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两高”关于黄友谊赔偿案批复之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确认权具有国家公权性、程序前置性、行使单一性、生效权威性。确认权属赔偿义务机关 ,存疑错捕案件的确认权属检察机关。刑事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侵权确认赔偿原则 ,而不是无罪赔偿原则。判定错捕只能用确认方式 ,而不能用推定方式。判定疑案是否错捕的标准应依法定标准而不能依无罪结果。  相似文献   

2.
刑事确认权具有国家公权性、程序前置性、行使单一性、生效权威性。确认权属赔偿义务机关,存疑错捕案件的确认权属检察机关。刑事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侵权确认赔偿原则,而不是无罪赔偿原则。判定错捕只能用确认方式,而不能用推定方式。判定疑案是否错捕的标准应依法定标准而不能依无罪结果。  相似文献   

3.
确认程序是指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对刑事赔偿请求作出的错拘、错捕、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的认定。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九条的规定,对刑事赔偿案件,确认是赔偿的前置程序。但是由于国家赔偿法对确认的具体程序和期限规定不详,当赔偿义务机关不予确认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中的错捕与国家赔偿中的错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刑事诉讼中错捕的认定应以刑诉法第六十条的规定为标准,即以逮捕时的事实和证据来认定;国家赔偿中的错捕则应以诉讼结果来认定,凡逮捕后最终按无罪处理的,除符合国家免责条件的以外都应当赔偿。刑事诉讼中的错捕与国家赔偿中的错捕应当严格加以区分。为了实现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统一,检察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刑事错案观和刑事赔偿观。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错捕标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首先研究认定错捕的条件。笔者认为要定某个案件是错捕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两点:1.逮捕结果的不当性。这是认定错捕的前提条件。那么,在“没有犯罪事实”不构成犯罪、“与逮捕预期不符”这几种诉讼结果中应以哪种为前提?笔者认...  相似文献   

6.
关于逮捕质量问题的认定,《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试行)》规定错捕包括不符合逮捕事实证据条件的错捕及因事实证据和法律变化的错捕。法律、司法解释有新规定而不认为是犯罪的,是因事实证据和法律变化的错捕。本文从法律的溯及力、评价机制分析上着手,提出法律、司法解释有新规定后,不能用来评价已经完成的批准逮捕行为,建议删除。  相似文献   

7.
《国家赔偿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赔偿义务机关对依法确认有本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赔偿。赔偿请求人要求确认有本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被要求的机关不予确认的,赔偿请求人有公申诉”。此条规定,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义务机关对侵权行为给予赔偿的前提是司法机关对其在行使刑事诉讼法赋予的职权过程中存在错拘、错捕、错判以及违法事实的认可,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赔偿的实质性程序,否则不得行使向国家的求偿权。  相似文献   

8.
对鉴定结论不服的问题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通过从法医技术角度加强法医学文证审查。发现错误鉴定,能最大限度避免各类“重罪轻判”、“轻罪重判”或者“错捕错诉”、“漏捕漏诉”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关于错捕的衡量标准,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1、诉讼结果说。主张凡诉讼结果系公安机关撤案,检察机关不起诉,法院终止审理、判决无罪或者判处徒刑以下刑罚的,都是错捕。2、绝对无罪处理说。主张批捕后检察机关作绝对不起诉或法院判绝对无罪的,属于错捕。3、刑事赔偿说。主张依据《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被害人最终能取得赔偿的才是错捕。4、逮捕当时说。主张批准或决定逮捕当时的案件事实和证据不符合刑诉法第60条规定的逮捕条件的,属于错捕。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司法实践中对错捕及其引起的刑事赔偿认识不一,在探讨错捕衡量标准的同时,着重从刑事诉讼法的角度阐述了对国家赔偿法第15条第2项有关错捕引起刑事赔偿的条文理解,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错捕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刑事赔偿和错案追究制的双重压力下,一些批捕人员人为地提高了逮捕标准,有的检察机关也在推行"捕诉一体化",以期降低错捕率.这都直接影响了逮捕功能的正常发挥.本文探讨了错捕的概念、标准及其范围,并对"捕诉一体化"的做法提出质疑.笔者认为这些做法不仅会打破程序界限,削弱公检之间的监督制约关系,而且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司法不公.为了解决错捕问题,笔者建议,应重新修改逮捕条件的立法措辞,并从立法上协调逮捕条件与刑事赔偿条件的关系.在我国现有体制内,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司法审查机制和被逮捕人对抗错捕的救济机制,加强对逮捕的监督制约.  相似文献   

12.
从刑事赔偿实践看,如何认识错捕与刑事赔偿的关系,正确区别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评价批捕案件质量,建立合理的错捕追究责任制,保障人权,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实现《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宗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法》第 119条规定 :“为了查明案情 ,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 ,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人身伤害案件中伤者的伤情是确定案件性质和对致害人定罪量刑的主要证据。但由于我国目前证据立法滞后 ,鉴定标准不完善 ,导致鉴定结论变更率较大 ,采信错误鉴定致错拘、错捕、错判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采信错误鉴定导致错拘、错捕、错判是否可以引起刑事赔偿 ,意见分歧较大 ,下面作者通过两起相同性质但法院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裁判结果的案件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案例资料【案例 1】1994年 3月 2 6日 ,黄某酒后将本…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司法改革探索中,各地相继推出了一些新的改革举措,但是,有一些举措却不合时宜,甚至与法律规定相违背。捕诉合一就是众多其实践中一例,予以效仿。捕诉合一并不是新生事物,是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前的做法。捕诉合一,主要是将检察机关的负责审查批准逮捕的侦查监督部门与负责审查起诉的公诉部门合并,负责审查批准逮捕的承办人将负责该案的公诉。这种做法,一方面,有效地整合了有限的司法资源,加快了批捕起诉一体化的节奏,缩短了办案周期,防止了错捕错诉,提高了办案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却带来很大的弊端,而且违反了立法的本意和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一、错诉的认定依据及标准 修改后的《刑诉法》第一百三十六条,一百一二十七条的具体规定,既是审查起诉的法律依据,也是认定错诉的依据。 明确错诉的依据,只是解决了起诉的原则问题。要确认错诉,还要有一个衡量标准。综合理论界和检察实践的观点,笔者认为统一错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佘祥林、杜赔武等冤案的昭雪.受害人纷纷获得刑事赔偿。刑事赔偿因此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么,被错拘、错捕、错判后怎样申请刑事赔偿呢?这里向你介绍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17.
误区之一:达到起诉标准才能批准逮捕 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检察人员因害怕错捕,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正确执行国家赔偿法,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了《人民检察院刑事赔偿工作为、法(试行)》,要求各地检察机关自1995年1月1日起试行。《办法》共分六章三十三条,包括总则、确认、受理、复议、执行、附则等内容。《办法》要求人民检察院刑事赔偿工作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赔偿案件,实行专人审查,承办部分审核,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制度。《办法》规定,检察机关对依法确认有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情形的,应根据该法第十九条规定给予赔偿。对错拘、错捕,刑讯逼供或暴力行为、违法使用器械造…  相似文献   

19.
刑事赔偿回避的范围王建中《国家赔偿法》对刑事赔偿的程序问题作了原则规定。在实施《国家赔偿法》的具体办案程序中,必然要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回避问题。在办理错拘、错捕、错判刑事赔偿案件中,坚持严格的回避制度是保障请求赔偿得到及时、正确处理的必要措...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讯问是侦查人员受理刑事案件后,在法定的时间内对犯罪嫌疑人所进行的第一次讯问。第一次讯问的侦查工作意义在于可以及时发现错拘、错捕的现象,避免无罪的人受到不应有的羁押,甚至错误地追究刑事责任;有利于及时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为侦查案件指明方向,并为进一步完善讯问计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