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很多“本能”,其实也是人生的一种累积,你心中有爱,你才会“本能”地去爱;你心中无爱,又怎么指望你“本能”地去爱?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人们总是先盘点自己有什么东西可以拿得出手,然后再对这些东西进行商品化处理。云南可以出手的东西很多,引人注目的首先是自然资源。可是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其“商品化处理”过程还有各种负面效应,社会成本、经济成本相对来说也不低,正因为这样,文化如果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经济资源,则更能体现现代社会的诸多共性,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和“知识”的无限价值。因此,文化建设也得遵照这样一种普遍规律,即首先应该整理自己的文化内涵,其次则应使其成为一种能向另一文化群产生吸引力并有辐射作用的文化。要达到这个目的,首…  相似文献   

3.
在领导干部中,不重视思政工作的,大体有“三种人”: 一种是“小人”,不容思想政治工作。这种干部以权谋私,素质奸佞,自己“屁股”不干净,对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4.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人生存的一种理想状态,不仅反映了人对于安全和归属的本能愿望,更反映了人对于美、对于爱、对于和谐自由的一种精神渴求。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班集体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诗意栖居的环境,让他们接受健全的教育——知情意行统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几年来,我校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努力让班级成为可以诗意栖居的乐园,让学校成为学生理想风帆启航的港湾。  相似文献   

5.
黎池 《湖湘论坛》2002,15(5):32-33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是在奴隶社会形成的,经过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实践和完善,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鲜明的个性。一、寓权威于神秘之中,“天人合一”是其外包装封建统治阶级推出德治思想,目的是为了用这种思想来统治人心,以巩固政权和地位。要达到这个目的,单纯靠“教化”、“身正”是不够的,还得树立一种绝对权威。这种绝对权威从何而来,在封建统治阶级自身影响力无法达到的情况下,他们便想到用一种神秘的东西,一种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难以说清楚的东西,来蒙蔽人民,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层枷…  相似文献   

6.
著名学者张汝伦谈──大众文化霸权与文化生态危机大众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支配性权力,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意识,甚至改变着人们的本能大众文化已成了我们时代又一种以“大众”名义支配大众的权力,它凌驾于大众之上,大众对它却无能为力。更为可怕的是,它不仅支配...  相似文献   

7.
杨帆 《前沿》2004,(1):178-181
网络文化带来的变化 ,对于社会学来说 ,首先是如何阐释和思考———那些已经促使人的社会化的“方式”、“内容”发生变化的新东西 ;正是这些“新东西” ,使人的社会化不再等同于工业时代。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文明的代表 ,体现出“现代性”经由工业时代进入网络时代后的新的提升。这其中的过程也当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参与 ,同时更需要多门学科共同努力 ,使网络文化能够摆脱“闲人小资生活 ,恶人犯罪温床”的诟病而真正成为一个知识平台而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利。  相似文献   

8.
“二手”在中国一直就不是个体面词。折了旧的东西,任凭你原先再怎样贵气,也终得放下架子由人挑拣。不过,随着怀旧复古风潮和个性的兴起,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随之风行。二手房、二手车,甚至二手家具、衣物乃至饰品都成为许多不以新旧为意、只在乎心中喜好的人的消费对象。他们追求的是“以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东西”,自得的是沙里淘金的鉴赏力和独特品位。  相似文献   

9.
阅读的高度     
中国古人认为,许多进入我们视线的信息,大都会成为一粒种子种在我们的心田,只要是种子就迟早会发芽,迟早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孔子讲要“思无邪”,所以古人讲要“善护念”。如果我们每天阅读的是温暖的崇高的引人向上的读本,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田种下去的也是这样的东西;如果我们长期处在一种对抗的矛盾的仇恨的分裂的信息当中,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田也是这些东西。  相似文献   

10.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在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时都开始注意区域特色的比较优势因素,而且,一些跨省市区域的经济合作在增加,如“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甚至“泛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黑三角”、“京三角”等等。但现在有一种影响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劣势”尚未引起地方政府足够的重视。这就是属于严重的信用缺失行为的并且带有区域性的造假经济。假冒伪劣是一种因“信息严重不对称”及人的趋利本能而致的信用缺失行为。这些年来,国家打假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假冒伪劣这一严重的信用缺失行为为什么打不绝,打不死,屡禁不止,成为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是判断事物性质的标准,不是判断某一事物姓“社”姓“资”的标准。它是判断、检验我们的政策和工作对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的标准,即是一种价值标准。我们必须清楚地区别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判断,即非社会主义的东西不一定对社会主义不利,而所谓“社会主义”的东西又不一定对社会主义有利。  相似文献   

12.
“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做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看做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列宁《哲学笔记》第111页)“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高翔 《福建乡土》2007,(3):10-11
著名教授易中天在他的《读城记》中说过:“一座城市之所以成为‘名邑’,显然不仅因为它资格老,历史长,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风采,有着一些家喻户晓名满天下的东西。”福州市“家喻户晓”、“独特风采”的东西可不少,尤其是文化,有不少是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瑰宝。如体现五六千年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垄断了一切,成为社会的统治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无产阶级和劳功人民必须提高阶级觉悟,组织起来,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就首先需要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去武装和指导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使他们破除迷信,打碎思想上的精神枷锁,实现“精神解放”。而“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并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产生出来的东西。”(《列  相似文献   

15.
顾文 《当代广西》2006,(16):58-59
“东西”是广西的名牌产品。以后,还可能是中国的名牌产品,畅销世界。“东西”是一位作家,真名田代琳。从笔名看,东西就让人困惑以及浮想联翩。什么叫东西?东西怎么样?说不清、道不楚,让你说此失彼,而且永远说不清楚。“东西”还是高雅与世俗的混合,让你搞不清楚是高雅还是世俗。比方说,这个“东西”,东西有好有坏,但东西对于人来说,人人都见过。——有趣吧,田代琳居然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笔名。他自己说,之所以取名“东西”,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像“东邪西毒”、“东成西就”般好记,二是强调现代社会人的异化,别把自己当人。东西笔名,果然如…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红 《理论月刊》2002,1(4):16-18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神秘的外壳”指的是以独立的思维或观念为载体的辩证法,“合理的内核”则指的是以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为载体的辩证法,后一种辩证法正是对前一种辩证法的颠倒。但是,人们一直从旧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把“物质的东西”仅仅理解为费尔巴哈式的物质客体。其实,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新唯物主义,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无论是“现实事物”,还是“物质的东西”,都是作为对象性的东西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尤其是生产劳动中的。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就不是用物质客体去代替思想客体,而是用人的实践活动代替黑格尔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7.
人这一辈子,手经常处于两种状态,一是伸手,二是松手。伸手,这是人人都会的动作,几乎出自“本能”,教都不用教,那婴儿生下来就会伸手乱抓,抓住什么是什么。松手,本是一个更简单的动作,许多人都能“无师自通”,但也有些人却一辈子也没有学会,抓钱抓权抓官帽抓房子抓美色,只知伸手,从来不会松手,只有大限到时,才会手一松,脚一蹬,两眼一闭,万事俱休。   《菜根谭》说:“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松手;一条竹杖挑明月,挑到时也要息肩。”一个心态正常的人,应当既会伸手又会松手,该你得到的东西,尽可以努力争取,不…  相似文献   

18.
<正> 人们常把那种吐故纳新,“西体中用”、灵活善变的行为特征和生活风尚称之为“海派”。而后,把它们熔之于文化上的实践和认识上的延伸,“海派”遂成为一种新的风格,谓曰“海派”文化。对于海派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三:第一是开新、开风尚之先,开创新之先。它善于延纳新事物,变革那悠久、凝重的传统东西。第二是灵活、善变,灵活而不呆  相似文献   

19.
李洪志的歪理邪说是一种十分粗陋、庸俗的唯心论、有神论,从理论上认清它的荒谬与反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唯物论、无神论逐步深入人心。(一) 李洪志贩卖唯心论的第一步,是从根本上混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妄图混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界限。他把物质与精神说成是一个东西,说“物质和精神是一性的”,“物质存在的东西”就是“精神存在的东西”。李洪志贩卖唯心论的第二步,是把物质归结为精  相似文献   

20.
《当代广西》2012,(21):58-58
人类对食物的嗜好不仅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享受”。对美味的嗜好既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感受,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烦恼。日本专门研究味觉和嗜好的“美味科学”专家伏木亨教授指出,人类在感受美味上的本能有以下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