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花园口大米”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曾走进中南海,远销海内外,靠的是货真价实的品质、实实在在的口碑,成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的一张名片。然而,目前市场上真正的花园口大米已无米可卖、无米可买。是什么原因让这曾经享誉全国的地方特产销声匿迹了呢72009年上半年,笔者深入郑州市惠济区盛产花园口大米的沿黄花园口村、大庙村、京水村和李西河村,走访村组干部、种粮农民和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深入稻田了解花园口大米的生产情况;  相似文献   

2.
林长华 《台声》2001,(4):18-18
有一首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闽台歌谣唱道:“卖汤圆,卖汤圆,要吃汤圆快来买 ,吃了汤圆好团圆。汤圆汤圆卖汤圆 ,小小的汤圆是圆又圆……”听罢此歌,我脑幕间未免浮现那如珠似玉的汤圆,热乎乎、香喷喷、甜滋滋,着实叫人馋涎欲滴。   汤圆与闽南、台湾的民俗牵丝挂线,所以,汤圆成了常见常尝的小吃。举凡生男孩、娶媳妇、入新居、开店铺等喜事庆典,都要搓好多好多的红圆分送至亲好友 ,通常每户送一大碗。受礼者要在空碗里放些大米,作为回礼,表示祝贺。汤圆简直成了公关道具、民俗演员。   更有趣的莫过于婚礼中的吃“结房圆”…  相似文献   

3.
莫静 《人民公安》2009,(23):48-48
我能够想像得到.老王摸黑在厨房里寻找油盐酱醋,眯着老花眼错把糖当成盐的情景。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甜的一碗蛋炒饭,一直甜到了心坎里。  相似文献   

4.
黄远璐 《中国保安》2013,(23):75-75
漂泊在城市里,总爱去面馆吃一碗手擀面。屈指算来,我离开老家快十多年了,总忘不了的还是母亲做的手擀面。  相似文献   

5.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番薯是家乡农民的主食。番薯饭即把番薯掺在大米里一起煮,有鲜番薯饭和干番薯饭之分。鲜番薯饭是把新收获的番薯洗干净(讲究的人家把皮也削干净),放在砧板上切成小方块状,等大米煮半熟后再把番薯块倒进去一起煮。由于番薯肉有黄心、粉红心、红心等几种颜色,煮好的白花花的大米中点缀着黄澄澄、粉红色的番薯块,从热气腾腾的厨房中散发出一股沁人肺腑的香味。番薯干是在番薯收获季节,把番薯洗干净,放在农村土制的刨薯片机中刨成片状,晒干舂成小碎片,贮存于米缸或陶缸中,等番薯淡季,把番薯干与大米掺在一起煮。童年时,当群星还在夜空中闪烁时,各家各户清脆的剁番薯的声音,和着高亢的公鸡报晓声、低沉的喝牛赶羊声、尖溜溜的婴儿哭啼声,此起彼落,组成了一支世代相传的乡村晨曲。农村的孩子吃饭是既不定时,也不定量。学龄前的儿童,玩累了,跑回家来,盛上一碗妈妈晨起煮好放在灶台上的番薯粥,夹几块萝卜干或咸菜,端着饭碗边玩边吃,上学的孩子回家,吃饱了把嘴一抹,把碗一搁,就去放牛或干  相似文献   

6.
少年时候,总是对“一去不再复返”这句话怀有诚挚的情感。因为这句话来自20多年前批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某篇课文,说地主资产阶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工作,不劳动,吃香喝辣,斗鸡走狗,说这种糜烂的生活美梦,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开展,将一去不再复返了。虽然课文上明确无误地说,资产阶级吃喝享乐的生活方式将一去不再复返,如东流之水样不可回头再来,然每每想起“一去不再复返”这句话时,我便会情难自禁地想起地主资产阶级的大米白面和绫罗绸缎。每每想起吃不愁、穿不忧这样的美好生活,便又为课文上…  相似文献   

7.
兰州拉面     
刘郁 《人民公安》2011,(20):58-58
以前不爱吃面条.而父亲是面条的忠实爱好者,他能自己和面,然后做成炸酱面或热汤面.都是些朴素的食材.却也筋道清爽.是年少时光里才有的味道,可是那时的我并不捧场,只吃一小碗.用父亲的话说:“可惜我这手艺了,这孩子就只吃几根。”等到过了而立之年.父亲爱吃面的基因忽然觉醒了,渐渐品味出面条的好滋味.  相似文献   

8.
提起连城,人们立刻会想到它的红心地瓜干。地瓜干几乎成为连城的代名词。历史上,连城人提到“地瓜干”,脸上还带着几分羞色,可是,今非昔比,连城红心地瓜干这一传统产品在短短的几年内走遍全国,且销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全县形成了“十万农民种地瓜、五千农民搞加工、百支队伍闯市场、地瓜富了半个县”的局面,全县种植地瓜面积十万亩,年产值超三亿,成为该县农业产业化中最大的一个产业。  相似文献   

9.
如果不对伤害他们的外力予以限制,则每一个公民都有可能面临工伤、构陷以及侵犯私产的威胁。最近的一位身体维权者,应该是电影《让子弹飞》里的麻匪六爷。为了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凉粉只该付一碗凉粉钱,六爷剖腹掏出一碗"粉块"给围观者看。这是1920年代的孙中界,他在精心设计的陷阱前无力自证清白,于是选择了刀子。刀刃对准自己。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平阳县李沟乡是一个贫困乡,人均收入不高,农民手中钱少,但这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却在前列,1992年全乡率先在济南市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94年7月他们成功地开展了第三轮投保工作,投保率达100%,累计收保费50万元,完成县下达任务的127%。贫困乡为什么投保好?因为他们收费方法活,自创的办法叫“地瓜投保”。李沟乡地区是纯山区,地瓜资源丰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里的地瓜加工业开始兴旺起来。1993年,该乡开展第二轮投保时,正值晚秋阴雨连绵时节,群众家里堆满了地瓜。于是乡里决定:农民也可以用地瓜投保…  相似文献   

11.
朱煦  鲁钊 《精神文明导刊》2014,(3):11-11,15
吃坐行皆要有“相” ■刘雁军四川成都第三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博士尽管现在时代进步了,孩子接受教育的途径多元化了,但家庭的传承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和启蒙依然至关重要。回忆起父母给我的家庭教育,至今历历在目。一是“吃有吃相”。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吃”是天大的事情,吃相不好最丢脸面。如果长辈不上桌,我们是不准上桌的。每一道菜,必须等长辈动第一筷,然后才轮到我们小辈。吃饭的时候必须专注,不能有声音,尤其是吃面和喝稀饭的时候。必须吃光碗里的米粒,碗里不能有剩饭剩菜。吃完饭后,长辈不下桌,我们是不能离开饭桌的,只能静静地听长辈的教诲。离开桌子后要收好自己的碗筷和垃圾,到厨房帮父母清洗。小时候经常在吃饭的时候会受到父母的训斥,弄得我战战兢兢的。  相似文献   

12.
肖蓟 《福建通讯》2000,(4):46-47
本人五十年代初期出生于莆田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外地曾有人讥笑那里是“厕所当碉堡,地瓜当粮草”。其实,在我的记忆中,孩提时代的我连地瓜都吃不饱,常常是饿着肚皮去上学的。可以这样说,我对贫困有着深切的感受,并从心底里诅咒贫困。现在虽身居闹市,安居乐业,但当年受穷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因此,深知祈盼早日脱贫致富是广大贫困地区人们共同的迫切心愿。  相似文献   

13.
“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就是做人;做不好就是害人。因为,消费者看到的只是碗里的,吃到的也只是碗里的,他看不到厨房间,有的问题甚至吃也吃不出来,比如说,用油。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就是:统一购买放心油,坚决拒绝地沟油……”  相似文献   

14.
“饿坏了吧,晚上吃点啥呢?”“下碗面条吧,又快又方便。”面对高大娘的询问,在革命老区山西省静乐县神峪沟乡大山头村采访的新华社记者,不想给乡亲们多添麻烦,随口回答。不到半个小时,高大娘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面条,每人碗里卧着一个香喷喷的鸡蛋,  相似文献   

15.
《上海支部生活》2010,(1):43-43
北京大学和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在一项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把杂粮作为主食的高龄老人其健康状况好于吃大米的高龄老人,而吃面粉的高龄老人其健康状况又好于吃杂粮的高龄老人。那么,从中医学角度来看,面粉和杂粮为什么会优于大米呢?我们先来看一看主要杂粮、面粉与大米的性味和功效。  相似文献   

16.
在河北阜平县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里,有一组雕塑:在一张方桌前面,一位农民打扮的入手指前方;另一个农民打扮的人在桌子上忙着记录着;桌子旁边的一群老百姓包括抱小孩的妇女和小脚老婆婆,正看着桌子上的碗和压在下面的字条。这组雕塑反映的就是抗战时期根据地基层选举——“掷豆选举”的场景。  相似文献   

17.
<正>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一直是百姓关注的话题。如何让百姓吃上"健康米""放心肉",在我省人大代表中引发热议。没有过多的开场白,讨论直入主题。张显代表一句"大米过度抛光造成的浪费,真的很让人心痛",把一个现实问题抛到了大家面前。近年来,大米加工工艺与设备不断改进,大米档次和精深度不断提升。随着大米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抛光环节越来越追求精细,已由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次抛光,发展到现在用5至6台抛光机连续抛光。  相似文献   

18.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青春饭”总是与人的外貌体型联系起来,如文秘、公关、模特等等,这些职业的特征决定了其就业寿命的短期行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新兴领域需要一定知识背景和较强综合素质的行业也成了“青春饭”。那么,这碗职场青春饭你打算怎么吃呢?  相似文献   

19.
高蕾  夏璐 《半月谈》2022,(3):17-18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做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厅内有一幅老照片:一张长桌上,放着8只碗,农民争相向自己看好的候选人碗里扔黄豆,投上神圣的“一豆”。这一粒粒黄豆,正是中国人民民主实践的生动体现。早期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虽然是最近才被提出的概念,但其实践早已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建设历程中。  相似文献   

20.
明朝洪武年间,适逢全国天灾,百姓生活很困苦,而一些达官贵人却仍然花天酒地。朱元璋决定自上而下整治一番。皇后生日那天,满朝文武官员都来祝贺,宫廷里摆了十多桌酒席。朱元璋吩咐宫女们上菜。首先端上来一碗萝卜,朱元璋说道:"萝卜者百味药也。民间有句俗语‘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愿众卿吃了这碗菜后,百姓都说‘官府进了城,坏事出了门’。来来来,大家快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