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浅析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党执政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共产党是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努力实现执政方式的和谐创新、"生态"化变革,坚持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贯彻于执政方式变革和创新的始终,努力实现党政职能分开、促进党政协同合作、打造和谐党政关系,注重执政方式从政策化、经验化向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合理转变,这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推进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方党政关系规范化悖论与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显性和隐性缺陷日益暴露出来,原有体制中地方党政关系的内在逻辑矛盾逐渐浮现出来:二元责任主体与一元执政主体的悖论、领导系统同构与领导体制差异的悖论、权力结构内在逻辑悖论、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悖论。地方党政关系悖论消解的路径主要在于,地方党委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注意吸纳现代社会政治权力结构组织的一般做法,更好地发挥地方人大的作用,科学界定执政党与政府的职能。  相似文献   

3.
“政党法治化”即党的各方面都应法治化,包括执政前和执政后,在执政方面和非执政方面,而“依法执政”仅针对政党在执政后、执政方面.“党政分开”应主要指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要分开,而不是在人事上把“党”和“政”完全分开,党政不是上下、平行而应是“渗透”关系.在我国,“党政分开”包括党与人大、政府、司法都要适度分开,但分开的“度...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法约尔所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是继泰勒科学管理之后,管理学研究里程的又一座丰碑。它不仅在过去的、传统的管理中闪耀着光芒,而且为我们现代公共事务管理实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并提出了十四项管理原则。管理职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强化,将法约尔的这些朴素的管理原则落到实处才能使公共事务管理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时期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重要内容,而依法治理则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生动实践,是亿万人民群众通过法律手段管理公共事务、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创造性活动,是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6.
有问有答     
《中国监察》2011,(22):53-53
编辑同志: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其中的工勤人员是否属于监察对象?如果是监察对象,监察机关发现其违纪行为后应当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7.
1.2010年12月3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55号公布2.自2011年2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了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制定本规定。第二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第三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  相似文献   

8.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6):132-132
张志明在2004年11月15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如何优化党的执政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是“党政分设”式的所谓“党政分开”。事实表明,这种做法并没有达到党政职能分开的改革初衰,“一个人说了算”的老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同时还造成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9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6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暂行规定》的发布施行,对于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促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晓宁 《行政与法》2005,3(2):21-2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是新时期对党提出的新要求。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是党执政能力是否加强的重大体现,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时应根据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提倡公众参与;坚持依法行政,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落实贯彻党的执政精神。  相似文献   

11.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铁川 《法学论坛》2003,18(1):5-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因此 ,弄清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意义重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党的领导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和实施依法治国的动力与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基础与所要实现的目标 ,依法治国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坚持党的领导 ,就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使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就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但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就要在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实践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民主协商与民主表决相结合、“多谋”与“善断”相结合、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不断提高我党运用民主的水平 ;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国家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相结合、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相结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实现由主要依靠政策办事向主要依靠法律办事转变 ,不断提高我党的依法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2.
李林 《法学论坛》2007,22(5):8-12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新形势下,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应当从制度上、程序上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弘扬法治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确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法治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有效监督制约公权力,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努力提高法治整体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法》已经规定国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是,领导权的竞争客观上依然存在。在高校,执政党领导权威的主要来源是威信而不是权力;唯有改进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党的领导;高校党委必须以规定性领导为基础,实现向示范性领导转变。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包括内部凝聚力与外部凝聚力,高校党委必须以内部凝聚力的提升带动外部凝聚力的强化。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是执政党获得人才认同的重要因素。党管人才的本质是通过为人才服务使得人才认同其政治主张。高校党委必须正确处理好“双肩挑”与权力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新发展和理论创新,是对党的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5.
侯雷 《行政与法》2007,(5):40-42
我国公务员必须具备政治鉴别能力,是由当前国内外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公务员自身职务特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需要所决定的。因此,我国公务员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政治鉴别力,做到能够把握党的基本理论,能够科学地判断形势,以期在实践中更有效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16.
政治合法性是对价值正义性的一种承认,同时构成了对公共机构及其权力行为正当性的评价标准。中国共产党在西方话语意义上使用合法性概念审视自身执政行为,彰显了高度的自信。对执政党主体地位和自身条件合法性的考察,是党领导法治建设合法性分析的前置性工作;而通过将"合法性指数"概念和权利-义务分析框架引入并运用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建设行为的合法性评价,则为系统深入地阐释中共执政行为的政治价值指向提供了科学标准和科学模式,为执政党领导中国法治建设注入了反思性向度,这是助力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法治建设事业进一步走向更大成功的重要理论拓展。  相似文献   

17.
刘冰 《行政与法》2005,(7):23-25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经过多年坚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执政地位。在党执政5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改变,党在执政能力、执政地位和执政方式等诸多问题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要求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使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法治工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本质特征。中国法治进程近代发端的特殊性在于其被动性和外在强制性,中国法治现代化面对的基本难题是其所遭遇的"矛盾的现代性":一方面必须彻底反帝反封建以实现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必须学习并移植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生产方式以实现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走向现代法治之路的曲折性。新中国建政之初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仅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还是当代中国法治体系的"基础规范",它内在蕴含着"法治国家"的必然性。新中国法治建设在经历一定时期的挫折之后,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和正确领导,终于走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正途,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全新局面,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向着"法治中国"战略目标不断胜利推进。所有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执政党之于中国法治建设所承担的领导者、设计者和推动者的伟大角色,亦归因于法治建设进程中执政党对建构理性和经验理性方法论的兼重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行政判决与民事判决既判力根据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辉辉 《河北法学》2007,25(9):136-139
既判力的根据所探讨的是当事人为什么受到既判力约束的问题.民事判决既判力的根据,理论界主要有制度效力说、程序保障下的自我归责说、双重根据说和国家审判权说.在行政诉讼中,由于行政相对人和行政主体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当事人,因此,行政相对人和行政主体受既判力约束分别存在不同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