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伟琦 《理论导刊》2020,(1):124-128
"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变革,要求其必须重塑思维、放大边界、重构话语和革新模式。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传统权威与开放生态的偏离、限量输送与海量信息的错位、限时供应与随时在场的位移、闭环教育与环环连接的相悖等窘境,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更新上建构"互联网+"思维方式,在跨界融合上建构"互联网+"新型体系,在话语重组上建构"互联网+"互动模式,在树立典型上建构"互联网+"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3)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浪网报道的女大学生安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女大学生过多被塑造成安全意识薄弱的负面形象和受难者形象,正面形象的比例略低。这种形象形成的根源与媒体的议程设置、社会责任、注意力经济博弈、女性被消费的刻板印象等相关。大众应理清现实与媒体图景的区别,媒体更需建构全面、客观的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  相似文献   

3.
从相关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媒体中精神残障青年的形象及其受"污名化"的基本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媒体中的精神残障青年形象大致划分为越轨者的形象、边缘化的形象、不名誉的形象以及工具化的形象四种类别;媒体中精神残障青年的形象大多偏向于负面,精神残障青年不同程度上受"污名化"。建议采取适当措施,消除对精神残障青年的"污名化",帮助他们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融入社会并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政党政治的背景下,政党形象问题日益突出,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又极大地助推政党形象问题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政党形象内涵与要义,阐明新媒体时代政党形象应建构的目标和实现路径,可知新媒体时代执政党应建构更为民主、法治、高效、公开、廉洁和亲民的政党形象,而要深化这一形象建构就是要从原则上强化党对新媒体的领导力和引导力,从认识上切实转变形象的建构思维,从基础上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从策略上提升政党形象塑造的建构力。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将乡村话语作为一种异于现代化的"他者"而呈现,在形象塑造、价值取向、利益表达上建构着一个"他者化"的农村.媒体自身的经济利益追求、现代性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尺,以及媒体从业者的中产阶级化共同造就了乡村话语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6.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双重语境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冷淡和排斥。高校培养建构大学生民族精神,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建构综合性、系统化的德育内容体系。建构全方位、制度化的德育实施体系。发挥"两课"主渠道育人效用,在创建先进的校园文化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国家形象是重要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学生是国家形象建设、展示、维护的主体力量。以"大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同"为主题展开调研,对促进大学生自身、社会、国家乃至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经过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国家形象在认同情感方面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具体到实际行为层面,认同效果较不理想,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如下:教育者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大学生积极进行国家形象认同的自我教育、增强国家形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针对性、营造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因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而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维权群体——"农嫁女"。本文研究对比分析了主流媒介的形象建构与新媒体建构身份认同之间的差距及背后的机理,发现在传统媒介中"农嫁女"被建构为消极的"受害者"形象,而新媒体却为"农嫁女"形成新的身份认同——积极的"反抗者"提供了平台。本文认为,如何协助"农嫁女"更好地利用新媒体促进社会变革尚有待研究者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5)
传统意义上的考核内容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知识的识记和程序化的运用上,既缺少对于相关文献查阅能力的关注,也排斥对于专业学习过程中心得体会的考查。这使得大学生演变为一种"无话可说"的工具型人才。主体教育视角下,专业课应检测如下三项内容:书本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相关文献的查阅情况;专业学习的心得体会。这种静态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文献的查阅以及动态的专业社会实践的综合考查,能使大学生养成一种自主建构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这既需要日常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考查,更需要通过期末论文考试的方式得以综合体现和测评。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3)
网络语言"暖男"一词近年来迅速走红,所谓"暖男"需要具备细致体贴、温暖阳光这些性格特质,颠覆了大众刻板印象中传统的男性形象。这一新的男性形象符号的出现,既源于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熏陶,又伴随着大众对社会性别的新期待。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大众媒介对社会性别的重新建构,整个社会对男性的气质诉求开始有了全新的定义。"暖男"形象受追捧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男女两性性别气质绝对化的二元对立,对推进女性主义崇尚的男女平等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明纲  韩旭 《理论导刊》2021,(3):67-72,86
从意识形态视角审视,政党形象建构是一个围绕政党意识形态发展而丰富自身内涵的过程。在当前意识形态治理新理念下,政党形象滞后于主流意识形态新要求、多元意识形态纷争对政党形象的内涵侵蚀、网络意识形态场域中政党形象的传播困境,凸显了政党形象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因此,党的形象建构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核心地位的同时,注重在意识形态语境创新和治理方式创新中推动政党形象内涵的细化发展,提升政党形象的知晓度与感受度,积极利用新型媒介打造政党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深层次思考,其关于人的本质与发展的论述,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大学生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出发,以"现实的人""实践的人""发展的人"为研究切入点,将大学生放在社会历史的存在与发展中进行考察,深入探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与建构路径,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颜值即正义"是当前流行于青年群体的一种观念,以大学生群体的身体外观管理行为与身体观念,解释当前社会中身体外观为何受到过多关注。在身体社会学、消费社会理论与性别研究的框架下,解读了大学生在自我建构与回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中赋予身体外观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大学生拥有多样而繁琐的身体技术,对身体采取了积极的管理方式,有关身体管理的行为与话题贯穿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将身体外观视为自我建构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控制身体、打造美的身体,成为自我完善的必要途径,也是塑造性别气质的关键所在。同时大学生也通过操纵身体外观来回应当前或未来的社会处境,因而身体成了大学生面对社会要求的一个有效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4.
龚自珍思想确有其敏锐、卓异之处;但后世所尊称的"启蒙思想家"角色则更多地带有历史建构的特质,通过梳理其建构过程我们会发现:龚自珍"思想启蒙者"的身份真正被广泛接受是在1920年以后,但学界有将其形象人为拔高之嫌,尤其是对其代表作《尊隐》有较多不合实际的误读。龚自珍是站在他那个时代前列的知识分子,但不需要脱离开其时代局限来任意发挥,把他打造成一个极具现代意识的高大思想启蒙者(乃至革命者)形象。  相似文献   

15.
贾鹏飞 《学理论》2013,(6):282-284
后现代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其"不确定性"、"非理性"、"非中心性"等理论主张对大学生信仰力形成巨大挑战。后现代主义思潮削弱大学生个体信仰力,冲击大学生社会信仰力,消解大学生国家信仰力。为此,我们要创新高校教育,建构个体信仰力;加强舆论引导,夯实社会信仰力;凝聚核心价值,统摄国家信仰力。  相似文献   

16.
许鑫 《理论导刊》2013,(5):36-40
本文从"公共性"的角度界定公共电视的本质,将公共电视的功能区分为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和提供公共话语平台两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卫视的"公益频道"实验进行反思,认为其与真正的公共电视其实相去甚远,并结合我国现实的传媒体制,提出了中国模式公共电视建构的"三步走"之路,探讨了公共电视建构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羊玥颖  冶丽君  谭永锋 《学理论》2012,(18):189-190
如今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学生如何合理安排闲暇时间是大学生"成人"过程的重要环节。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休闲文化状况如何,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休闲教育,将直接关系到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通过对"闲暇时间管理"的诠释,分析高校大学生闲暇时间中休闲文化的现状,最终提出开展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从公众话语走向政策话语:一项政策问题建构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7,(6):56-62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实证主义逐渐兴起并演化成为一种潮流。与实证主义所强调的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所不同,后实证主义将价值多元和建构主义引入自己的视域。在这种背景下,话语模式也从以前的"实在论"转向"建构论",它要求人们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去感受、认知、体验和创建世界。在"建构论"视角下,公共政策的建构与传统的科学理性主义主导下自上而下的创设有所不同,它本质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话语建构过程,因此成为一项理解政策问题建构的新路径。那么,现实世界中公众话语是如何建构成为政策话语的?我们寻访了四个方面的理论线索:存在一个话语能量场、公众话语的演进过程、形成话语联盟以及话语自身的价值追求,在此基础上初步勾勒出政策问题话语建构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9.
孙喜香 《学理论》2009,(9):162-163
市场经济在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的同时,价值取向多元化、金钱之上等价值观念也使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和心理教育的过程,必然包括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两个基本方面。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的辩证统一过程,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辩证统一过程,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妇女饱受“四权”压迫的悲惨历史与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现实需要以及对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理论思考,毛泽东以经济形象、政治形象、文化形象、家庭形象、革命形象为主要内容对中国新妇女形象进行建构。其建构出的中国新妇女具有“男女并驾,如日方东”的劳动者形象、“团结起来”“站立起来”的主人翁形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习者形象、“勤俭持家”的家庭建设者形象与“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斗争者形象的多维面相,体现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丰富内涵。毛泽东对中国新妇女形象的建构,在思想遵循、着力路径与目标导向等方面有其鲜明特征,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与妇女自身的现代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