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俄罗斯与日本两国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两大领域。俄日两国几乎同时于19世纪中叶走上实现现代化之路,但由于两国文化的差距,两国的现代化却是通过不同模式实现的。这种不同发展模式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不同的强国意识和不同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汉越动物俗语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中越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价值取向与社会风格的不同,体现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形态。由于两国受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对动物赋予了既相似又相异的感受和联想。本文重点探讨了汉越动物俗语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汉越俗语中动物形象反映出人的情感态度两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3.
考察中日两国的忠孝观,会发现在看似相近的表象下隐藏着各自不同的伦理要素。这一对道德观念反映了两国不同的伦理体系及社会形态。忠、孝道德观念在两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反映出中日两国传统意识间的差异,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对于正确认识中日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比较印尼与马来西亚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程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东南亚两个重要的国家 ,两国国情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也有不少差异。在种族上 ,两国民族的祖先原始马来人和新马来人属蒙古利亚种族系统 ,原在亚洲大陆 ,许多学者认为两国民族的祖先源自中国云南一带。宗教上 ,印尼是世界上伊斯兰教徒最多的国家 ,马来西亚是伊斯兰教国家。语言上 ,马来西亚的国语是马来语 ,印尼语是由马来语发展而来的 ,两国语言相通。文化上 ,世界四大文化即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两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说印尼和马来西亚是同文同种同宗教的国家。华人在这两个国家的…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生成都与其民族的、历史的发展相联系。企业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就日本和美国而言 ,他们各自的企业文化反映了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 ,这种文化传统正是源流于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历史 ,尽管日美两国的企业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代表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传统 ,但在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时代背景中 ,他们企业中所创造的优质文化必将成为各国企业所推崇、所倡导的文化成份。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亚洲政治结构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和印度均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印度的印度教文化分别在两国历史长河中占据主流文化地位,它们所体现的特有政治文化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两国的外交政策选择上,使政治层面烙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相似文献   

7.
一、中越关系正常化后,中越经贸关系已获得很大发展1.中越两国发展经贸关系有优越条件两国是水陆相交的邻国,有数千公里的共同边界,文化相同,消费习惯相近,历史上经济文化关系就很密切,贸易往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2.发展两国经贸关系是经济社会规律使然。只要两国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有差异,价格差存在,贸易有利可图,两国间的贸易活动就会存在和发展。这样就应该正确引导它,让其向着有利于两国的经济发展,对双方都有好处。3.中越两国在贸易、投资、旅游等方面的经贸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据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商务…  相似文献   

8.
中越传统文化的若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然 《东南亚纵横》2009,(12):25-27
中越两国同属东方文化体系,两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和融合。本文在茶文化、舞龙舞狮文化、文物及鉴赏文化、乡村传统文化、年俗文化等方面对两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有助于弄清两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文化交流发挥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日趋呈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不同的民族文化,对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或制约,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也会给两国间的经贸、政治往来等带来影响。中俄两国贸易往来历史悠久。进入2012年,两国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迈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车道。研究中俄文化差异对两国经贸合作的影响,可以规避在两国经贸合作中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促进两国在人文等更多领域的合作,进而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在早期中俄文化交流中,俄国东正教和传教士团扮演了文化使者的角色,是中俄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桥梁。尽管他们的活动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在客观上却为促进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了解发挥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印度与南非恢复外交关系以来,逐步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鉴于两国的良好政治关系、较强的经济互补性、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印南在经贸合作上取得显著的成效。这种经贸合作,体现了两国经济发展较快,贸易结构不同,印度持有贸易逆差等特点。尽管两国在经贸合作中存在贸易条件差异,及相关技术与人才短缺等问题,但双边经贸合作符合两国经济发展战略,对于推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民众偏好某个国家与否的选择,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民意识和社会意愿,是民族认同的组成部分。民众对其他国家的看法和态度,既是对其他国家看法和态度的社会情绪和社会舆论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国家现行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实际状况的一种反映。对上海和圣彼得堡两市居民的实地调查,客观展示了中俄两国在社会转型时期,从社会禁锢走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两国民众对与不同国家合作的评价和意愿。中俄两国民众对两国之间的相互合作均给予很积极的评价,但在中俄关系积极向上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中俄两国应不断增进了解,使"睦邻友好"成为两国民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13.
德美两国在是否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双方的激烈争论已引起国家关系的紧张。从表面上看,德美关系紧张是美国对伊动武政策所致,但德美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也反映了近年来德美关系深层次的变化。本文从德国新外交理念、对外政策的二个层面、德美地理位置差异、两国不同的战争经历和当代德国主权国家意识及经济和环保等方面,探析影响德美关系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14.
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两国媒体对对方的报道渐趋增多。在韩国,《东亚日报》等各大报纸几乎每天都至少有一条关于中国的新闻,在中国,《人民日报》等报纸对韩国的新闻报道也呈大幅上升趋势。然而两国新闻报道的重点却有所差距,即韩国是政经新闻,中国是文化体育新闻。目前,两国媒体报道虽在整体上趋于客观公正,但因各自观念立场及国家利益的不同会出现态度上的差异并存在一些争议。因此,加强合作与交流是消除两国媒体片面报道的最好方法,而近几年两国媒体界的不断往来为进一步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与政治--浅析中美关系中的人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敏感问题,但仅仅指出人权问题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借口和幌子是不够的,还应从文化和政治层面探讨中美人权分歧的政治现象及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原因.本文指出有着不同权利文化渊源的中美两国,在许多问题上产生分歧,是中美两国人权问题产生的深层背景.人权问题走上中美关系前台,更多地是缘于在国际政治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美国国内政治对其外交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对该民族成员行为模式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中韩合资企业员工民族文化的调查,发现其民族文化不尽相同,从而使两国员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这对中韩合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某些影响。本文基于两国员工民族文化及受其影响的行为模式,探讨中韩合资企业管理方法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7.
傅勇 《国际观察》2005,5(6):47-54
中美两国在中亚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同时也有着许多的共同利益。然而,中美在中亚的利益与彼此关注的顺序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的深化,甚至可能损害两国之间建设性的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对中美两国在中亚的利益及其不同排序的分析,阐释两国对彼此在中亚利益的认识误区,从而发现和扩大两国的共同利益,促进中美两国在中亚的进一步合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日两国法律文化的三个联结点,即儒家文化圈、中华法系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出发,考察了中日两国在法律文化上相互交流与借鉴的基本状况与沿革,表明了中s两国在法律文化上具有最为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现代,均属不争之事这一明确的观点。可以说,在古代,是以日本吸收中国法律为主,而在中日之间进行密切的法律文化的交流;而近代以来,则是以中国吸收日本法律文化(主要是经日本消化吸收了的欧洲法律文化)为主,而在中日两国之间进行着更为密切的法律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因应当前中日间"政冷经热"的失衡状况,有学者提出跨越两国间历史问题,采取"新思维"促成中日关系的改善.但事实上,相对于政治、经济发展程度而言,中日两国在文化层面的理解和认同严重滞后,而且两国在文化的性质、地理环境构建的文化风格、历史演绎的文化秉性,以及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的差异,使两国在文化认同和理解上存在巨大的障碍,制约着两国关系的改善与和解.  相似文献   

20.
李旭东 《国际观察》2005,20(3):36-41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日两国首度在东亚地区以对称性的平等强国身份出现。中日两国战略环境对两国的崛起既有有利的方面又有不利的方面。因此在崛起的战略选择上,两国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地方。由于日本以后的战略选择方向不明确,因此其不同选择也就决定了中日间互动安全模式的具体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