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丽莎 《学理论》2012,(11):26-27
马克思的国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曲折的演进历程。从马克思经典著作出发,将散见于其中的马克思国家观理论梳理整合,探索马克思科学国家观的形成和发展轨迹,以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国家观并用其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2.
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经历了从理性国家观到国家批判理论的转变过程.其一,在<莱茵报>时期,由于深受黑格尔国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马克思认为国家只不过是理性精神的体现.其对国家的态度是非批判性的.其二,青年马克思的一个根本转变,是他抛弃了黑格尔的国家观,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现实的构成部分,是国家的存在方式.这表明马克思的国家观开始具备批判精神.其三,青年马克思国家观质的飞跃的标志是对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明确区分,这集中体现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青年马克思国家观的转变并不彻底,带有"粗陋"的痕迹,但它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现代国家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术界对于马克思权力观的思想渊源,马克思权力的含义观、价值取向观、异化观、制约和监督观等主要方面进行了研究,深化了马克思权力观的研究,拓宽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视阈,为我国权力正确运行及正确权力观的树立提供了思想启迪,但也存在着研究不够系统、研究视阈的重合度较大和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今后特别要加强对马克思权力观的整体性研究、加强对马克思权力观的文本及适用性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国家消亡、人类解放是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的宗旨和理想信念。马克思所追求的这一理想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并且在其国家理论形成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一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留下的思想材料并结合社会现实的研究加以诠释和发展;二是他在中学德语作文中所表达的理想终生未曾放弃,其国家理论形成时期的文本比较集中地表达了这一理想信念;三是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形成过程呈现出受理想信念影响的痕迹并服务于其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9)
从马克思国家理论形成的背景入手,在借助了相关文献材料基础上,对马克思国家理论形成的时代和理论条件、国家理论的基本内容、国家职能理论几个不同的层面进行探讨,在理论基本把握基础上分析得出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历史地位。通过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相关内容的分析,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认识,抓住时代主题,分析时代背景,并进一步考察马克思国家理论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文本看,他的国家观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他将国家视为实现人的类本质和类生活的共同体(Gemeinwesen)。然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将国家规定为虚幻的共同体(illusorische Gemeinschaft)。用词的变化反映了马克思国家观的变化。对现实的个人以及社会关系的发现,使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理解实现了由逻辑到历史的转变,从而导致他的国家观变革。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的国家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马克思国家观的继承,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与经验分析的研究方法,阐述了他的国家观,即国家的起源、本质及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等。通过分析研究恩格斯的国家观,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国家的本质,为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9,(11)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德国的人民理性和国家理性之间的弊端日益显现。与黑格尔唯心主义不同,马克思另辟蹊径,从现实角度出发看到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不合理之处,进而从政治层面对普鲁士政府的社会等级制度、官僚阶级以及政府法律予以批判,这种从现实出发的理论解释对马克思现实国家观的最终形成以及"两个转变"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与诺奇克国家理论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诺奇克国家观的异同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国家起源问题上,二者均反对思辨的契约论传统,马克思从市民社会寻找国家的基础,诺奇克提出“反契约论”的国家起源图景;在国家职能问题上,诺奇克提出“守夜人式”国家的观点,与马克思思想有相通之处;在国家的未来发展问题上,诺奇克描绘的理想模型实际上是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思想的再发展。文章还回应了诺奇克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批判,并总结了二者间的分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内在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即工具主义国家观和自主性国家观,然而,后一观点往往被许多学者所忽视。西方马克思主义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沿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路对国家自主性理论观点作了进一步拓展。国家自主性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知识视野,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为分析当代许多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同时也为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劳动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马克思和谐劳动关系思想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引,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坚实基础和科学依据。加强马克思和谐劳动观的理论研究,是建立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重要途径。强化马克思和谐劳动思想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强马克思和谐劳动关系研究,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当前发展实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晓 《理论探讨》2004,40(3):26-29
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探究国家问题时分别持有现实视角和理性视角。马克思考察的是国家的现实状况及其成因并进而探索变革路径,他以现实生活中精神本质的异化并非黑格尔所谓国家理念的对象化实现为依据,在批判中以现实国家的不合理性消解理性国家的合法性。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则是要探究国家的本质和依据,即其普遍性和规律性,是以理念的合法性反观现实状况,并不认为"现存"事物就是"现实"的。二者研究视角的差异使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所作理解和批判的合法性受到影响,但却正是在这次实际上并不完全正确和成功的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初步确立了唯物主义原则,并深刻影响了其后来的理论研究方法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9)
在"中国梦"的崭新语境下,反思马克思文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马克思文本研究逐渐走向了学术自觉,通过"文献重理""挖掘阐发""激发回应"等多维路径展开研究,并形成了"世界史观""正义观"等重要理论主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认为我们应该以文本研究为扎实根基,捕获时代问题,激活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以建构具有自身学术风格的中国马克思学。  相似文献   

14.
陈杨 《理论探讨》2012,(2):57-60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意识形态理论居于重要地位.全面科学地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应从理解、批判与超越的三维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在理论上,可以更为系统而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在实践上,可以回应形形色色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科学地界定了国家和社会的本质,提出了国家和社会最终统一的发展方向。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进对中国国家治理具有深刻影响。马克思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超 《理论视野》2024,(2):17-22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核心论题之一。在超越康德-费希特理想主义法哲学的“应然性”转向“现实性”、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国家本位”转向“社会本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直观性”转向“实践性”后,马克思逐步确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社会本位观,澄清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的动力、前提与落脚点,对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28)
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国家"这一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是如何产生及如何发展的问题。其中,恩格斯的国家起源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马克思的国家起源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通过梳理恩格斯的文章及著作,探寻恩格斯国家起源思想的形成轨迹,对于全面理解其思想、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刀加田 《学理论》2010,(26):3-4
在马克思民主理论中,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民权利和国家制度;民主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决定国家的哲学观及唯物史观,民主就是人民主权和意志的实现,就是人民自己创造、自己建立和规定国家制度,并运用这种国家制度决定自身的事务。马克思民主思想对我国民主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坚持马克思民主思想有助于我国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0,(8)
本文旨在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站在马克思实践观的角度,揭示其生态观的原则,厘清马克思生态原则的脉络。指出马克思的生态观原则蕴含在其实践观中。从实践过程的主客两个角度阐发马克思的生态原则,进而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关系角度解读生态原则,理解马克思实践观中的生态原则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支点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自由主义正义观霸权话语的冲击下,马克思正义观的阐释和重建需要基于马克思的文本语境在历史与逻辑的双重层面上展开。批判自由主义的"形式正义"构成马克思正义观建构的出场语境与历史前提;建构与自由主义正义观异质的"实质正义"构成马克思正义观建构的终极旨归与逻辑终点;澄明分析马克思主义有关马克思与正义的论争构成破解马克思正义观建构的逻辑迷阵。只有在批判、建构与澄明的三重奏中才能走出马克思正义观研究中历史必然性论证和道德论证的两极对立,凸显马克思正义论范式建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