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人与人之间本身并无太大的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心态,"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生活总是由悲欢离合组成,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心态控制了每一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事业和成就。人活在世,谁都会遭遇心理上的  相似文献   

2.
王卉 《前线》1999,(11)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明朝文人陈继儒的一幅对联不知引起过多少代人的遐思和感叹。它向人们昭示了一种恬然自得、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份“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潇洒和超脱。在当今社会有些人感叹“活得累”的时候,我不禁想其实想活得轻松也不是件难事。那就要看您能不能超越这两个字“名、利”。大凡俗世间的烦恼多因各种欲望不能满足而引起。而在各种欲望中尤以名利关最难过。“名”,字典里的解释是“名誉,声望”;“利”的解释则是“利益”。一点名利之。C也没有的人是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风青杨 《党课》2012,(6):69-72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是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其实,名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人奋发,也可以使人沉沦。名与利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从来不分彼此,谁也离不开谁。人生不正是这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  相似文献   

4.
高华 《党课》2014,(6):64-66
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人的心态决定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左右事业的成败。  相似文献   

5.
人生在世,有两种东西是极有诱惑力的。这两种东西一件是“名”,一件是“利”。人都是有欲望的,有欲望自然会追求这两种东西。但如果把这两种东西看得过重,让它迷了眼,醉了心,它就会成为道德的天敌,使人心受牵累,严重的还会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淡泊名利,包括淡泊“名”和“利”两个方面。何为名利﹖《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指个人的名位和利益。淡泊名,就应该不图虚名,甘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淡泊利,就应该不为私利,舍得为国家为人民做任何事情。如何对待名利,不是个人生活小事,而是道德修养问题。不图虚名,是有德的表…  相似文献   

6.
黄明哲 《党课》2012,(19):98-100
淡泊是一种自信,一种修养,一种超脱,一种境界。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欲望”解释:幸福与欲望成反比,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效果差距越大,心理落差就会越大,这个人就会感到越痛苦。 名和利,是人们都关注的事情。世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能够淡泊名利,就能平静地对待生活,收获真正的幸福:鲜花掌声不忘形,冷嘲热讽无所谓,得意时候不张扬,挫折面前不忧伤。  相似文献   

7.
1956年。上海刘鸿生企业全部公私合营后,有朋友问刘鸿生:“你舍得不舍得?”刘笑着说:“讲老实活、作为一个资本家,我有点舍不得。但是,话得说回来;作为一个民族资本家,我又舍得。”他说:“资本家有两个舍不得。一个是权,一个是利”。“权是资本家的命根子。有了这个权,资本家就可以指挥一切,命令一切。我的一生,就是事握企业大权的一生,决定刘氏企业命运的一生。”“可是,现在我已年近古稀,身体多病。”“我不应该继续掌权。”“现在公私合营了。可以由国家派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来掌握大权,不是更好吗?”“所谓利,就资本家…  相似文献   

8.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里”。能拯救人的,不是欲望的满足,而是心灵的激情和自由。在利化的年代,逐利成了正经事,名是利的加速器。你与他人互相利用互为资源,为名利地位和房子车子而忙碌,最后,你的疲惫、空虚和失落感无从得到安慰。  相似文献   

9.
<正>人的心态决定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决定干事成败。基层干部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立足工作岗位,争创一流业绩,真正赢得组织的放心和群众的满意,必须常怀“五心”,即平常之心、责任之心、学习之心、敬畏之心、自省之心。一、常怀平常之心平常心,是个人对待名利、荣辱等方面的心态,是一种思想境界。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气馁。对于基层干部来讲,常怀平常之心,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必须做到:一要甘居平凡岗位。对于广大基层干部而言,  相似文献   

10.
赵玉平 《廉政瞭望》2013,(21):41-41
制度资源有三种:位,权,利。位就是级别,利就是待遇,权就是职责。领导要会用自己的三种制度资源。《水浒传》里有几个典型人物。“‘鼓上蚤”时迁。这个人能力很强,轻功一绝,能力分很高;从三打祝家庄到破连环马收徐宁的过程中,贡献很多,所以贡献分也很高;交朋友很多,大家也都认可,所以入气分也很高。他属于“三高”,但是有“一低”——他的技术是偷,所以名声分比较低。因此,梁山给时迁的安排是第一百零七位,倒数第二位。  相似文献   

11.
追求精神实现的“名”与物质满足的“利”,本来是人们正常的欲求,但颇为奇怪的是这种正常的欲求却常常会使追求者自身陷入不择手段、神魂颠倒甚至走火入魔的处境。于是,人们又开始对名利有了惧怕、厌恶之心,要么对追名逐利者口诛笔伐、极尽唾弃,要么对淡名泊利者广为传颂、大加褒赏。在此种矛盾心情纠缠下,名利二字几近乎一个碰不得的烫手山芋。今天,在市场经济下,名利对人们提出的难题愈发显得尖锐起来:我们到底要  相似文献   

12.
党建与人才/2002/10、11前些时,社会上曾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你不说我,我不说你;你若说我,我必说你。”这也是近年来许多人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典型心态。在这些人看来,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没事,而不让别人说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说别人的事,只有不说别人的事,才能保证别人不说自己的事。市场谈判都可以搞“双赢”,批评为什么不行呢?深入分析这种对待批评的心理,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典型的变异批评心态。因投鼠忌器,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而只好心照不宣了———咱们大家都有事,谁也别说谁。以这样的心态,怎么能开展正…  相似文献   

13.
艾迪 《党课》2007,(6):102-104
卡耐基曾经说过:“人的一生一定要努力避开这样一种人,一种时常会给你泼冷水的人。”可实际上,我们周围最多的恰恰是这种人,当我们要这样的时候,他们让你三思;当我们要那样的时候,他们说根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14.
袁方 《党史纵览》2013,(12):53-53
作为一位职业军人与坚定的革命者,张爱萍既是极富理想、敢作敢当的热血男儿,又是桀骜不驯、擅长吟诗作赋的性情中人。正因为他刚烈的性格与锋芒毕露、坚持己见的个性,从青年时代开始,即被视为是“共产党里的另类”。毛泽东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浑身是刺!”邓小平说他:“军队中有几个人惹不起,你张爱萍.就是一个!”而他本人的座右铭则是:“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真伪羞奴颜!”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2,(5):116-118
“三T公司”特约人生顾问牧子晓理对你说: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高兴、幸福、顺心的事,同样也会面对挫折和苦难,此时的你是否还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你以不计较的心态摊开手掌,才会有更多的获得。  相似文献   

16.
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积极感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些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物的态度。笔者曾经历过军旅的磨练,经受过党校熔炉的锤炼,现如今作为一名公务员,深感身强不算强,心强抵万金。何谓心强,并不是争强好胜,乃是指健康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向上的心态。西方一位哲人也曾说过:在人的生命中,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精彩。这个“看不见的和谐”就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14,(9)
<正>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名利,是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应该经常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名利观,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才能过好"名利关",不为名所缚,不为利所惑,守住底线,保持本色。名利之心人皆有之,关键是追求什么样的名、什么样的利。能否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自觉做到弃不实之名、远不洁之利,是考察和衡量党员干部为政之德的试金石。时下,有些领导干部想  相似文献   

18.
感受财富     
有人说有钱便拥有财富,其实不然。人的一生有许多除金钱以外的财富,需要我们去好好地珍惜。 年轻是财富。一位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总是感叹自己太穷。一位老人问他:“给你 100万元,你愿意马上变成80岁的老头儿吗?”年轻人说:“不愿意!”老人又问:“给你1000万元,你愿意立刻就死吗?”年轻人还是回答:“不愿意!”老人哈哈大笑说:“你不是很富有吗?你已拥有了1000万!”其实,年轻就是财富,生命如初升的太阳,充满无穷活力,它能创造出许多你无法想象的奇迹。 健康是财富。在为一些朋友英年早逝惋惜时,更多的人悟出…  相似文献   

19.
山城征税人     
一我的采访对象是延川县国税局负责人袁崇国。袁崇国是一名老税务。当知道笔者的来意后,袁崇国说:“当领导容易,但要当个好领导并不容易。”这话是有所指的:“亲朋好友求你,让你左右为难;领导同事找你,让你有苦难言……人是最复杂的动物,太难对付了,不晓得我得罪...  相似文献   

20.
荀子云:“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揭示的就是如何处理公与私的关系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通俗易懂,人人明白。一些人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明白得很,可一遇到具体问题就往往是非不分、荣耻不辨了。个中原因,说到底无非是私欲作祟。诚如一位人大代表所言:“我看关键是要树立大公无私的思想。私欲膨胀,必然荣耻不辨;出以公心,才能荣耻分明!”可谓一针见血,说到根子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