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用汉语创作藏族诗歌时,由于语言的异质性,创作者往往会形成复杂的焦虑和矛盾意识,好像在民族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徘徊游荡,如语言疏离和民族拥抱并存,即便是他者眼光审视也是表达对民族的挂怀,继承传统并进行新的文学意义创造等,各种思想意识共同建构成为藏族汉语诗歌的精神世界。从藏族汉语诗歌的语言文化徘徊到对民族文化及其他文化的释然和坦然以对,需要创作者坚定民族文化之根,重构民族文学意义,并通过文学探索实践来坚定文学信念。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语言文化背景陈保亚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文化活动。语言模式浇铸了思维模式,通过思维模式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有深刻的建构作用,建立在这种语言文化上的文学活动必然体现出一种文化精神。语言又是文化的根本纽带,一个民族的文化通过这种纽带影...  相似文献   

3.
异质艺术的交流在彼此极力彰显自我个性的同时,又不断汲取和融合对方的精神、观点和表现语言,从而促进自身变革,实现自我的超越与更新。中外艺术交流始于佛教艺术的传播,佛教艺术的传入使中国艺术形成了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汉文化特点,给中国民族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注入了新的成份。对佛教艺术的融合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结果,不仅需要外来艺术为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结构作适当调整,同时还需要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结构为适应外来艺术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而有所改变,这种双向式的互动与调整是中外艺术得以融合的根本基础。  相似文献   

4.
纪卫宁 《求索》2010,(9):188-190
体裁互文性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体现象。它蕴含着不同世界观和思想的对话,并与意识形态、社会语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文学体裁互文性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学体裁变化表面形式的辨别和鉴赏,而应该深入到文学体裁变化的背后,从更高层次的社会文化的角度来揭示互文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从而使我们能够较客观地从语言的特殊使用方式和文学涉及的相关语境因素等方面去阐释作品的文体特征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谢霞 《前沿》2013,(14):130-131
作为一个跨文化传播活动,文学翻译是一项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更是文化问题,即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有着极为重的影响。本文在从翻译对象选取、社会意识形态作用等宏观层面探讨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影响的基础上,以个别文本翻译为例简阐释社会文化对翻译策略、词汇使用等微观方面的具体操纵表现。  相似文献   

6.
培育文化主体性是民族国家文化自觉、自省的过程,是通往文化自信、自强的必由之路。近代西方文明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当下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工具理性负效应,西方价值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分化瓦解,种种因素共同造成了本土文化某种程度的主体性缺失困境。文化系国家发展命脉及民族复兴重任,寻找中华民族之精神自我,重塑文化主体性务必有的放矢、抓牢关键。优秀传统文化镌刻着中国人的价值基因,革命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结晶,重塑文化主体性必须从这三方面着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开展,传承革命精神以开展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与时俱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其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苗族是中国较大且“亚族群”最多的少数民族.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进步,苗族绚丽多姿、美轮美奂的服装纹饰艺术已作为该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机载体和象征存在.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专属的艺术形态,它应蕴含更深的民族情怀和独特的审美文化.这里的审美文化,主要是指存在于苗族族群中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化现象,它既有精神层面的内容,也涵盖了一定的审美形式和民族性格、审美意识等.  相似文献   

8.
李国春 《理论月刊》2006,19(5):137-139
文学的价值系于对人的关注和关怀,它更多地表现在个体精神自由的实现与主体审美人格的建构上,以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尊重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创造为旨归。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学的价值既有“自律”的一面,也深刻地受制于文学之外的种种因素。  相似文献   

9.
谭海燕 《前沿》2012,(16):144-145
汉语诗歌由于它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汉语古诗的英译是向世界介绍我国语言文化很好的途径.解构主义独特的翻译视角,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作出适当的选择,尽可能保留差异,在保持原文语言的本质的同时,增加其可接受度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李忱 《长白学刊》2005,(3):97-99
审美理想是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由审美感受、审美观念所形成的系统化的一种审美意识,它具有个体差异性、社会历史性、人类共同性、多元层次性的特征.审美理想是引导先进文化的旗帜,是照亮民族精神的火炬,是塑造现代人格的推力.  相似文献   

11.
金钱伟 《传承》2009,(14):136-137
"现代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的新文学革命以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反思精神、自由博爱等建构了"现代性"核心内涵,启蒙现代性"人的觉醒"倡导"人的文学",审美现代性反思中国文化群体、民族国家、个体等的价值关系,可以说"现代性"贯穿了中国整个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的新文学革命以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反思精神、自由博爱等建构了"现代性"核心内涵,启蒙现代性"人的觉醒"倡导"人的文学",审美现代性反思中国文化群体、民族国家、个体等的价值关系,可以说"现代性"贯穿了中国整个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3.
简论民族审美文化交流融合的一般性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炳昌 《思想战线》2002,28(1):54-56
民族审美文化的交流融合既遵循着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 ,又由于审美文化的特殊规定性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化形式交流的特点。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实际上是自我与对象、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间互为条件、相互克服、相互补充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审美文化有着特别强劲的延伸力量 ,可以超越民族、语言、文字、宗教、地区、时间的限制而传播 ;通过选择、强制与自觉、变形、渐变渐融、业力不灭等形式实现交流融合。这是审美文化的特殊性 ,又是民族审美文化交汇中的普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王丙珍 《前沿》2013,(7):149-152
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文化的提出结合了民族学、人类学、文学、文化研究与生态美学的相关理论,目的在于探究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生态观及如何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在全球化视域下,通过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及民族精神等研究,学习潜藏在民族生态文化下的生物中心论智慧及日常生活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文学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稚 《理论月刊》2008,(2):124-126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世纪文学中,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渐渐成为一些优秀作家关注和表现的对象.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当代文学能够创造出体现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重新塑造新世纪的民族精神.这不仅是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和西方的文艺理论和创作都证明了文学与意识形态领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少数民族古歌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它记录着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反映了各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生活,蕴含着民族信仰,体现着民族精神,具有规范各民族人民道德、整合凝聚各民族心理、调控各民族与生态环境关系等功能。虽然不同的少数民族古歌仍保留许多自身的文化特质,但在文化特征、生态伦理意识和文化传承功能等方面存在很多相同之处,是贵州独特地域文化赖以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精神属于意识形态中的文化范畴,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  相似文献   

18.
梁文霞  张晓芸 《前沿》2010,(12):195-197
由于语言的隔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尊重,对外翻译的现状更不容乐观。在多元文化受到高度关注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典籍的翻译,对增进各民族之间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沟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藏族格言诗的英译研究为例,考察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实践及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制定文化政策、培养翻译人才等宏观目标以及当前情况下组织团队进行集体翻译的对策,以期为今后的少数民族翻译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引子——两个需要在此重提的概念——有关“文学”,在大学中文系的必读课本上,是这么解释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文学是反映生活的一种特殊的思想意识形态,这就是说,文学就其最根本的性质来说,它是社会意识形态,但是,又与哲学、社会科学等一般意识形态不同,它是通过作家的审美感受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因而有着自己特殊的反映对象和反映方式。”如此说来,文学的核心功能也就是它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企业通过产品的形、色、质等组合的符号意义培育工匠精神作为传播沟通的纽带和桥梁,精神规范产品、媒体传播精神、消费者接受精神,三者相互制约下共同完成"创品牌"的目的 :培育尊师重教的工匠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培育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谋求审美价值认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效益,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