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孟宪实 《现代领导》2014,(11):44-44
贞观之初的某一天,唐太宗很高兴,散朝之后请了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珪等几个大臣喝酒。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魏征一样,接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招安.成为贞观时代著名的大臣。  相似文献   

2.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公元627年7月2日,唐朝都城长安皇宫内血雨腥风,杀气弥漫,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为争皇储地位发动政变.杀其长兄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其家属、手下数百人,史称“玄武门之变”。  相似文献   

3.
唐朝是我国的盛世,李唐时代的李世民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我读过《李世民传》,深知李世民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非常开明。他和谏臣魏征的关系,是大家熟知的,和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的合作也是非常成功的: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盛赞李世民,同时也盛赞魏征,称赞房玄龄、杜如晦,李与魏,房、杜,在当时就是主明臣贤两相悦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远不止一个,  相似文献   

4.
行政行为的主体是公务员。行政行为应诚实守信,也就是说公务员应该诚实守信。 诚信。就是诚实而有信用,就是诚善于心、言行一致。“人无言不立,政无信不威”。诚信是“立人之道” 和“立政之本”。唐朝有名的宰相魏征上书皇帝李世民时就公开进谏“不信之言,不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并强调执政必须此信。诚信作为中国的优良传统。它从“天人相通”和“赞天地之化育”的角度审视生命。激友人们用“至诚” 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我国的《民法通则》里有诚信原则,老百姓实…  相似文献   

5.
镜子.是日常生活端貌正冠的工具,它能弥补眼睛的生理局限,直接、客观地展现自己;镜子,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帮助我们律己修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照镜子以自省”,这样的典故不胜枚举。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他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做“镜子”,随时对照,而魏征又何尝不是太宗的一面“宝镜”呢,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明太祖朱元璋“守井之道”也是一种“秉镜”以自律的智慧,他也常教育大臣老实为官。守好“一口井”,方能天天汲取,用之不竭;开国领袖毛泽东一辈子简朴,无论对待革命事业或是私人生活,简朴精神就是“明镜”,照亮革命道路,带来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带领中华儿女走上康庄大道……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肯于用“明镜”照自己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改立太子 被称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在治国安邦上很有作为。但是在自己的继承人问题上却和他父亲高祖李渊一样一筹莫展。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位好皇帝.他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多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之所以如此,客观原因是经过多年战乱,人口锐减,荒芜的土地举目皆是,人民谋生较容易;主观原因是李世民兢兢业业地从事国家建设.作为无上权威的皇帝,李世民以能听取逆耳之言著称.用那时的话来说,就是纳谏,或曰从谏如流.这样的皇帝确实难得.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的一个误区是:我们往往是在竭力证明学生“不行”,证明学生错了。而我校有一个叫张正齐的老教师却认为,承认学生“行”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老教师的策略就是:他不是说“我行你不行”,因为这是学生最讨厌的了,而是说“你行”。  历史证明,当简单地批评某人“不行”时,其必然难以接受。像魏征那样的“直谏”,仅有少数贤明的皇帝才能虚心纳谏。我们难道要指望一个尚在求学的少年能像古代贤君那样从善如流吗?而如果像邹忌那样建议齐威王花钱买批评,这时的批评体现的是皇帝的贤明豁达,是皇帝的“行”。那么,“而…  相似文献   

9.
官贼之辨     
官贼之辨刘润为远看,官贼之分如水火,官治贼,贼则专一给官添乱。近观则不然,其瓜葛连络、根节纠缠,颇有几分“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有些官原本是贼,谓之由贼而官。如秦王李世民的许多爪牙,原本就是瓦岗寨的贼。李世民当了皇帝,他们也便作了大官。至于因无力讨...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位开明和有政治远见的君王之一。其中有一段唐太宗“转怒为喜”的故事,看后细想,颇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唐贞观六年,有一次下朝后,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院,大骂魏征:“这个乡下佬,总有一天我会把他给杀了!”在一旁的长孙皇后听到这话,询问为何大怒。太宗愤愤地说:“魏征每次上朝总和我过不去,当众顶撞我,使我下不了台,真可恶!”长孙皇后听后退了出去。过了一会,换了一套整整齐齐的正式礼服出来,恭恭敬敬地向太宗道贺。唐太宗觉得很奇怪,问她贺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  相似文献   

11.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股肱重臣,性格刚直,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于世。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魏征曾先后直谏二百多事,劝戒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鉴,严守法制。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七年,杨誉(太宗李世民之子的妃子之父),在京城里仗势欺人,抢夺奴婢,触犯了国法。刑部下属官薛仁方将他拘留"勘问"。太宗知道后龙颜大怒,说"知是我亲戚,故作如此艰难。"即令杖仁方一百,"解所任官"。在这关键时刻,魏征挺身而出,指出:仁方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岂可枉加刑罚,以成外戚之私乎!高度赞扬了仁方"为国家守法"的精神。太宗在魏征的诤谏下,收回了原来的错误命令,让仁方依法对杨誉作了判决。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唐代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魏征等人敢于时不时给皇帝来瓢“冷水”,所以太宗皇帝称他们为“镜”,他经常主动照“镜子”,而且经常在“镜子”面前承认自己的考虑不周,从而修正自己的决策,终于成为一代名君,创造了“贞观之治”。 治国与治厂是一样的道理。现在,在企业家们身边,“谋士”是有一些的,但“谋士”们未必敢在领导  相似文献   

13.
王元 《现代领导》2013,(12):42-43
名列“五贵” 裴矩,字弘大。原名裴世矩,后来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名讳,改名裴矩。裴矩之父裴讷之曾任北齐太子舍人,但英年早逝.裴矩从襁褓时便由伯父裴让之抚养。  相似文献   

14.
从秦始皇起,到溥仪止,中国的 皇帝不过数百人。他们在世时,臣民歌功颂德,不敢道短。只有在他们驾崩后,才可加以评议.分个三六九等。其上者称为圣君、明君;其下者,称为昏君、暴君。比较而言,当然是下者多而上者少。遇上圣君,老百姓虽然做牛做马,总还能过上太平日子。遇上昏君,特别是暴君,老百姓就会被折腾得死去活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所以几千年来,老百姓梦寐以求的事,就是能出一个好皇帝。 如果有人问到历史上有哪些好皇帝?我想,许多人都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他于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年号贞观,据说在他执政…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然而,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任用呢?大唐名相魏征,在回答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这个问题时说得好: “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贞观政要·论择官第七》)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只有德才兼备,才可以任用。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以民为本,任用贤良,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故事,他的有关动物的三则趣闻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7.
李世民是从隋末的农民起义暴风骤雨中征战拼搏出来的一位皇帝,他亲历了隋炀帝的暴政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隋朝的兴亡,使他深悟出了一个治国安民的大道理,这就是:人民群众拥护,社会将会繁荣昌盛,长治久安;人民群众怨声载道,那么国家一定会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8.
“好话”顺耳贴心,喜欢听“好话”是人的本能。地位显贵,手握重权的人尤其爱听“好话”。 在中国历史上,不爱听“好话”的封建帝王是没有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中,口碑是最好的。尤其是他虚心纳谏的谦恭态度,一直受到后人的崇颂。然  相似文献   

19.
马锦生 《现代领导》2008,(11):47-47
唐朝初期的开明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善于以史为鉴.他不仅时时自警.而且力诫群臣不要“以珠弹雀”。他说.明珠没有不贵重的.如果用它去弹雀,岂不可惜?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宝贵。怎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并指出这种只顾贪图金银财物.不惜危害自己性命的愚蠢作法“实在可笑”。  相似文献   

20.
刘增才 《乡音》2011,(2):40
建文皇帝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称明惠帝,名叫朱允炆,生于公元1377年,卒年是个历史悬案。1399年至1402年在位,堪称"短命皇帝",在位不满4年。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太子朱标之子。朱标死,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他即位后,起用兵部尚书齐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