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彭清燕 《法学评论》2013,(5):116-121
环境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引人关注的矛头浪尖及影响社会稳定的新因素,而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化解以不足1%的数据彰显司法模式的边缘化。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模式自草创至今大致可以概括为国家追诉模式、当事人诉讼模式与公益诉讼模式,其间典型司法案例流露出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实践的多方掣肘与能动性司法的主要走向。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的法哲学新阐释应定位于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之上,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价值谱系的创新包括民生生态的工具价值、环境正义的目的价值、整体效能的评价价值,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的制度创新包括亲环境的能动司法与行政治权的平衡、环境群体诉讼模式的修正、司法救助的生态延伸。  相似文献   

2.
杜俊卿  李刚 《法制与社会》2011,(34):220-221
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社会变革,最高法院院长王胜俊大法官强调人民法院要坚持能动司法,法官合理利用司法裁量权优化社会矛盾,维护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本文旨在对司法能动主义具体指导我国司法实践展开思维上的初浅探讨,并尝试对司法能动主义指导基层司法在灾后重建中最大程度平衡社会利益,优化社会矛盾,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作用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一般人数众多,聚众者有唱“黑脸”的,有做“和事佬”的。由于处置这类事件往往比较棘手,致使一些参与调处的同志临阵怯场,不敢应对。笔者经过20多年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实践,对如何处置好群体性事件有如下几点“临床验方”:  相似文献   

4.
沈志富  孔平 《法制与社会》2013,(15):186+194
法院的执行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近些年,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遇到这样的案件:被执行人对执行的抵触情绪较大,执行中逐渐发展成暴力性、破坏性的群体性事件。此类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在执行工作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不仅影响社会稳定,也是法院"执行难"的具体表现,不但影响法院正常执行工作,还有损司法权威,已经成为各级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执行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绝大部分起因于普通社会纠纷,少部分是由国家公权力的运用引起。检察机关在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中扮演着司法救济者、民意窗口、法制宣传教育者、打击犯罪者、司法公信力提升者的角色。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检察机关需坚持依法履职原则、宽严相济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和服务大局原则。  相似文献   

6.
范小军 《法制与社会》2012,(33):121-122
群体性事件的化解需要综合运用是政治、经济、司法、教育等多种手段和方式,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处理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原则、具体措施和对策上探索我国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7.
王秀娟 《法制与社会》2010,(30):259-260
社会和谐的前提是法律的和谐,法律和谐的关键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的和谐,当前群体性事件是阻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因素。本文就如何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探讨,从而提高司法操作中处理刑事案件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群体性纠纷,本文从诉前角度探讨了群体性纠纷的解决机制,侧重于研究人民调解制度解决群体性纠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更好的在群体性纠纷的解决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以节约司法资源,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魏琪 《政法学刊》2012,(4):88-93
外国人群体性事件是指参与主体(或参与主体中比例较高)为外国人的群体性事件。可以将外国人群体性事件概括为维权型、政治背景型和突发事件型等三种类型。外国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既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国际影响和国际关系。每个国家对境内的外国人群体性事件所选择的处置模式,都源于这个国家的政府对该类事件的认识和态度。因此,我们在处置外国人群体性事件时,应当以国家主权原则为基础,遵守国际法,并照顾国际关系和国际影响,应对外国人群体性事件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处置程序,并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相关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0.
满意的答卷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豪情万丈的誓言,只有辛勤的耕耘、无私的奉献”,湖南省桃江县大栗港镇司法所长李胜军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自1995年从事司法行政工作以来,他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63次,主持化解矛盾纠纷500多件,预防群体性事件42起,处置突发性事件31起,慰问帮助困难群众80多人次。他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先后7次获市、县表彰奖励,去年底,荣获湖南省第四届优秀青年卫士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本文从法治的角度,通过对社会群体性事件所凸显的法治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民众的法律信仰缺失、司法功能失灵以及行政与司法权力界限不清都是导致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类社会纠纷的数量也呈现了上升趋势,在诉讼领域中,群体性纠纷案件的数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为了有效预防和妥善化解基层群体性矛盾纠纷事件,进一步规范群体性纠纷案件的审理工作,本文通过对基层法院受理的涉及群体性纠纷案件的现状、特点及产生原因的总结分析,试图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基层群体性矛盾纠纷的方式和思路,以期能为有效化解该类纠纷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3.
法院遭遇的群体性事件调查报告——兼谈司法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萍 《法制与社会》2010,(6):177-179
群体性事件高发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表现。针对法院的群体性事件并非都是因为个案的司法不公而导致的,民众不信任司法公正才是引发集体到法院上访的重要原因。诉讼解决争端具有其他解决手段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社会效果。因此,需要锻造一个独立、权威、自律的司法系统,只有这样的司法系统才能够做到司法公正,才能受群众信任并能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4.
吴泽勇 《法律科学》2008,26(5):143-151
就中国法院处理群体性纠纷的司法政策,学界存在大相径庭的评价。通过观察我国当前群体性纠纷的构成,可以发现,我国群体性纠纷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各类纠纷对于纠纷处理机制的要求和对法院的挑战也不同。而无论是法院现行司法政策的设计还是学者对此种司法政策的批评,莫不体现了一种一元化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的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当中,需要摈弃这种思维方式,倡导一种“类型化处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构建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对于及时收集关于群体性事件深层次、内幕性和行动性的情报信息,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把群体性事件苗头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要以整合群体性事件信息资源为目标,建立渠道通畅、网络严密的群体性事件监测机制;组建专门的情报信息管理、协调和处理机构,构建群体性事件的预测和预报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群体性事件调处的快速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6.
袁媚 《法制与社会》2010,(2):181-181
本文概括了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了基层政府应对能力的不足,并就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农村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政府对社会管理的失控,主要归结于基层政府权威的缺失。本文认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基层政府权威的缺失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导致基层政府权威缺失的主要原因则可以归结为基层政府的行为失范。同时,部分农村出现"大宗族,小政府"的现象,"长老会"以及乡村"能人"成为农民群体权威的集中者,这些地方权威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政府的权威。本文拟从巴纳德的"权威接受论"角度来分析农村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政府权威缺失的原因以及对乡村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预防群体性事件,已成为政府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要采取釜底抽薪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出发,力挽贫富差距还在继续加大的狂澜,消除发生群体性事件的经济基础;从意识形态着眼,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消除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思想基础;从整顿司法秩序着手,让激烈冲突的矛盾在法律的框架内得到解决。从而最大幅度地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转型中国社会治理中频频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大多因官民矛盾的激化而引发。与时下流行的行政化解手段相比,通过司法这一理性交往渠道更能妥善消解群体性事件引发的危机。相较于个人诉讼及集团诉讼而言,团体诉讼因其所固有的制度比较优势,对部分群体性事件的化解更具实效。透过失地农民、出租车司机及环境污染受害者等三类典型群体性事件粗略的微观观察.可以为团体诉讼化解群体性事件机制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群体性事件中因人群大量聚集极易伴生聚众型犯罪、侵犯财产和伤害人身的犯罪以及其他犯罪,刑法学从群体性事件概念、类型、特征和社会危害性等方面进行考察,为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刑事政策的制定,刑法规制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原则的设定以及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司法实务提供理论和实证上的支持,最终为群体性事件的理性、规范和法治处置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