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就其经济向度而言有积极的一面 ,但由于台湾当局在两岸经贸关系上掺加过多政治考量 ,致使台湾经济“全球布局”和“两岸经济一体化”由本源的一致性趋向现实的对立化。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地缘经济学理论考察 ,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具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和政治“劣根性”。台湾经济要真正实现“全球布局” ,就必须顺应市场规律 ,务实地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过去十年东亚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地区经济一体化积蓄了动力。2001年后,WTO框架下的“一国四席”地位,为两岸四地的经济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前景。2004年1月生效的大陆和香港的紧密经贸关系安排(MainlandandHongKongCloserEconomicPartnershipArrangement,CEPA),表明中国“四方一体化”迈出了第一步。从近期看,由于台湾当局的政治干扰,两岸在制度化安排层面存在障碍。但从长期看,两岸四地间逐渐建立一种要素无障碍的自由贸易关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台湾当局领导人上台之后,曾经表示要调整“戒急用忍”政策,在2000年12月31日发表的新年谈话中,提出要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新视野,来处理未来的两岸经贸关系。然而时至今日,台湾当局两岸经贸政策依旧,而且还频频表示,要延缓调整“戒急用忍”政策。这既反映出台湾当局领导人政治立场的顽固,也反映出他对台湾经济问题的缺乏认知。纯粹从经济角度来看,延缓调整“戒急用忍”政策是典型的饮鸩止渴的政策作为。“戒急用忍”政策以政治主导  相似文献   

4.
台湾当局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担心两岸经贸关系趋于密切,始终以政治的手段来阻挠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其结果受到伤害的首先是台湾经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决策有三大失误:第一,阻挠两岸直接“三通”。台湾当局认为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将不利于其政治目标的追求,也把两岸“三通”作为两岸关  相似文献   

5.
台湾萧万长先生在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两岸共同市场”理念和需要协调的政策措施,目的在于促进两岸经济一体化,使两岸经济双赢,这些观点应该给予肯定。但是,要实施其构想,必须以一个中国原则或“九二共识”为基础,当前台湾当局的“台独”意识破坏了这个政治基础。至于今后两岸政治如何统合,萧先生并未具体论述。不过,目前可以求同存异,先推进两岸共同市场——建立大中华经济圈的进程,对两岸经济发展会起正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两岸政治关系陷入僵局,台湾当局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改采“戒急用忍”的大陆经贸政策,最近,台湾一些工商界人士公开批评此项政策,呼吁海峡两岸尽快实现直接“三通”.这里透露出一些问题引人深思:台湾工商界发展经济的要求真的是罔顾“国家安全”而图私利么?“戒急用忍”政策真的有利于台湾经济的发展么?在台湾经济未来的发展中,两岸经贸关系究竟应该如何定位?  相似文献   

7.
两岸经济制度性一体化是当前两岸经济发展形势的呼唤,但受到当前两岸政治关 系的严重约束。两岸应在遵守WTO规则基础上积极探索能够突破政治僵局约束的一体化路径。 借鉴近年来国际上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在“小三通”等现实基础条件上,两岸先行共 建开放性厦-金自由经济区,既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深化发展的趋势与要求,更是当前 两岸经济制度性一体化的一个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两岸间货物运输管理办法》。29日,江主席在接见台工总访问团时曾郑重指出,政治分歧不应影响两岸的经济合作。此后又有国台办负责人和李岚清付总理对台商界的谈话。这都是对李登辉夸大政治分歧紧缩两岸经贸政策,阻碍“三通”策略的有力回击c但在台湾当局“紧缩”政策下,事实上两岸经贸关系已趋于“冷淡”,以至出现停滞。综上所述,现阶段海峡两岸关系处于政治、经济的僵局。打破僵局的关键,在于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但因台湾当局根本否认“一个中国”这一基本前提,目前高层互访以及政治谈判都无从谈起,两岸无法结束敌对状态。…  相似文献   

9.
朱显龙 《台声》2004,(7):18-19
台湾当局仗着比较发达的经济,怀着美国等国际社会支持“台独”侥幸心理,通过绑架民意来推行“台独”分裂政策,挑战大陆维护统一的能力与决心。然而从两岸的实力对比、台湾经济的脆弱性、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和台湾民众求和平求发展的主流民意来看,台湾当局根本无法达成“台独”目标。  相似文献   

10.
台湾“入世”的政治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脚步的临近,未来两岸经贸关系如何发展备受关注。人们都希望加入 WTO后两岸经贸关系会出现飞跃式的发展。但是台湾当局申请加 WTO不仅出于经济面的考量,还掺杂着许多政治面的考量,把加入 WTO当作向国际社会宣示“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的重要机会。加入 WTO,对促进两岸的经济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台湾当局出于其政治目的,必然会干扰、阻碍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 WTO)是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目前拥有 130多个成员,成员之…  相似文献   

11.
5月9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在视察金门时,提出了两岸关系未来的努力方向。他说,两岸关系的正常化是台海永久和平的基础,两岸政治统合的第一步必须从经贸及文化的统合开始着手;两岸必须重启协商的大门,复谈的第一步就是先行互访,8月1日以后,他将推动民进党组团访问大陆;两岸“三通” 是必走的一条路。尽管当局的宣传机器称台湾当局领导人的这次谈话  相似文献   

12.
何标 《台声》1998,(10)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已来临,每逢佳节倍思亲。记得有首《寄语台胞》的诗写道:“中秋皓月洒清辉,棠探情深叹久违。桑粹晴空八万里,不知何日彩云归?”三年前的春节前夕,江泽民先生提出了两岸进行政治谈判的重要建议,受到两岸同胞热烈欢迎,使象征祖国和平统一的“彩云归”,展现出新的曙光。时过三年,两岸情势的发展使我们更加感到两岸早日进行政治谈判的迫切。目前,岛内乡亲大多盼望能有一个安定和平的生存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稳定的两岸关系。所以他们对台湾当局‘“戒急用忍”的大陆政策强烈不满,要求台湾当局同祖国…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关系在近十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却并不顺利,政治僵局依然没有打破,原本存在于两岸有一定模糊空间的一些问题,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曲折震荡中变得逐渐清晰并走向对立的两面,两岸的主要矛盾也由“正统”之争演变成统、独之争.特别是近几年来,因台湾当局政策的变化导致两岸在一些重大政治立场上的原则分歧更为突出,两岸关系重趋于紧张,政治关系更是跌入谷底.本文主要分析现阶段两岸主要政治分歧及其内在社会基础,并对未来两岸政治关系作一简要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曾经由台湾媒体传出消息:5月10日台湾当局领导人提出新的主张:“两岸三通可以考虑授权民间谈判。政府可以主导、参与、介入,但不必站在第一线,透过委任授权也是方式之一。”不过,“陆委会”立刻出来更正:台湾当局领导人并没有说未来要“授权”民间团体进行三通谈判,而是说可以“委托或透  相似文献   

15.
7月22日,随着台湾当局为纾解岛内经济困境而召集的“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简称“经发会”)的开幕,调整“戒急用忍”政策,开放两岸直接“三通”成了“经发会”讨论的焦点。自从祖国大陆提出两岸直接“三通”以来,“三通”问题被台湾当局议来议去已有20余年,也成为两岸关系改善的政治指标。面对岛内6月份创新高的4.51%的失业率和44.2万多的失业人口,两岸“三通”在台湾“经发会”的讨论似乎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台商投资祖国大陆与两岸关系——一个政治经济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能远 《台湾研究集刊》2000,89(1):1-7,,16,
台商投资大陆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大陆改革开放与台湾产业升级需求,构成强大拉力与推力的结果。台商投资大陆的三次理论争议,凸显了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种种政治考量,遂使台商投资大陆,深受政治的干扰与阻碍,因此,对于促进两岸产业分工与经济整合,功能不显。鉴于“两国论”的出现,未来两岸关系尚难令人乐观,两岸关系仍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禁止与阻挠。  相似文献   

17.
柳英 《台声》2010,(2):22-23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岛内各界对此反应强烈。近几年,东亚地区以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的区域经济整合迅速展开,而在这一整合过程中,台湾正逐渐被边缘化。这种情况下,只有尽快和大陆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加速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进程,依托大陆提高台湾产业竞争力,才能有效避免被边缘化危机,走出经济困境。  相似文献   

18.
台湾参与APEC的目的 ,是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社会活动 ,加强与亚太其它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 ,塑造台湾的“主权国家”形象 ,增强其国际地位。因而在APEC的经济合作领域中 ,台湾是一个活跃的成员体 ,且有相当的成果。但是 ,台湾当局赋予APEC太多的政治功能 ,屡屡以APEC为平台挑战两岸关系的现状 ,希冀以此拓展台湾的国际空间。因此 ,APEC并没有为两岸之间的合作提供广阔空间 ,反而不时成为两岸交锋的舞台。  相似文献   

19.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台湾当局不断地派遣间谍到祖国大陆收集情报和进行破坏活动。随着两岸形势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台湾当局逐渐放弃了以爆炸暗杀等暴力手段为特征的破坏活动,而主要用于收集大陆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情报。  相似文献   

20.
孙云 《统一论坛》2001,(4):32-34
陈水扁就职以来,自认为不断向大陆释放“善意”,但都得不到大陆的积极回应,并认为两岸僵局的症结不在台湾当局。那么应该如何看待陈水扁的“善意”,如何评价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其未来走势如何?本文试对此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