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剑敏  庄华峰 《求索》2013,(11):61-63
明清以来,我国进入了自然灾害的高发阶段,长江下游地区也不例外。文章立足于历史现实,站在新的理论视角,以婺源傩舞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明清以来长江下游自然灾害与乡村傩舞祭祀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客观的探讨和分析:一是傩舞文化中的神灵信仰,由于明清以来长江下游地区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而产生,体现出信仰意识在灾害社会中的现世关怀;二是傩舞文化中的雨旱信仰,也从明清时期开始尤显突出,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与世俗性;三是傩舞文化中的生殖崇拜,它正是自然灾害造成人口减少从而人们渴望多子多孙的一种文化表象;四是傩舞中的驱逐仪式,表现了村民们为了抵抗自然灾害实现自己个人愿望而对其崇拜的神灵进行诉求的一种精神行为,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湛江民间舞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湛江民间舞蹈祝宇湛江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逢年过节便有民众表演,其中最受欢迎的有:傩舞“考兵”、“走成伥”、“舞二真”、“舞六将”、“人龙舞”、“舞鹰雄”、“舞”、“散花舞”及“屯兵舞”。历史悠久的傩舞粤西的傩舞历史悠久,且为粤西独有,主要流传于雷州半...  相似文献   

3.
正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柳林降狮舞发源于原堂邑县南邢庄,传说为大禹治水时所留。降狮舞就是古老的傩舞。傩舞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逐渐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至今仍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据调查,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遗存较多,中原地区较少,山东省则更为罕见,目前全省只发现3处傩舞,而柳林是保存较好的一处。几百年来,柳林南街的老艺人总把自己的组织称为"狮子会"。  相似文献   

4.
傩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它包括傩仪、傩舞、傩戏等。我国南方的苗、侗、土家、仡佬、彝等民族中较为盛行。西南的藏族和北方的蒙古族中也有傩文化遗存。下面就黑龙江省蒙古喇嘛寺院中的傩舞作一探讨。 一、喇嘛寺院傩舞的传入 黑龙江省西部嫩江流域是蒙古族聚居区,早在辽金时期,蒙古杜尔伯特氏族、郭尔罗斯氏族就迁徙到这里游牧。到16世纪中叶,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四世孙奎孟克塔斯哈喇,从漠北呼伦贝尔东迁  相似文献   

5.
林森 《今日民族》2008,(9):15-18
傩舞,是一种古老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文化遗存。至今惟存于青海隆务河畔同仁县年都乎村的“於菟舞”,就是这种傩祭活动的珍贵活标本。这种民间风俗活动生命力极强,延续和传递着古老的文化信息,也折射出今天青海土族人的民族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
面具     
模拟驱鬼祀神的诡奇表演,面具是古代傩舞中演员装扮鬼神动物套上的涂彩头罩;  相似文献   

7.
民俗广西     
子语 《当代广西》2010,(17):21-21
在宝钢小舞台上,别出心裁的《民俗广西》演出让游客们大开眼界。天籁之声的天琴组合弹唱出了壮家的柔美,诙谐有趣的原生态器乐表演《猴鼓》挥洒着瑶族的风趣,高亢的壮族嘹歌与秀美的壮锦服饰相映成趣,而傩面、傩舞、  相似文献   

8.
任宽 《传承》2012,(4):72-73
自商周流传至今的傩文化,在其产生发展的几千年里得以保存流传,是因为它具有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黔东傩作为中国保留最为完整的其中一支,它也并非傩面具、傩舞、傩音、傩仪以及傩戏等要素之间简单的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种以崇尚生命为理想的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强调感知的感情世界。它尊重自然,从最初的敬畏到最终的和谐状态,傩扮演的是协调与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角色。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黔东傩文化重建了生命的秩序和自我的调控力,并修复完善其道德伦理观。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萍乡市的湘东区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特别是傩舞、傩庙、傩面具“三宝”俱全,傩文化特色鲜明,全国少有。早在2006年,“湘东傩面具”就列入了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时间不氏,  相似文献   

10.
面具     
模拟驱鬼祀神的诡奇表演,面具是古代傩舞中演员装扮鬼神动物套上的涂彩头罩; 描绘舞台人物的典型脸谱,面具是诸多戏剧中角色根据情节性格设计的浓艳妆面; 转眼一瞬之间的数次变脸,面具是川剧梨园中艺人传授令人拍案称奇的变脸绝技.  相似文献   

11.
贵州民族戏剧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文化,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一种戏种。这种源于古时的巫术的最古老的文化形态,无论是傩舞还是傩戏,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  相似文献   

12.
正傩戏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融合的原始独特戏曲样式。傩戏自从流入民间,早已不仅是驱魅逐疫的巫术,更多地是一种即娱神亦娱人的祈福纳吉仪式。当今中国的江西、湖南、河北、重庆、四川、云南等地,还保存着相当完整的傩戏。保存在安徽池州贵池地区的傩戏,即是古老傩祭的民间遗存。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古名贵池,是座千年历史古城。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城虽然旧貌换了新颜,但依然可以找寻到许多岁月的留痕。当你走进古城的傩文化园时,就可以体会到  相似文献   

13.
滚灯艺术由杭州湾畔这片富饶的土地孕育而生,是集舞蹈、杂技、体育为一体的民俗传统技艺。奉贤地处杭州湾入海口,滚灯流传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因为水患频繁,滚灯的源头与祭神的傩舞有关。后来又因此地是抗倭寇重镇,驻有大量军队,地方上也有民间组织,舞滚灯就变作他们健体尚武的一种训练载体了。滚灯从娱神走向健身和娱乐,深受百姓们的喜爱。地方上每逢各镇灯会节庆之时,庆贺活动中也必有滚灯这一项。  相似文献   

14.
南丰建县于三国时期太平二年(公元257年),至今已有1751年历史,是闻名遐迩的蜜桔之乡、傩舞之乡,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故里,江西党团组织创始人赵醒侬的家乡。全县行政区划1920平方公里,人口30万,是一方美丽、丰饶的土地。南丰是连接闽粤的交通重地。位于江西省东部、抚州市南部,地处中国最发达的长、珠、闽三角扇形辐射面上。  相似文献   

15.
许建勤 《江西政报》2008,(19):47-48
南丰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人口30万,国土面积1920平方公里,是闻名于世的“华夏桔都、傩舞之乡”。近年来,我县以南丰蜜桔这一优势产业为突破口,着力构筑四大体系,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产业规模迅速壮大。2008年,全县南丰蜜桔种植面积达50万亩,总产预计达12亿斤,总产值有望突破15亿元。  相似文献   

16.
一段近乎传说的往事,600年岁月掩尘,将黔地一个叫屯堡的小镇与江南连在了一起。现实与虚幻交替着出现,那触及灵魂的悸动,总是让思绪飘忽不定。去年冬天,我在贵州安顺平坝县的天龙屯堡古镇。冒着瑟瑟飞雪,和彝族文人天斌坐在演武堂里观看地戏表演。演武堂从外表看像一座石头的城堡,里面却极具江南民居风格,天井即是舞台,人坐在围廊下抬头望天,像是坐在井底里。那些演员青巾素袍,头戴面具,身背战旗,手中持戈扬戟,一人随口开唱,众人应声而舞,小小舞台俨然成了狼烟四起的古战场。雪花从灰蒙蒙的天空顺着天井向下飘落,恍若给眼前正在演出的地戏傩舞制造着一种梦幻般的舞台立体效果。那唱腔时而悲怆高亢,时而温柔雅韵,与阴沉的天空和飞舞的雪交融于一体,精魂铿锵,仿佛天地蒙冤,心绪里便凝结着一层又一层莫名的感伤。一曲终了,竟然久久地回味其中,身旁的天斌告诉我,那唱腔叫弋阳高腔。  相似文献   

17.
《江西政报》2008,(11):F0004-F0004
南丰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总面积1920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是驰名中外的“中国蜜桔之乡”、“中国民间艺术(傩舞)之乡”,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故里。该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昌厦一级公路及南建、丰杉省道贯穿全境,建设中的向莆铁路及济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相似文献   

18.
春节,我回到老家。一天晚上,正和父母摆龙门阵,忽听外边传来一阵熟悉的舞稻草龙灯的锣鼓声。咋个,现在村里还舞稻草龙灯吗?我问父亲。父亲笑着说:是的。你小时候见过的,只能在晚上舞。父亲的话让我想起小时候春节期间,穿行在乡村夜幕中的草把龙灯。  相似文献   

19.
傩戏分布在今天中国大陆的西南与中南的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聚居区。傩戏源于中国古代的傩祭,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文化活动的样式。 一、傩祭:蚩尤九黎集团祭祀阵亡将士的仪礼 军傩→傩俗→傩戏,构成了傩戏的发展历史。 傩祭的最早形式“军傩”,产生于崇巫信鬼的蚩尤九黎集团之中。确切地说,它是历史上那场有名的部落集团间的争战——涿鹿之战的产物。当时,以苗族先民为主体的南方部族集团——九黎集团在大酋长蚩尤氏的率领下,与由黄帝率领的炎黄集团在黄河中下游平原进  相似文献   

20.
罗琳 《公民导刊》2011,(10):48-49
大约晚上八点钟的时候,陈阿姨问,要不要跟着她去看跳舞。 “跳什么舞?”我问。 “就是坝坝舞嘛。。她笑嘻嘻地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