占有重要的角色.而我国能否借鉴或引进辩诉交易,一直是学术界探讨和争论的焦点.为此,本文从比较的视角出发,主张我国引进该制度并回答了如何引进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制度兑现“坦白从宽” 自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纳入司法改革的议程,许多人便由此联想到了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甚至将其解读为“中国式的辩诉交易制度”.长期以来,法学界、司法界也不乏引入美国辩诉交易制度的建议. 事实上,我国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并不能与美国式辩诉交易制度相混淆.其根本区别在于,辩诉交易制度存在罪名、罪数和量刑的交易,而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并不允许对罪名、罪数进行协商交易.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价值基础及法律重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刑事证据开示是与抗辩式的庭审方式相伴而生的,其理论基础在于程序正义理念的确立.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对证据开示的改革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囿于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和对证据开示价值理解上的分歧,一些改革背离了证据开示制度的初衷.因此,证据开示制度的改革必须先明确证据开示的理论基础--价值,并以此进行模式选择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9.
蒋石平 《政法学刊》2004,21(4):52-55
美国和日本刑事证据开示制度证据开示制度在诉讼双方开示证据方面的义务、证据开示的范围、时间、地点及违反证据 开示规则的法律后果有许多区别,中国有必要借鉴美日等国家的证据开示立法,制定一个单行的证据开示规则,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司 法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20.
李健 《河北法学》2012,(8):173-174,175,176,177,178
刑事诉讼庭前证据开示旨在为控辩双方法庭上的"平等武装"创造条件,它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性实践来影响当事方的诉讼权利﹙力﹚,具有重要的程序价值和实体价值。我国尚未建立刑事证据庭前证据开示制度,只是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一些关于控辩双方了解案情的途径。从证据开示制度的原则、开示范围的明确、开示程序的设立以及对违反开示义务的制裁性规定等方面,探讨在我国构建该制度的思路与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