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从所处的时代性出发,孟子在继承孔子"王道""德政""仁"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王道仁政"政治理想,作出了拒霸道而推王道、批暴政而倡仁政、轻善政而重教化、行井田而求恒产的价值选择。不仅如此,孟子借助于性善论的哲学基础、生存论的利益基础、目的论的民本立场和德性论的实现路径,构建了论证其思想及价值选择的阐释逻辑。从历史看,王道仁政思想从未真正实行过,但其影响却不容忽视。王道仁政思想的价值选择及其阐释逻辑和历史影响启示我们: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意识形态建设中,应当强调民生的价值理念、重视理论的知性特点、凸显道德的实践品格、讲好中国的发展故事。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培育家国情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从家国情怀的时代性、继承性与实践性出发,结合"00后"大学生个体、家庭及社会环境等特点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者应加强思想价值引领,以文化自信滋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夯实家国情怀培育的基石;主导网络声音,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思想认同;引导学生明大志、谋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3.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仁学德政及西周以来的政治思想,提出的以民贵君轻、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为核心的仁政理念,是对孔子德政思想形式和意义上一种超越,主要体现在经济基础、思想纲领和核心理念三个方面。“仁政”在儒家思想史乃至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都具有突破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仁政”是孟子政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他的政治理想。“仁政”理想的要义是家给百亩之田、五亩之宅 ,形成君民同乐的良好关系。孟子“仁政”理想的提出 ,反映了他制止野蛮战争和暴政、安定社会的美好愿望 ,虽有空想成分 ,但其人民性、进步性也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5.
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兰 《学习论坛》2007,23(11):57-59
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规范中有很多关于和谐的思想.如:"礼"从调整血缘亲属的关系入手强调"分"、"别"、"异",目的在于"和";"德"沟通"天"与"人",同时,在人与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充当着黏合剂的角色,周身散发着"和谐"思想气息,"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蕴含着"公平"、"平等"等和谐思想;中庸主义体现了求和谐、求适时、求合宜、求稳定的基本思想;"仁"是儒家推行"仁政"的基础,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政治实践中体现为一贯的民生情怀民生底线思维与实践。民生情怀与民生底线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中的两个尺度,百年民生情怀民生底线实践套嵌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大历史主题之中,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征,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生存型民生情怀民生底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保障型民生情怀民生底线、改革开放时期的改善型民生情怀民生底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共享型民生情怀民生底线。百年民生情怀民生底线实践的历史经验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把握民生情怀民生底线实践、从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践行民生情怀民生底线、以制度体系建设保障民生情怀民生底线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时代新人的培育是履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责任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时代新人的培育要加强政治引领,明确时代新人的政治方向;厚植爱国情怀,加强时代新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强化价值引导,指明时代新人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其根本宗旨在于教育人和培养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现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人的思想,政治是人的政治,人的人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哲学基础。在世界全球化浪潮中,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中国情怀,又要有世界情怀,做到两者相统一,这也是基于人性之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中央     
正重点工作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主题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相似文献   

10.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政治本色和历史情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在积极探索和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的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即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等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真正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本色,即体现了人民性的宗旨本色、总体性的战略本色以及革命性的实践本色;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情怀,即充满了冲破历史局限性的责任感、紧扣时代挑战的现实感以及触发历史跃迁的睿智感。  相似文献   

11.
政治的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政治家、政治学家的视野中,"政治"的涵义、地位和作用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基 本问题之一。我们认为,在一般意义上,政治是公共权力主体对社会资源的强制性分配及由此达成的相互关 系,其具体涵义主要体现在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政治主体、根本目的、内在特质和主要内容等六方面。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报告使用了"政治文明"这一新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所谓政治文明,主要指人类社会文明中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生成、构建及完善的状态,它以民主为核心,以法治为标志,以合法性为要求,在人类文明中居于主导地位.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与政治虽然有各自的使命和领域,但是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涉及人的心灵诉求的宗教信仰问题,从来没有局限于人文精神领域,而与现代民主政治密切联系在一起。然而,宗教又有着它不可回避的双面性,因此,对宗教应采取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要看到它的积极性也要看到它的消极性,在容许其存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它的正面影响而尽力防止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村庄研究不能解释自上而下农村政策为何会在不同农村地区产生不同后果的原因,也不能说明不同农村地区村庄内生秩序能力不同的原因.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比较,以理解在制成不同村庄政治社会现象时,村庄自身因素是如何参与影响或决定了这些现象,并因此深入理解村庄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论政治的合法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广华 《探索》2002,(3):37-41
法律是合法性的基础,但合法性不同于法律性.当下,人们一般认为,合法性等同于社会公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和忠诚的观念.文章分析了合法性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中国政治的合法性基础问题,指出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政治稳定,消除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的转型期,农村社会冲突发生了许多新变化.频发的农村社会冲突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抗争性政治为转型期农村社会冲突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要解决社会冲突的负面影响,必须从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角度来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实践活动,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政治关系的核心范畴。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和政治有序的基础,与政治发展互动进行。整合社会的政治认同资源,是政治体系形成、巩固和提高政治认同的关键。政治认同资源整合的路径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18.
"第四媒体"与网络政治之间具有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二者间通过互动,既可以产生正面效应,亦可以产生负面效应。应充分发挥"第四媒体"在网络政治中的正面效应,推进网络政治健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陶建钟 《探索》2001,(6):43-45
本文通过对当今主流政治概念的肯定,试图在此框架内伸张政治的内涵,赋予政治更多的理性思考.对政治与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政治的运作理念、政治的终极目的这三个当今社会的主要关注点作出自己的一些思索,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才是中国政治合乎正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论宪政的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维雁 《探索》2002,2(2):42-46
宪政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之上,对人的不完善性假定是宪政的伦理预设。同时,宪政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道德,具体包括十项准则,即存在宪法、确立人民主权原则、实行代议制民主、确立法治原则、宪法具有最高权威、政府有限、以保障人权为目标、权力制约、建立违宪审查制、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这十项准则是判断宪政自身合法性的依据,而具有合法性的宪政又成为宪政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制度及公民行为的合法性的供给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