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学习,古人称之为做"学问"。"学问"、"学问","学"的后面紧跟着"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也是向智慧的领域深入的信号。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  相似文献   

2.
论学之道     
方少云 《新东方》2002,(1):73-74
总结或归纳出学习或做学问或传授学问的成功或失败的正反经验,让后学之人从中获益,就是“为学之道”的宗旨。成功的为教之道或为学之道,都是把“学”与“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平常必须注意“学养”的培养,逐步形成良好的学识修养或学问涵养和良好的学风,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3.
国家安全学     
国家安全是一个大问题,是原有的任何一门学问都不能完全包容的大问题。虽然学者们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两个术语的含义和关系问题上还一直争论不休,虽然人们对研究有关问题的学科称作“国际关系学”还是“国际政治学”也还无法达成一致,但无论是“国际关系学”还是“国际政治学”,都容纳不下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安全”,都没有也不可能把整体性的“国家安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4.
论学之道     
总结或归纳出学习或做学问或传授学问的成功或失败的正反经验,让后学之人从中获益,就是“为学之道”的宗旨。成功的为教之道或为学之道,都是把“学”与“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平常必须注意“学养”的培养,逐步形成良好的学识修养或学问涵养和良好的学风,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5.
“大学”乃“大”与“学”之和。关于大学之“大”,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有过精彩的论述:“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那么大学之“学”与其他学问有何不同?大学之“学”又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我的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6.
陈鲁民 《人大建设》2007,(12):39-39
多学习以养才气。领导干部大都是层层选拔上来的人才,理应才气十足、才华横溢,这也是工作的需要、时代的要求。才气,是领导干部称职的必要条件。有才气的领导,博学多识,明察善断,善于把握全局,推动工作;而才气平平的干部,往往孤陋寡闻,优柔寡断,没有魄力,难负众望。但才气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捷径可走,是勤读书、多学习、广历练、常思考的结果。特别是读书学习,是才气的最重要来源,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读书学习,不仅要学习革命理论、马列经典,还要博览群书,学经济,学科学,学历史,学常识。书读多了,学问大了,才气自然也就来了,主持工作、驾驭局面也才会游刃有余、成竹在胸。  相似文献   

7.
读书苦乐     
杨绛 《创造》2006,(6):110-110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  相似文献   

8.
声音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我觉得我们今天讨论学术至少应该分两个层面,一个人的“学”——学问、做学问的态度,甚至人品,当然也包括他的思想,这是“学”。什么是“术”呢?“术”就是怎么样把他的“学”转化为客观存在的,能够影响社会、能够传至后代,至少能够记录下来的这样一种产品。  相似文献   

9.
佐人 《现代领导》2009,(6):35-35
“学必得之” 《三国志·吕蒙传》引《江表传》记叙了东吴孙权劝吕蒙读书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吕蒙认为自己是个武将。又不去专搞什么经学去作博士.便推说:“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今涉猎见往事耳。”接着孙权便举自己、汉光武帝、曹孟德读书的事例劝导吕蒙.中间还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学必得之”。意思说:只要肯学.就会有收获,就会见效。从此,“蒙始就学,笃志不倦”,  相似文献   

10.
当政者,人们习惯称为“官”。历代凡有突出政绩的官员,多数是好学者,靠自己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可见,当政者要使自己干出点成绩,不能不读书。三国时代的孙权说过:“当政者宜学问以自开益。”此语道出了“学问”对于当政者的至关重要。唐宋八大家,都是行政官员,他们既勤于政务,又挤时间读书、著述。王安石是宋朝宰相,政务繁忙,还探讨诸子百家学说,撰写了不少政论散文和诗词,并把书本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对当时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科学制度,都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躬行实践,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家。古…  相似文献   

11.
吴超华 《新东方》2010,(3):78-80
“经学”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诠释学”,《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儒家的“诗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文艺思想的主流,《诗经》“经”的地位确立以后,为后世对《诗经》的研究提供了广阔优越的前景,并使之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专门学问,即诗经学或诗经诠释学。  相似文献   

12.
当年,孙中山倡导“知难行易”,意为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想到了就能做到。后来,学者胡适对此颇不认同,就写了一篇《知难,行亦不易》的文章商榷。文中很巧妙地用孙中山曾干过的“医生”行当来说明“知固是难,行也不易”--“医学是最难的事,人命所关,故西洋的医科大学毕业年限比别科都长二年以上。但读了许多生理学,解剖学,化学,微菌学,药学……还算不得医生。医学一面是学,一面又是术,一面是知,一面又是行。一切书本的学问都要能用在临床的经验上;只有从临床的经验上得来的学问与技术方才算是真正的知识。一个医生的造成,全靠知行的合一,即行即知,即知即行,越行越知,越知越行的工巧精妙。熟读了六七年的书,拿着羊皮纸的文凭,而不能诊断,不能施手术,不能疗治,才知道知固然难,行也大不易也!”  相似文献   

13.
羽戈 《同舟共进》2021,(4):14-17
【读书不二之法】俗云“文无定法”,读书亦然。选择哪种读书方法,首先取决于读书人的资质。如孔子所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而知之,出自天赐,可望而不可即,不在谈论之列。以下如“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等——此处之“学”,权且简化为读书——依然有高下之分,有人可一心二用或多用,同时读好几本书,有人则分心乏术,只能一本一本来苦读;有人可一目十行,一日数本,有人只能一行一行来推进。要言之,聪明人有聪明人的读书法,笨人有笨人的读书法,听人传授读书经验之前,最好能确认自己究竟长于什么,短于什么。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都知道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贞观政要》),唐太宗这句名言,把“得人”看作是“为政”的关键。《墨子》中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把任用贤能之才看作为政之根  相似文献   

15.
陈元邦 《政策》2010,(11):59-59
好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这里的"好",是喜好、爱好。读书,应当是建立在爱好之上的一种自觉。不吃饭人则饥,不读书人则愚。中华民族是个善读书的民族,自古以来,流传着匡衡墙上凿洞“偷”光读书、孙敬“悬梁刺股”读书、车胤借“萤光”读书等故事。读书有功利与非功利之分。  相似文献   

16.
此报告的作者孙冉,是《较量》的作者孙云晓的女儿。作为“新生代”的一员,对父辈的观点提出质疑,颇有意味。身为一名普通高中生,调查之专业,观点之鲜明,论证之严密,文章所达之水准也令人惊叹。“被比较者”、“被警告者”应该有更多的发言权。让我们放下架子与成见,用心倾听来自新生代“自我调查”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双硕士、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研究员袁健,一个在众人眼里前途无量的年轻生命,因不能忍受末位之耻而纵身一跃,让这些光环烟消云散。”(《民主与法制》2010年第11期文章《北大双硕士高楼一跃酿悲剧》)袁健的悲剧并非个别,这几年来不断爆出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海归博士由于经受不住各种生活打击而最终选择轻生的新闻。“生存或毁灭”,这道人生必答题摆在了许多智商高而情商低的天之骄子面前。大学生心理的脆弱,不只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其实,最大的学问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如何做人,遇到人生逆境和挫折如何理性而积极地面对才是最重要的学问。  相似文献   

18.
张军 《求索》2007,(4):222-224
在内忧外患兵连祸接的民国时期,学生运动此起彼伏。此时的大学校长往往面临着诸多两难境地,他们对学生运动抱着或支持,或同情,或不赞成的不同态度,但由此折射出的他们的办学理念却是基本相同的,那就是,学生以求学问知为最高追求,“救国不忘读书”;同时学生亦不应放弃社会使命,“读书不忘救国”。  相似文献   

19.
教学生读书     
当今的中学生,生活在外界刺激十分丰富的现代“旋涡中”,被各种流行事物所包围。这种环境有利于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当今的影视业较发达,极大地吸引了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多中学生把课余时间都“交付”给了电视荧屏,他们的节假日和良宵通常在电视机前“耗尽”。丰富多采的电视节目确实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审美情趣,有利于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但是,在中学期的成长过程中,认真细致地读书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程度不亚于其他。读书这一活动对于他们一生的成长都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因此,对学生进行“导…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与防腐     
俗话说:人不学,不知理。“学”当然包括读书学文习艺,“理”者是谓晓大义通世事也。不读书,焉懂得这些道理?因此,读书既可消除愚昧,也可洁身防腐,这是说得通的。有些贪官是爱“读书”的,比如,丛福奎最爱读求神拜佛的书,并“四大皆空” 受贿千余万元;马向东喜欢读指导赌博的书,即使在中央党校深造期间也随身带着《赌术精选》、《赌术实战1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