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恐怖主义是引起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中亚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缘特点和人文环境已成为恐怖主义犯罪行为猖獗的地区。为治理这些犯罪行为,保障中亚的稳定与安全,中亚国家在国内反恐法律中规定了恐怖主义犯罪及其反恐程序的同时,把反恐国际公约转化为国内法律,从法律上为反恐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亚国家的反恐法律有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反恐法制化是应对当今恐怖主义常态化挑战的重要举措。中亚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缘特点和人文环境成为极端势力进行恐怖主义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为打击中亚恐怖主义,保障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中亚国家近10年来一直在加紧反恐法制建设:通过法律加强国内宗教管理,明确界定恐怖主义概念和恐怖犯罪行为,明确与反恐相关的法律程序,促进国内反恐法律与国际反恐公约的有机衔接。通过完善反恐法律体系,中亚国家这些年在认定恐怖组织和惩办恐怖行为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中亚国家的做法有不少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初论中亚的反恐怖主义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亚地区恐怖主义曾一度十分猖獗,为此,中亚国家采取了加大司法打击力度、增强军事能力等反恐措施,与此同时,积极与相关国家开展合作,在反恐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2001年“9·11”事件以来,中亚的反恐形势更加有利。然而,中亚国家内部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对恐怖主义认识模糊、经济政治形势不容盲目乐观、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隐患严重等,同时,外部形势仍然严峻,如直接诱发和激化恐怖主义的因素存在、反恐合作中的不利因素也日渐突出以及恐怖主义问题有可能被外部势力利用等,因此,中亚的反恐怖主义斗争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中亚地区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各国独立以来,整个地区因面临各种"新挑战",如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有组织犯罪、毒品和武器非法交易以及非法移民等问题.从历史发展、地缘政治状况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看,中亚地区所处安全环境非常脆弱且极易受到恐怖主义的威胁.中亚国家在面对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运动合流的情况下,纷纷制定了相关的国内反恐政策,同时也加入到了地区和全球性反恐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以来,对中国西部周边安全构成威胁的恐怖主义主要来自中亚地区和南亚地区。伴随相关国家反恐力度的加大及国际反恐合作的强化,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得有效遏制,南亚地区则变成了恐怖主义的“重灾区”。一、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态势与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俄罗斯是中亚国家的近邻,两国与中亚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当今恐怖主义是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胁,中亚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民族极端主义最大的策源地之一。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政治、军事大国应该为稳定地区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加强在中亚地区的安全合作,这种合作必将为维护世界和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三个"极端主义"与中亚安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主要论述了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内涵和界定标准,这三个"极端主义"是当今世界上不少地区冲突或战乱的重要根源之一.近几年来,民族极端主义、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恶势力在中亚地区的合流,挑起塔吉克斯坦内战,制造绑架、暗杀、爆炸等一系列恐怖活动,破坏中亚国家社会秩序和威胁地区安全,影响中亚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进程.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后,中亚国家积极支持美国反恐怖战争.美国与俄罗斯在反恐怖斗争中的合作,消除国际恐怖主义头目本·拉登在阿富汗的"基地"组织和推翻伊斯兰极端主义政权塔利班,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大对中亚国家经援力度,这都有助于维护中亚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反恐联盟的打击下,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逐步土崩瓦解,国际反恐战争进入"后伊斯兰国时代"。受中东恐怖组织成员"回流"和阿富汗局势变化影响,根植于中亚政治经济环境的恐怖主义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活动范围和袭击目标国际化;恐怖主义思潮内生化、年轻化趋势明显;袭击方式更具极端化暴力特性。中亚地区恐怖主义活动的新变化对地区和周边的安全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中亚各国普遍加大了针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力度,努力建立健全社会化的预防恐怖犯罪机制,并积极与国际社会一道争取地区安全局势可控。  相似文献   

9.
美国在形成一个中亚安全战略规划,在地理上以阿富汗为中心,涵盖中亚南亚,在主题上以区域一体为目标,这被称为"新丝绸之路愿景规划"。它以经济为重点,在贸易领域,推动实施美国—中亚《贸易投资框架协定》,重点发展大中亚区域贸易,帮助中亚国家相互降低贸易壁垒,推动中亚国家、阿富汗相邻区域整合;在能源领域,与中亚国家、拉脱维亚、俄罗斯等国建立北部运输网络,形成由公路、铁路、天然气管道以及电力传输线路构成的大中亚交通网络,繁荣区域贸易与经济;在反恐领域,加强与中亚国家安全领域的合作关系,确保驻阿富汗美军的交通线;同时,推动多边安全体制,在中亚实施巴尔干方案,加强对中亚国家的经济援助,促进中亚各国内部间的合作,实现该地区的持久和平。  相似文献   

10.
恐怖主义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恐怖主义经过三轮扩散,在中亚、南亚北部、西亚和北非以及萨赫勒地区的广大地域形成了新的"动荡弧"。在此"动荡弧"上,国际恐怖主义既各自为阵又彼此相连,形成了四大分中心的辐射区。国际恐怖主义和本土恐怖主义彼此勾结、相互借助、合流共存的共生关系是当前恐怖主义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国际恐怖主义打而不死、泛滥成灾的重要原因。恐怖主义的扩散不仅对全球反恐斗争造成了巨大挑战,而且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海外经济利益、边疆安全和内地稳定以及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鉴于此,中国应在全球、地区、国家间以及国内四个层面上促进反恐合作,应对恐怖主义的挑战,保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相似文献   

11.
中亚国家关系现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国家之间表面言和,主张"一体化",领导人经常会晤,虽有成绩,但不大.最近它们又将"中亚经济共同体"更名为"中亚合作组织",将合作由经济扩大到政治、人文等领域.实际上,中亚国家之间矛盾很多,关系并不融洽,许多做法与"一体化"的要求相去甚远.中亚国家之间的不和已经对经济发展、反恐、地区形势和上海合作组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亚地区的三股恶势力(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在国际反恐力量的打击下一度受到遏制,但近来又渐趋活跃并进入新的高峰期.面对这一形势,改善并发展与中亚各国关系,强化地区合作组织的反恐职能和加速西部经济发展等,应是我们采取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与中亚地区安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影响中亚地区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除了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大国资源争夺、恐怖主义渗透和跨国界犯罪等因素外 ,水是引发中亚地区紧张局势的又一重要诱因。水资源短缺以及因水问题所造成的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直接威胁着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近些年来 ,中亚国家加强区域内外的合作 ,在处理水问题方面进行对话并建立协作机制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这些举措都会对维护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特朗普政府继续重视维持在中亚的战略存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亚政策做出了调整。在特朗普政府致力于推动美国外交政策全面转型的背景下,美国中亚政策的调整主要受到中亚地区形势变化、阿富汗局势演变和俄美关系发展的影响。这种调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在安全上加大与中亚国家合作打击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力度,在经济上缩减对中亚国家的经济援助规模,在合作对象上同时提升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之间的合作水平,在合作方式上以双边为基础,同时注重提升多边合作机制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中亚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各种资源丰富、文化纵横交织,素来是外部力量折冲樽俎、纵横捭阖的场所。阿富汗战争前后,随着外部力量的进入,中亚不单是“俄罗斯帝国的传统领地”、“美国的潜在能源基地”了,它已经成为国际反恐斗争的前沿阵地、大国利益交叉制约的热点地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亚国家面临的隐患依然很多,压力仍然较大。  相似文献   

16.
安全合作是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关键性领域,对中亚地区安全态势及发展趋势具有关键意义。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借助双边及多边安全制度,构建了军事同盟体系,并形成了完备的组织机构和决策模式。俄罗斯与中亚在共同使用军事设施、军事技术合作、联合军事演习和军事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具体的安全合作。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安全合作机制的有效性受到权力结构、合法性与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其未来有可能向更为紧密的方向发展,对中亚地区安全发挥着长期的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反恐国际合作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现行反恐国际合作的主要法律武器有联合国、有关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主导制定的国际公约。这种立法存在许多缺陷,因此,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打击恐怖主义,必须从国际社会能够普遍接受的国际合作立法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入手,制定并完善反恐国际立法、国内立法和其他相关国际立法三者协调一致的法律体系,并建立起相应的反恐国际合作的组织体系,才能有效遏制恐怖主义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边境安全已经成为影响东南亚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是我们观察和理解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的一个重要视角。东南亚国家的边境安全漏洞与恐怖主义活跃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因果逻辑:国际与地区恐怖势力利用各国边境安全短板进行频繁的跨国活动,恶化了地区反恐生态。基于此,提高东南亚各国的边境安全水平成为抑制地区恐怖主义活力的关键举措。当前东南亚各国倾力打造综合性边境管控系统,强化人境审查程序并严打护照造假,构建完善的地区边境治理机制,重创了恐怖分子的跨国活动能力。但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的反恐资源匮乏、有效法律机制缺位等因素影响了打击跨国恐怖主义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中亚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亚是全球生态问题突出的地区之一,并以咸海生态危机为标志.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中亚国家的社会发展并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本文把中亚生态环境问题分为四类并分别做了说明;介绍了中亚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概况和制约环境生态治理的因素,指出主要由于经济财政困难,中亚环境治理迄今未取得重要进展.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中亚国家必须进行区域协调与合作.中国应从中亚生态危机中吸取教训并与中亚国家在生态环境领域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20.
2021年是中亚国家独立三十周年的特殊年份。回顾中亚地区的治理历程可发现,该地区的治理模式大体经历了规则治理为主到关系治理为主的演进。中亚国家独立后的优先任务在于学习并接受国际规范与规则,提升自身的国际生存能力,而国际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着中亚国家间的互动及其对国际事务的参与。这种态势,导致中亚地区治理具有浓郁的规范治理的特征。而“9·11”事件后,尤其是当2003~2005年间“颜色革命”波及后苏联空间时,中亚国家意识到处理好与域外大国的关系极为重要,因其直接影响到各国的政权生存,由此导致各国将实现对各种关系的大致平衡视为国家优先任务,这使中亚地区治理的关系治理特征凸显。中亚地区治理模式的转型,反映了参与中亚地区治理的行为体逐渐增多、地区治理议题日益繁杂、治理主体间关系日益复杂等现实。中亚地区治理模式的转型有多重影响,如中亚国家自主性得到显著提高,地区治理成效好坏参半,各国寻求关系平衡增大了大国主导中亚事务的难度,使中亚地区逐渐形成了后自由主义的地区秩序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