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是一种历史性的社会生产组织体系和再生产系统,其基本特征直接包含着生产社会规定的商品化、物质基础主体的资本化、技术科学化和创新的主导化,从而形成一种商品经济、资本经济、技术经济的三位一体的特殊社会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组织的有机体制、规则和秩序。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组织体系和再生产系统出发,按照其内在特殊矛盾、发展形式、结构功能及其内在联系的客观逻辑,以系统化逻辑构造的规则和方法,科学选择逻辑起点范畴、逻辑中心范畴、逻辑结构顺序,建立起一种组织构成系统化、结构关联功能化、功能耦合机制化的逻辑范畴体系结构。这是马克思在科学理论逻辑构造上的科学创造。通过这种科学创造,马克思不仅完成了经济理论和辩证法理论上的科学革命,而且创建了理论经济学逻辑构造的系统规则和逻辑方法,实现了客观逻辑、逻辑方法、逻辑秩序的内在统一和有机结合,揭示出科学理论系统化逻辑构造的一般规律,完成了逻辑构造理论上的科学革命。这种科学革命,使《资本论》成为科学理论发展史上集经济科学理论、唯物辩证法理论、逻辑构造理论于一体的科学经典,建立起一座科学方法论的宏伟纪念碑。马克思不仅成为科学研究和使用系统方法论的历史先驱和现代系统论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任何事物都以其特定的结构而存在。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同样有着特定结构。探索确立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是科学界定政治教育学范畴、揭示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演进规律、构建政治教育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出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民 《求实》2007,42(4):4-7
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本质的人”,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即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从事生产活动的人。逻辑起点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的原初状态或本质属性,从逻辑起点经过中间环节到逻辑终点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出发点是认识事物及其运动过程的着眼点和突破口,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及其运动规律的方式和方法。逻辑起点和出发点既可以是一致的又可以是不一致的,这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的。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的区分,标志了马克思思维方式的彻底变革,为马克思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它对我们深化理解马克思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晓峰 《世纪桥》2010,(3):26-27
按照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构建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构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本文在追溯黑格尔及马恩关于逻辑起点问题的理论探讨前提下,运用实事求是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在符合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规定的同时,还应该能体现中国人存在的历史条件和社会阶段,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范畴应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5.
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充分根据并非常合理的。这既符合逻辑和历史相符的基本方法原则因为逻辑起点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即以改革和开放作为两翼的现代化建设的开始为起点的,也符合逻辑起点范畴的内涵及据此形成的逻辑标准要求的,更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新阶段的历史地位和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问题之一。逻辑起点的准确定位直接影响着一门学科的范畴体系及其科学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界定为个人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符合逻辑起点的四个规定性,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志远 《探索》2006,4(3):93-98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成果范畴和终点范畴构成的立体动态结构。它的构成要素是:A.起点范畴:思想与行为;B.中心范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C.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D.成果范畴:内化与外化;E.终点范畴:个人与社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学30年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学30年理论创新和发展具有独特的脉络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和发展的主题是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回答中国经济要不要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发展,逻辑主线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根本方法是坚持实践第一,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教条主义倾向。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是经济学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相继提出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科学发展观.这三个理论之间无论是其历史过程的承接,还是逻辑推导的演进,都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历史顺序与逻辑顺序的高度统一,成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成功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0.
叶险明 《新视野》2002,(3):52-55
近年来,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学术界越来越注重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以求为解读“全球化”而获得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支持。本文在这里拟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及其与科学的世界历史发展图式的方法论功能间的关系作一辨析,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确立科学的“全球化”观,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一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上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哲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学科结构上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连接具体的史学方法论和一般社会历史哲学的桥…  相似文献   

11.
董强 《求实》2011,(1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起点范畴和终点范畴都是思想与行为,其他基本范畴围绕思想与行为这个核心范畴构成的逻辑结构分为两层:对应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主要有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内化与外化三个基本的先行范畴,其中,个人与社会是主要范畴;对应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主要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管理三个基本的后继范畴,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主要范畴。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4,(5)
需要范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着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谈需要,指出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基本形成。从需要与物质生产,需要与社会交往,需要与分工,需要与大工业及其所创造的世界市场和开创的世界历史等四个方面确证了"需要"这一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在促进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逻辑理路。科学把握需要的结构和多层面性,深入分析我国需要的现实状况,协调和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需要,对构建和谐社会、共圆"中国梦"至关重要。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改善民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全市上下对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在扩大开放中推进城乡统筹进行了广泛的探索.而要深化这种探索,就还必须进一步弄清科学发展观、"314"总体部署、扩大开放、城乡统筹之间的理论和实践关系,才能以清醒的理论促进自觉的行动.笔者认为,这些关系从根本上讲是城乡统筹的理论逻辑范式的结构.因为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点,从世界现代化的演进逻辑及其时代精神的嬗变看问题,这些关系中存在着清晰的内在联系机理: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21世纪的普适化,城乡统筹则是这种普适化的发展价值观的实践指向;城乡统筹实践指向的现实化依赖于"314"总体部署的实践架构;城乡统筹的实践过程则必然联系着开放战略.  相似文献   

14.
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清算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思想,运用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其政府构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成因、活动以及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探寻和规定,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内在结构和客观规律,形成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范畴体系。《形态》标志着“新世界观”的理论大厦已经构成。“现实的个人”作为《形态》中唯物史观理论构架的逻辑起点,其内蕴的具体性和丰富性推演出唯物史观的逻辑进路。一方面,通过对“现实的个人…  相似文献   

15.
逻辑起点的准确定位是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前提。已然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形成了以价值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价值概念作为逻辑起点,建构思想政治价值理论体系的哲学范式。然而"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存在事实上和逻辑上的问题与缺陷。回归逻辑起点的内涵及其规定性,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视野,"现实的人"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情境、现实社会和理想世界之间得以通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性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以全球化理论为思想渊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追寻理想社会的现实呼吁,未来走势必然指向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以世界市场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为支撑的全球化理论为逻辑起点,贯穿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研究的共享发展为逻辑主线,遵循历史唯物主义演进的最终逻辑归宿趋向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第一次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了系统阐述。随着西方哲学发展而形成的意识形态范畴,到目前已经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要搞清楚意识形态这个经典概念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就必须将《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研究的主要文献支撑,以阐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三个最基本层次,虚假的观念、统治阶级的思想和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四个本质特征:阶级性、实践性、继承性和独立性。进而得出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才是研究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8.
蒋国林 《求实》2012,(Z1):134-135
"问题"是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中极其重要的范畴,是理论研究的重要思维形式,从其认识论功能和逻辑功能看,该范畴同样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研究。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是不断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个彰显着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理路。文章试从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七个逻辑维度的层面进行初步探讨。文章的基本结论是,这七个逻辑维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向度,缺一不可。只有认准和把握住了这些基本向度,我们在学科建设的实践中,才不会偏离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20.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依据一定的理论逻辑展开,在回应系列重大课题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回答中国之问为实践起点,以回答世界之问为宏阔视域,以回答人民之问为价值旨归,以回答时代之问为驱动力量,这一理论逻辑在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道路自信、厚植天下情怀、凝聚磅礴力量、引领民族复兴中生动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