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证伪主义思想的意义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波普尔提出的证伪主义思想,虽然并非完美无缺,但它为我们进一步思考科学理论的确认问题提供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相左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对当前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具有诸多积极的意义,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启示。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一、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积极意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温顺生 《唯实》2009,(2):36-40
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进行了误读并对其提出指责,否认社会历史有规律可循,否认历史必然性。从反驳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出发,在客观地承认波普尔批判的积极启发意义的同时,能更加清晰地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进行新的阐释,展示其历史的、能动的、辩证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3,(7):18-18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就曾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把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4.
中共二大《关于议会行动的决案》批判了第二国际改良主义议会行动,分析了中国资本主义议会政治现状,提出参加议会进行革命的议会行动,并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对思辨唯心主义否定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进行了哲学批判,对国民经济学无视群众的贫困生活进行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他们认为,历史活动是实现群众物质利益的活动,指出了无产阶级通过消灭私有财产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们通过对这两种群众观的批判,既解决了为什么要依靠群众的问题,又回答了如何依靠群众开展革命实践的问题。这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未来社会的发展建立在自己的群众观的基础之上,从而使他们的群众观成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按劳分配原则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也已有七十多年的时间。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促使着人们不断地进行着反思,试图更科学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原则。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是否存在按劳分配?如果存在,那么它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具有哪些特征?本文试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实现按劳分配的理论前提与现实的差异社会主义社会起源的“后资本主义性”与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资本主义性”,产生了实现按劳分配原则前提条件的差异。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  相似文献   

7.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拉萨尔主义“公平分配”理念的批判,系统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的前提、对象、原则和实现形式,进一步指认了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是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的根本前提,明确了分配在本质上由生产所决定,提出在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的设想。透过《哥达纲领批判》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理论,启示我们在看待分配的问题上要认识到实现公平的分配制度的渐进性、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尊重生产决定分配的社会发展规律,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我国分配领域的公平。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是在反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及其改良主义理论家关于解决住宅问题的各种方案的激烈论战过程中产生的。在与形形色色的"理论家"辩驳的过程中,恩格斯分析了法国住房问题的社会原因,阐明了自己的住房观点。而这种分析对今天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具有启示意义。恩格斯对法国住房问题的揭示恩格斯批判米尔伯格不是从现实的经济关系,而是从"永恒公平"  相似文献   

9.
震动全国的胡风案(下) 胡风写《我的自我批判》等检讨材料, 作了从来没有过的严厉的自责…… 在这次批判中,胡风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55年1月11日,胡风写了《我的自我批判》,1月16日,又写完《对<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的检查》,2月5日又作了修改。在这些材料中,胡风开始检讨自己的错误。在《我的自我批判》中。胡风承认,“我的错误的根源是:把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立场当作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和立场,混淆了它们中间的原则和区别。……长期以来,我以自以为是的态度坚持错误,忽视了同志们的批评和期待,以致这些错误不但得不到改正,反而继续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称《宣言》)中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样式,即“自由人联合体”。作为对未来社会基本形式的理论预判,“自由人联合体”是《宣言》的核心思想,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诉诸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和总趋势作出预判,提出了“两个不可避免”的经典论断,揭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必然性,阐释了“自由人联合体”实现的前得条件。其中,生产力高度发达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物质基础,无产阶级觉醒与联合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主观条件,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是“自由人联合体”实现的交往前提。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样式,“自由人联合体”以超越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超越政治国家的权力组织形式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为基本特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11.
《探索》2016,(6)
波普尔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影响了他对民主问题的认识。人的有限理性致使以理性为基础的"人民的统治"在实践和逻辑上遭到了失败。波普尔认为人有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理性能力,这种能力即是批判理性。在批判理性的认识下,民主只是人民对权力的监督与批评。对此,波普尔提出了民主控制理论。民主控制理论受到欧克肖特、哈贝马斯等人的挑战。欧克肖特认为波普尔的批判理性没有摆脱经验,因而容易滑入意识形态的骗局。哈贝马斯则认为批判理性于问题的解决没有助益,因为它不能增加人类知识,因此他试图建构一种新的理性来消除权力对人们生活世界的影响。尽管他们的批判不无道理,但并不能据此彻底否定波普尔思想的积极影响。民主控制理论提出对权力进行制度规约的主张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川党史》2001,(6):1-1
把与时俱进喻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一点也不夸张。因为马克思从来就没有把自己的某些提法、论断当成一成不变的。《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明确指出:《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在188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中再次郑重地、…  相似文献   

13.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第一次从理论上直接阐述了人权理论,并提出了其人权理想的最高价值目标——人类解放。本文试图揭示马克思在《论》中所体现的主要批判原则和价值立场,包括:批判宗教神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批判政治、市民社会二元化中所体现的对个体与类和谐统一的追求及以人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人类解放理想,对我们今天的马克思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老子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将无欲、不欲或寡欲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这种无欲,首先是对圣人自己的要求。他希望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来解决社会贫富悬殊的矛盾。老子提出“愚民”,并不是对人民采取敌视的态度,而是要把人民的境界提高到圣人的程度。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小国寡民”既是老子的理想社会,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平等思想的集中表达。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讨论了两种前后相继的平等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按劳分配的平等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按需分配的平等,宣示了平等具有高低不同的位阶,即平等不是共时态静止不变的,而是历时态不断演进的。通过批评按劳分配平等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权利”,马克思阐明了他对平等的根本信念,认为平等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并最终消灭阶级;平等必须超越自我所有原则并反对天赋的应得;等等。马克思相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所能拥有的平等将变得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好,最终达到人类平等的理想范型和完满状态,即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结果平等。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员》1980年第2和第3期连续发表了由我牵头撰写的《红黑要分明,是非要澄清》——批驳诬陷刘少奇同志的所谓“三党”、“六论”的9篇文章。同时,黑龙江《党的生活》、吉林《支部生活》、天津《支部生活》也都全文作了发表。其中,《执政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对批判“生产党”的批判)一文,《解放军报》作了转载;《个人服从组织是党员必须遵守的原则》(对批判  相似文献   

1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关于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一直是经典作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进程的发展阶段,经典作家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到共产主义将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而对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并没有具体的论述。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两阶段”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中,列宁又提出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完全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8.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莹莹 《世纪桥》2009,(23):61-6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中主要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社会现实,但在批判的过程中,也蕴含着许多他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并提出“实践是人的本质”这一科学命题。《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丰富论述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酝酿着即将诞生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陈莹莹 《世纪桥》2009,(21):61-6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中主要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社会现实,但在批判的过程中,也蕴含着许多他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并提出“实践是人的本质”这一科学命题。《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丰富论述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酝酿着即将诞生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