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兰·巴尔特的互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提出后,首先得到了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阐释,这集中反映在巴尔特1973年为法国著名<通用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文本理论>中[1]这一词条的发表,"如是"小组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其核心概念互文性被正式引入了"文学共和国"的体制话语.  相似文献   

2.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提出后,首先得到了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阐释,这集中反映在巴尔特1973年为法国著名《通用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文本理论》中这一词条的发表,“如是”小组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其核心概念互文性被正式引入了“文学共和国”的体制话语。尽管这一理论依然因其论战色彩和极端态度而令许多研究者感到无法亲近,但文学史家必须承认,它已经构成了20世纪法国文论遗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陈述的形式配置》是本维尼斯特关于陈述理论的一篇重要论文。在这篇文章中,本维尼斯特明晰地阐释了关于陈述的定义、前提、特征以及其实现的框架结构的思考,并在文末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特别指出关于书面陈述中的复杂话语形式还有待作进一步地分析。本文即从此处入手,运用本维尼斯特的陈述和对话结构的理论,试图按照书面陈述中的陈述层面、陈述对象、对话结构的实现形式的不同来重新梳理小说中的对话结构,同时针对小说对话模式中陈述行为指示词"XX说"的缺省现象,运用本维尼斯特陈述理论中的"参照指涉"概念,来对小说叙事变革过程中叙事者逐渐隐身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法国作家塞利纳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在反映法属殖民地问题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小说中的“非洲风情”描写成为众多研究者讨论的焦点。从互文性角度来看,《茫茫黑夜漫游》中的“非洲之旅”是塞利纳通过复杂构思构建起的互文性文本。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纪德的《刚果纪行》等作品都充当了塞利纳小说中“非洲风情”的互文本。塞利纳通过引用、重写、拼贴等互文技巧使各个互文本相互渗透交织在同一文本之中,从而使《茫茫黑夜漫游》对非洲问题的探讨显得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5.
林懿 《法国研究》2014,(1):55-60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互文性,这一特点在《情人》(1984)与《中国北方的情人》(1991)中尤为突出。两部小说互为镜像,讲述相同一个故事也表现相同的关于爱欲的主题。然而在行文风貌上,这两部作品鲜见重复之处,而是自成一风,各自表现出爱欲主题的不同切面。《情人》重在时间维度的描写;《中国北方的情人》则长于空间维度的刻画。  相似文献   

6.
时雨 《德国研究》2013,(1):108-123
1月2日来自贝多芬故乡的德国波恩贝多芬交响乐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欢乐颂》。此次系这支创建于1897年的百年名团首次访华。1月9日由中联部、德国联盟党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德政党对话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会上,双方代表围绕"中德中欧发展前景及双方务实合作"这一主题展开交流。1月9日德国《商报》发表弗兰克.泽林的文章,题为《世界秩序,中国将更加强大》。文章说:"西  相似文献   

7.
<正>自2017年5月发出评选"《东南亚研究》优秀论文"的通知以后,经过作者自荐与读者推荐,本刊编辑部从"本世纪以来"发表的1500多篇论文中,剔除综述、书评以及主办单位师生发表的论文,选出30篇候选论文,提交评委会评审。在5名评委分别打分后,  相似文献   

8.
两年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康达科夫在《星》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中小学的今天和明天》的文章,对中小学教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许多观点可供研究参考,但原文较长,现摘要编译如下(小标题亦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9.
1987年6月在香港召开的“形成中的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局限与展望”国际研讨会上,笔者曾提交一篇题为《香港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文。该文从香港在国际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入手,通过历史考察,阐述香港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论证香港必将维持繁荣稳定,其地位不可能被取代,其作用可以进一步发挥,从而得出  相似文献   

10.
朱崇科 《东南亚研究》2006,(4):79-84,55
作为一个极富争议和内涵的概念,本土(性)在概念、在不同的时空中都可显示出本土内外操作中的艰难、复杂与吊诡,本文力图立足马华文化/文学时空,通过对本土性的建构策略与限度的讨论,希望可为前者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警醒。为此,相关讨论将以较有代表性的两种模式,即吉尔兹C lifford Geertz和巴赫金M.M.Bakhtin展开论述,同时兼顾现实考量,期望可以探寻出一条可能行之有效的路径来。  相似文献   

11.
阿尔贝·加缪是当代法国的重要作家,具有世界声誉。他的作品在我国拥有不少读者。可是,对加缪的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本刊组织的这一《加缪研究专辑》,目的在于进一步介绍和分析这个具有独特思想和风格的作家,以飨读者。专辑第一部分是四篇论文。《〈局外人〉》,荒诞的言语》细致地剖析了加缪的代表作的语言,从统计的方法的入手,指出这些手法的效果,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荒诞人生底蕴的深层探索》研究了加缪以“荒诞”为主题的三部曲,描画了《局外人》到理论著作《西绪福斯神话》,再到剧本《加里古拉》的发展脉络。《笑声中的忏悔》评价了中篇小说《堕落》,作者从主人公的笑挖掘下去,探索人物的灵魂,并指出加缪的意图。《加缪哲学思想简介》主要分析《西绪福斯神话》的哲学内容。四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加缪的创作和思想。专辑的第二部分是一组译文。《戏剧家——加缪》指出戏剧是加缪偏爱的领域,加缪通过各种题材力图创造当今时代的悲剧。《〈局外人〉》的心理学》的作者从自身的写作特点出发,欣赏加缪的内心分析。《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认为荒诞概念是悲剧性人道主义的一种形式。《一个模糊的世界》分析了加缪的短篇小说集,深得其中的奥秘。《〈鼠疫〉评注》指出这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现实精神。《倨傲的忏悔》分析了《堕落》的主角与俄狄浦斯的相似。这几篇译文对加缪的小说、戏剧和创作值倾向进行了颇有特点的分析,可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05年4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发表了题为《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讲话,代表中国首次提出了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倡议。这是“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和谐世界的实现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贾颉 《法国研究》2013,(4):77-82
传统文学理论重视作者和文本本身,而忽略了读者这个群体。接受美学则开始重视读者这个概念,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审美维度。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的价值更多地在于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同时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期待视野。也正是由于这一观点的提出,长久以来被忽略的读者这一角色开始被理论家重视。本文尝试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旅法作家戴思杰的作品《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篇小说在中国和在法国的接受情况,接受差异,以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书架     
<正>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牛军著九州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本书是作者1990年代中期以来发表的20篇与冷战有关的论文的结集。全书将这些论文分为"冷战与中国外交""中苏关系""抗美援朝决策""地区问题""中美关系"五个专题,从而将各篇论文所做的案例研究有机地组合起来,试图为解释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的关系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研究架构和分析模式。作者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60年之经线》一文作为代结语,勾勒了60年来中国外交的基本线索和架构,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外交与冷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忆汪熙先生     
<正>2016年12月26日,复旦大学金光耀教授、吴心伯教授先后给我发来短信,告知汪熙先生去世的消息。他们说,汪先生25日白天的状态还很好,思维也很清楚,晚上睡过去,第二天早上没再醒来。如他这样的高龄(97岁),走得这样平静、安详、毫无痛苦,真正是无疾而终,这真是修来的福气。得到消息之后的这些日子里,与汪先生30多年交往的点点滴滴又一幕一幕地浮上心头。一1979年《世界历史》杂志第3期上刊登了汪先生的一篇论文,题为《略论中美关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病毒浸润抗体细胞的过程在世界上首次被韩裔美国科学家、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怀特海德研究所的彼得·S·金博士发现。他在科学杂志《细胞》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艾滋病病毒与流感和白血病病毒相似,一端形似长矛并刺入细胞。对此,《纽约时报》在头版作了报道,并报道说哈佛大学的D·威利教授在另一份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证实了金博士的发现。长期以来,X光结晶学专家们曾致力于研究艾滋病病毒浸润  相似文献   

17.
毕业于东京大学法文系的大江健三郎,在写作过程中深受法国文学的影响。研究界目前对大江健三郎的"法国师承"脉络梳理主要集中在萨特、罗曼·加里等作家,对塞利纳的探讨则尚未多见。但是,大江健三郎本人却多次公开地提出塞利纳对自身文学创作甚至个人生活的影响。塞利纳战争三部曲之一《轻快舞》被作为小说元素引入大江健三郎的《静静的生活》,大江健三郎通过人物设定、引用与评论等方式使两个文本呈现出显性的互文关系;大江健三郎对于塞利纳"卑贱书写"方式的模仿,则使两个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具有了更为深层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复调小说观点上,可以大致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地下室悲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代表俄罗斯大多数人的真实心声,并深刻体会果戈理被迫"撒谎与献丑"的相同处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历劫归来之后,为了能够继续创作,他以根基论之名与虚无主义者论战。然而在《地下室手记》创作告白后,萦绕他作品的三个问题分别是:拿破仑权力问题、罗特希尔德金钱问题与上帝是否缺席的宗教问题。晚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方面透过上述三个问题反映俄罗斯的困境,另一方面则在《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在对普希金的纪念演说中,呈现出其走出地下室悲剧的创作心境。  相似文献   

19.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在吸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亚洲的历史事实出发去研究亚洲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形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会泽安在《新论》中对世界形势的分析主要来自他对西洋列强的军事威胁的认识.对海防问题的思考与以"祭政一致"为主要特点的"国体"论构成了《新论》的核心内容.《新论》作为一份思想文本,对明治维新以及近代日本国家的走向产生了影响,为日本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重读《新论》有助于我们历史地考察日本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起源.  相似文献   

20.
编者的话     
正本期"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专栏刊登了三篇文章。其中,庞琴和罗仪馥研究了全球化与国家对外经济影响力的关系。两位作者突破了将国家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模式,提出全球化在改变国家对外影响力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阶层差异。另外,该研究通过引入全球价值链概念,更新了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二元对立的角度来探讨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现有认知,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提供了新的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