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郝杰 《学理论》2013,(23):367-369
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社群主义的积极思想优化其社会整合功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社群主义批判原子式个人主义,主张社群主义的"自我"观念,重视美德的培养,主张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社群主义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公民对社会、国家的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学校道德社群,开展品格教育,提高青少年对道德规范的认同;重视社群的传统美德与传统伦理,实现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对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主张是新保守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战后特别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保守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出现危机时兴起 ,对福利国家理论和激进主义运动的批判 ,是新保守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社群主义强调社群的公共利益,认为民族或国家都是社群的一个类型。国家可以通过诉求民族理想来强化公民身份,让公民相信他们构成一个共同的民族,属于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公民彼此认同,愿意为同胞们做出一定的牺牲,也愿意遵守国家相应的法律与政策。社群主义的相关理论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群主义强调社群的公共利益,认为民族或国家都是社群的一个类型.国家可以通过诉求民族理想来强化公民身份,让公民相信他们构成一个共同的民族,属于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公民彼此认同,愿意为同胞们做出一定的牺牲,也愿意遵守国家相应的法律与政策.社群主义的相关理论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罗伯中 《理论探讨》2006,1(5):48-50
国内学界通常认为马克思早年先后经历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三个阶段;他早年的政治哲学立场是卢梭式的民主主义立场;其哲学基础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命题。通过对马克思早年所有文本的研究,可以发现“真正民主制国家”意义上的政治批判才是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活动的中心;而马克思的立场与卢梭等近代哲学家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虽然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但在官僚制国家与真正民主制国家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6.
论社群主义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社群主义是对新自由主义的修正,以社群的共同实践和交往说明个人权利产生的基础,以社群的历史沿革和传统说明自我人格的形塑,认为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体抽象的权利。社群主义思想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社群主义的视角使我们看到了公民私有产权、政治参与、社会安全网以及美德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具体主要表现在:过分重视公益容易践踏公民权利;政治共同体要为民众的政治参与设置平等的进入管道;国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要集聚社会资本,培养信任、合作、互惠、诚信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政治发展理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把"国家—社会"双向关系演化视为政治发展进程重要的现实基础和逻辑依据。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通过批判理性主义国家观,科学阐明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本质关系,并由此揭示出资本主义政治发展无法根本克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内在矛盾。所以,马克思政治哲学认为,应跳出"政治解放"的思维局限性去进一步认识政治发展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未来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哲学领域中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在政治哲学,尤其是国家问题上的争论,并且指出,两者分别倡导的“弱国家”、“强国家”均有增进和损害人民个人利益的可能。两者的理论实质上是互利的,离开自由主义谈论社群主义与离开社群主义谈论自由主义一样,都无法正确理解两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以公民资格为理论视角进行考察,当代多元文化主义对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批判,集中体现为以关怀的政治伦理消解自由主义普遍式正义伦理忽视差异及差异群体权利的缺陷。差异的公民资格观念与差异政治所表达的关怀的政治伦理与普遍主义的公民资格观念所表达的正义伦理在当代的交锋与辩驳,一方面揭示出普遍主义的正义伦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遭遇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在多元文化境遇中型塑更具民主意味的公民资格提供了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9,(11)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德国的人民理性和国家理性之间的弊端日益显现。与黑格尔唯心主义不同,马克思另辟蹊径,从现实角度出发看到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不合理之处,进而从政治层面对普鲁士政府的社会等级制度、官僚阶级以及政府法律予以批判,这种从现实出发的理论解释对马克思现实国家观的最终形成以及"两个转变"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裴津峰 《学理论》2012,(14):13-14
社会契约理论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家提出的一套比较系统的关于国家起源以及政治制度设计的理论体系。英国的霍布斯、洛克以及法国的卢梭均是近代西方以社会契约论为出发点来阐述国家起源和本质的。然而通过比较发现,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立场不同,他们关于契约的逻辑前提、定义、性质、约束力等方面的看法不同。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去解析他们之间的差异,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社会契约理论之一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一种普遍主义的思维模式,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其构建的正义理论是普遍适用,能够超越一切地域、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因而必将面临不可实现的困境.在当代,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这种普遍主义正义理论进行了釜底抽薪的批判,在社群主义看来,正义是存在于历史之中的,普遍的正义是不存在的.唯物史观认为,正义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具有阶级性;抽象的、超越时空、普遍适用的正义只是理论上的幻象,实践上的乌托邦;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其同样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穆珂 《学理论》2013,(23):35-37
麦金太尔是社群主义思想的先锋之一。他的社群主义思想通过对新自由主义权利观的批判,指出其错误之处,并试图回到亚里士多德重建善的社会共同体,从而解决自由主义所造成的现实问题。麦金太尔的权利观倡导社群优先,集体主义,这必将对我国人民权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公共行政理论,从传统的官僚制,到宪政主义或新制度主义,再到社群主义或公民主义,都在试图探索公共行政的伦理出路,但往往又陷入自身的理论所设置的困惑之中,行政伦理始终无法走出困境。我国公共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正义观始终都处于以启蒙主义为分际的政治思想史论辩焦点之中。马克思的正义观由于其显著的由哲学走向实践、由观念走向现实的特点,或是与古典政治传统相冲突,或是受到了启蒙以降的政治理念的诘难。但是,马克思的正义观的科学性正是在于对政治伦理的总体性批判。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了古今政治伦理的客观基础,通过扬弃启蒙主义话语所构成的划分古今的符号界限,将物质生产和阶级斗争呈现为理解正义与权利的哲学视角。马克思的正义观的革命性在于超越了古今之辩的历史观。马克思的正义观不再是对永恒的正义理念的追求,而是对真实的政治程序所再现的价值诉求的研判,其主体是创造历史的人民,其方向是人与生产力的解放。  相似文献   

16.
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经历了从理性国家观到国家批判理论的转变过程.其一,在<莱茵报>时期,由于深受黑格尔国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马克思认为国家只不过是理性精神的体现.其对国家的态度是非批判性的.其二,青年马克思的一个根本转变,是他抛弃了黑格尔的国家观,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现实的构成部分,是国家的存在方式.这表明马克思的国家观开始具备批判精神.其三,青年马克思国家观质的飞跃的标志是对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明确区分,这集中体现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青年马克思国家观的转变并不彻底,带有"粗陋"的痕迹,但它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现代国家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对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黑格尔理性国家观、鲍威尔政治解放思想和无政府主义国家观进行了深刻分析和批判,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和人的解放的高度探讨了国家相关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形成了科学的国家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大卫·休谟是继洛克后英国影响较大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继承了洛克认识论上的经验主义路向,但在政治哲学领域,并没有沿着洛克的方向往前走,而是对包括洛克在内的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理论传统及其信奉者提出了质疑。他一反理性法则规范政治现象的传统立场,主张立足于情感、利益需要和经验习俗来解释社会政治生活,这对后来英国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休谟政治哲学的出现,形成了对社会契约理论传统的全面挑战,预示着古典自然法学说的衰落  相似文献   

19.
生态马克思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制度批判、现代价值观批判以及政治批判上,有着相同的政治哲学立场,这种旨趣使得两种生态政治理论具有一种先在的同源共约性.然而,从产生的自然伦理价值、地理空间和工业化发展程度上看,两者也都带有一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对我们的启示在于生态社会正义不能仅限定在资本主义革命的政治解放意义上,更重要的应该是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施密特的敌友理论应该是反映20世纪一种世俗化的政治哲学,并不失时机地、以切合于相应时代情境的方式得到应用和转化。这种敌友理论观被视为拯救魏玛共和国和批判自由主义的灵丹妙药,但在1933年以后,施密特的敌友理论就演变为一种内含种族主义的民族主义秩序观。卡尔.施密特把敌友区分当做政治学的基础概念并由此展开对战争本质的思考,对和平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批判,同时表达了对现代技术进步和道德狂热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担忧。因此,施密特的政治哲学是敌友政治哲学,敌友理论是施密特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