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鸣 《党政论坛》2010,(24):18-18
阶层分化奠定了民主的基石 中国社会这些年来,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涌现。不同的阶层和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获取其利益的途径与方式,这些途径与方式固不必然是对立与冲突的,也不全然是一致和互补的。于是,不同的阶层与群体都把自己的利益诉求提出来,相互协商、相互交易,你来我往、讨价还价,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扶贫新阶段的创新政策设计,精准扶贫在取得显著扶贫成效的同时,也在实践中遭遇了一系列困难。这些困难就其本质而言是政策需要与政策能力间矛盾所引发的政策规避现象。破解政策规避应理解其利益博弈下逆向选择、制度设计缺陷、认知缺陷与认同障碍的内生逻辑,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准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理念、创新精准扶贫制度、革新精准扶贫技术和优化精准扶贫政策资源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对党的群众基础产生了双重影响.积极影响包括: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流动,推动了当代中国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消极影响包括: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凸显,社会新阶层政治诉求的不断增强给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出了新课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新挑战.为此,一要注重社会利益整合,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二要多管齐下,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在群众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的社会阶层利益诉求情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条件下,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阶层重组中逐步发育成长起来的新兴阶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正确处理五大关系的论述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新的阶层关系。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客观地认识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引导其合法有效地表达和实现其利益诉求,发挥其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我们这次调研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精准扶贫成为扶贫治理创新转变的新思路。由于扶贫工作的主战场是组织性较差、自主性较低的贫困农村场域,因此农村精英人物在整合地方力量和进行资源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和推动作用。从精英主义的视角对梧州市精准扶贫模式进行审视,可以发现,梧州市农村精英人物通过动员普通村民、增值社会资本、依托组织载体、创新精英管理等方式形成的"精英主导—农民参与"的扶贫路径有效地将扶贫力量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扶贫合力。在推动地方引进科学技术、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拓宽销售渠道、完善基础设施的资源生产过程中,农村精英人物也发挥了关键性力量。"梧州模式"形成了精准扶贫的成功范本,诠释了精准扶贫因贫施策、因村制宜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论文以浙北C镇的田野调研资料为基础,探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由于阶层分化而导致的农民上访现象。研究表明,在农村阶层分化加剧的背景下,富人阶层通过获取村庄政治权力,掌握村庄资源分配的主导权。同时,他们还与地方政治精英结盟,共同主导着基层社会的分利秩序。农民的上访行为是底层村民对既有利益分配格局的挑战,是阶层冲突的一种表现方式。在长期的上访实践中,上访者的个体之"气"逐渐演化为阶层之"气"。利益的分化和反复的冲突博弈强化了底层村民与上层精英之间的差异和边界,滋长了村民的阶层意识。为有效治理农民上访问题,国家不仅需要推进信访制度改革,而且更应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着力于优化基层社会资源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广大底层民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涌现出许多新的社会阶层。由于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利益关系和价值心态的不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正确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新时期政治生活的一大主题。在坚持社会阶层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下,要积极维护好两个基本阶层的利益,营造以人为本的阶层合作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现代社会阶层分化机制,努力构建各阶层和谐共处与诚信合作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的实质是利益诉求者和利益诉求回应者之间的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政治权威合法性丧失、阶层之间利益互认缺失、利益诉求者采取去组织化的非制度行为而导致的官民冲突和干群冲突。提升利益认同,强化权威认同、阶层认同和组织认同,增强制度认同,提高观念认同,有助于化解认同危机,预防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以湖北省E州W村的精准扶贫为例,考察精准扶贫的运作过程及存在的困境。在精准扶贫中,"贫困村""贫困户"的认定和识别存在很大偏误,没有准确把握当前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要问题,扶贫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陷入"内卷化"困境。正确把握发展型扶贫与保障型扶贫之间的平衡点,是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改进精准扶贫效果,需要从准确认识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阶段性特征入手,以此为基础正确把握特定地区致贫的主要问题,重视完善个体性保障体系的治理机制和公共性保障体系的资源配置模式,提升精准扶贫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私营企业主群体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提出独特的利益诉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福建省商会组织成为私营企业主阶层利益聚合和利益表达的利益代表机制和平台,使福建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表现出新的态势。本文以福建省商会组织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些组织对福建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实践的推动,深入分析福建省商会组织在促进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村庄在治理过程中都内生着阶层之间的利益博弈,这对于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产生着重大影响。以浙江的A村和B村为例,管理者(村干部)、非管理精英和村民,在利益驱动下各自选择参与行为,使两村在面对外来水库移民安置的运作过程中,分别衍生出相互博弈的怪相,并产生了迥异的运作结果。正是这种利益博弈所导致的党群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冲突,启示村庄治理必须引导和规范利益博弈,关键是要通过加强利益分配的法治化以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积极协调和整合多元利益关系以实现村庄治理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2.
共识的缺失使得公共治理仅仅依靠权力的博弈,这种博弈可能更多局限于精英内部展开,民众更多充当的是旁观者。政治发展会更多沦落为统治阶层内部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做出的最低限度的妥协与退让。主导公共治理理论能否有效适用的是政府。在一定意义上,主导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是精英。精英与政府是一种交叉关系,又拥有各自的定位。精英共谋直接危害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对此的破解需要从精英生成着手。后发国家,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过程同时是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导向的阶层变迁与精英功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动态展示,是破解阶层固化的过程,是推动社会成功转型的过程,彰显了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与政治发展密切勾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思考的必要性1、利益格局的多元化需要工会在稳定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格局转型的深入,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分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出现了一些错综复杂的利益交锋,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17,(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对扶贫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强调要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好高骛远。这是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精准扶贫"一词。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当前社会阶层分化的基本方法.阶层分化中利益格局的深层调整特别是分化机制"梯度"性而导致的社会发展不均衡使社会稳定面临新的挑战.为实现"科学"发展观战略.保证阶层分化中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利益关系,国家应坚持在阶层分化中的公共性立场,主导阶层分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国家税收、财政支出在阶层分化中的积极作用,保持意识形态建设与阶层分化发展的适应性,提高政治系统不同阶层的容纳和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源的代际传承与阶层的"内卷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导致阶层的"内卷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精英阶层的父代把自己积累起来的各类资源通过合法与非法的途径传递给子代时,就会出现阶层利益固化现象,从而构成一种不平等陷阱。因此,我们必须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打通各阶层上升流动的通道,构建和谐的阶层利益关系,优化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在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多元化情况下,执政党要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渠道,让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能有效地表达利益诉求,才能及时化解利益矛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精准扶贫到村到户,治理权力的下放,虽然瞄准的区域更小,然而,在"熟人社会""关系社会"中,村庄内部精准扶贫的整个过程,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到精准管理,其实都是在村庄权力结构的影响下进行的,受到体制内的村两委以及体制外的家族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普通群众的干扰,真正的贫困户受益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精准扶贫的成效,使村庄内部分化更严重。  相似文献   

19.
以行动者为中心的制度主义——基于转型政治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西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制度中心观"普适性的反思和对低制度化政治体系的经验体认,试图建立一种适合分析低制度化转型政治体系的"以行动者为中心的新制度主义".为此,从行动者所掌握的政治资源、行动能力、利益和价值偏好等角度,把政治行动者分为精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和政治弱势群体,主要讨论了政治精英的特征及其内外部关系,及政治弱势群体的特征.从行动者的角度,分析初始制度的三种选择模式、制度的重要性与自主性、制度绩效、制度变迁与转型、观念与制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认为制度的初始性选择取决于相关的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博弈,最初的制度选择模式具有强烈的路径"锁定"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通过既得利益者的强制手段来维持的;不同制度的重要与否对不同的行动者来说是不一样的;制度的自主性来自其维持的行动者的政治资源与行动能力;制度绩效的评价不仅体现在它带来的绩效增长,而且还关系到绩效在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分配公平与否,制度的变迁与转型实际上是行动者之间利益的调整与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20.
贫困户精准识别"回头看"政策具有双重属性:目标的确定性和效果的不确定性。目标是确定的,将未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农户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而政策执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权威等扶贫资源在政策内外在因素之间的配置影响着执行结果。短期来看,有限的扶贫资源投入到政策内在因素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政策结果的确定性。而长期来看,充足的扶贫资源投入到外在因素中是实现精准识别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