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林沿 《湖湘论坛》2009,22(3):82-84
随着城市人口和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的社会稳定工作受到严峻挑战,城市的社会管理任务也日益繁重。面对诸多难题,以上海为首的部分大城市通过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大都市社会管理的新机制,为其他城市的社会管理和稳定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面对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压力,中国各大城市在发挥社区组织、民族社团协调族际关系、有效整合社会政治资源方面创造出许多宝贵经验,这些制度创新可被简单归结为"多元复合型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联动模式有利于复杂民族事务的管理,符合现代城市治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的大城市较为普遍地存在计划经济时期全能型直线性政府的组织结构问题,尽管其在资源统筹、组织动员、危机应对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已不适应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建设的需要.而要改变大城市社会建设严重落后于经济建设的局面,一个关键的改革创新举措就是改变全能型政府的组织结构,构建矩阵式类行政组织的大城市社会建设的组织结构,突出综合科学决策、统筹协调、服务管理和引导培育职能,实现组织类型、组织管理对象、组织职能、组织决策和组织运行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刘健 《中国民政》2009,(10):11-14
一、现代民政的基本内涵、特点与要求 (一)现代民政的基本内涵现代民政是基于社会经济基础,以及组织功能、体制特征、管理方法和总体运行机制等因素,相对于传统民政而言。传统民政是与传统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行政管理模式,现代民政是与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行政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结合新的城市定位,永川区委作出了《关于真抓实干加快大城市建设意见》决议,提出到2025年,将永川区全面建成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现代大城市。在这一宏大的背景下,永川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在人大代表中开展"双联双亮双述"活动,创新代  相似文献   

6.
蒋平 《青年探索》2010,(3):87-90
近年来青年晚婚现象在我国大城市中逐渐凸显出来,他们人数众多,分布集中,对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不小的冲击。这种现象是我国社会管理方式的重心从家庭向个人转移,社会空间转换与传统社会支持网络的式微,以及现代社会发育的结果。针对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在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方面,不仅仅要涉及人口和社会保障这一面,还应在城市规划和社会建设方面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7.
谭东升  叶林 《政策》2011,(8):74-75
近年来,武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大城市特点,针对社会矛盾凸显期的阶段性特征,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工作模式,取得初步成效,维护了全市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些大城市人口超载的问题越发突出,伴生出发展与管理的一系列难题。比如水、土地等资源的紧缺,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复杂的人口状况和社会结构,使得种种矛盾很容易被诱发。据悉,有的城市对此已不堪重负。一些大城市人口过多,多到超  相似文献   

9.
解读"奔奔族"和奔奔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奔奔族"的典型形象,运用社会亚文化理论解读奔奔亚文化.认为奔奔亚文化体现了部分青年人对于社会结构的认知,是一种具有复合型文化属性的文化结构,代表了一种现代大城市人的社会性格取向.在转型社会和现代性的背景下,这一亚文化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管理模式是管控型社会管理,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管理模式是防控型社会管理。相比管控型社会管理,防控型社会管理的出现是社会管理的进步,但仍然呈现出突出的被动性和应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实现新的社会管理模式转型,形成一种以公平正义价值理念为内核、以多元共治管理格局为支撑的主动型社会管理。推动社会管理模式转型,首要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主动型社会管理的内核构建。  相似文献   

11.
论陌生人社会的治理:中国经验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绍辉 《求索》2012,(12):216-217
陌生人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结构转型,给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带来了道德真空填补、社会信任重构以及基层治理变革等难题。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就要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模式,以契约规则规范陌生人社会中的行为、以现代信任文化融洽陌生人社会中的关系及以责任意识唤起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良知。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管理模式是管控型社会管理,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管理模式是防控型社会管理。相比管控型社会管理,防控型社会管理的出现是社会管理的进步,但仍然呈现出突出的被动性和应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实现新的社会管理模式转型,形成一种以公平正义价值理念为内核、以多元共治管理格局为支撑的主动型社会管理。推动社会管理模式转型,首要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主动型社会管理的内核构建。  相似文献   

13.
《前进论坛》2021,(4):59-59
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关系到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建议将大城市住房问题的解决放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提升供给能力;以需求侧管理为重点,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加快完善符合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现代住房制度。  相似文献   

14.
谢正富  江省身 《求索》2013,(2):224-226
中国当前社会管理陷入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社会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所以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社会管理创新不但要学习西方管理经验.更要汲取本土社会管理实践的营养。近代汉口不但创造了历史上中国的商业奇迹.也形成了以社会自治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管理模式。近代汉口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及其在社会管理中功能的发挥将会为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赵亚 《重庆行政》2014,15(5):35-36
正小城镇不仅是承接农村人口转移、联系大城市和大农村的重要枢纽,更是控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的一道"防洪闸"。因此,完善小城镇各项社会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农村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的"纽带"和"闸门"作用,有利于促进大城市、小城镇、大农村三者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居民聚居点、小城镇、大城市转移的势头不减,小城镇发展的总体态势不错,但也  相似文献   

16.
姜士伟 《岭南学刊》2013,(5):114-118
社会管理是官学两界热议的话题之一,但官学两界对社会管理的认识却存在分歧,其本质就是社会管理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间的冲突。诞生于工业社会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在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问题面前渐露疲态,创新管理模式适应后工业社会发展成为必然。协作治理模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寻求一致性的公共政策,其所主张的全方位参与模式及参与主体间的对等关系,不仅迎合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更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严音莉 《今日海南》2013,(11):28-29
海南建省办特区25年来,城市化步伐加快,海口、三亚等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人口加速集聚,外来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深入推进的全面变革,社会阶层结构、社会需求结构、社会组织方式、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新时期海南社会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城市社区管理的加强和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笔者认为,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海南在社会管理方面应增强“整体作为大城市”的理念,不断加强和创新城市社区管理,这是海南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实现社会善治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转型到"和谐社会"的诉求。文章以历史坐标中信任理论为分析框架,对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变迁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解析,指向未来的理性审视昭示,合作型社会管理是后工业社会管理之理想模式,而合作型信任是构建合作型社会管理的基础。鉴于中国现实情境不完善下合作型社会管理的建构,通过现代公民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育促进合作型信任关系的形成是合作型社会管理得以实现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9.
陈德宝 《公安研究》2010,(10):43-47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财物流动性不断增强,成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区和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部位。研究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特殊区位特点,努力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丰富治安防控手段和措施,对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治安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伦 《长江论坛》2013,(1):59-63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多发期,原有的粗放型、管制型社会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社会建设的转型要求。始于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作为全新的现代管理方法,对推动当前社会管理创新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本文以宜昌市精细化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为例,探讨基层政府在"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思想的指引下,有效破解城市社会管理困局,创造性走出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的精细化社会管理新路径,进而提出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