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交通肇事逃逸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我国刑法学者关于交通肇事逃逸问题的不同见解的分析,评析了我国现行交通肇事立法及解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借鉴日本立法,对交通肇事逃逸问题进行处罚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交通肇事是司法实践中一种常见的违法犯罪现象,而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更是司法实践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拟通过对《刑法》第133条规定的诠释,进一步明晰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并试图从司法实践的层面解决种种因逃逸致人死亡情况下的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3.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使传统水上航运的地位日渐突出,同时,水上交通肇事犯罪事故也不断增多,而现行法律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处罚力度显然不够。因此,有必要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犯罪进行法理上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在立法和执法方面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4.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使传统水上航运的地位日渐突出,同时,水上交通肇事犯罪事故也不断增多,而现行法律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处罚力度显然不够。因此.有必要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犯罪进行法理上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在立法和执法方面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5.
刑法133条第二款和第三款中规定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行为的量刑幅度,本文主要探讨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实践中如何认定以及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定罪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域外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设置有"遗弃罪"、"不救助罪"、"交通肇事逃逸罪"等不同罪名,理论界有在我国刑法中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逃避交通肇事责任罪"、增设"特殊遗弃罪"、设置"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之不同建议。文章提出的完善有关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立法构想,主要涉及到对现行刑法第133条的修改和增加规范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新条款两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7.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比较复杂,刑法中规定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但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存在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情形.  相似文献   

8.
着重分析产生交通肇事逃逸的原因,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损害后果、行为主体,环境特征三方面总结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规律,探析了加强交通肇事逃逸的侦破措施,如何有效地进行交通肇事逃逸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立法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现有立法框架下内的"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进行检讨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关于逃逸行为的处理方式,提出设立新的罪名"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的设想,并对本罪的相关问题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
试论交通肇事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但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以及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则要加重处罚。在司法实践中,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比较多,行为人主观上又多为故意,因此对行为人的行为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同时在处罚时也应将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加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交通肇事致人死亡中的"人",是审理交通肇事案件的一个难点。从行为人逃逸过程中二次肇事的主观过错、法定刑罪状所体现的逻辑关系、立法原意、罪刑均衡原则的实现以及逃逸与交通肇事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得出刑法第133条第一档与第三档"逃逸"的内涵应当是同一的,均指因第一次事故逃逸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追究或逃避抢救义务,而逃离现场的行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构成要件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因素和目的要素;交通肇事可按不同的标准用二分法分成四类;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既不能离开其先前的交通肇事行为而孤立地进行分析,也不能局限于法条的规定而试图做到毕其功于一役,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交通肇事逃逸现象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交通肇事逃逸后对受害人的权益保障的问题日益被关注。我国现存的受害人救济措施在救助的性质、对象和范围方面存在很大不足,急需完善。  相似文献   

14.
交通肇事逃逸是建国至今常见的高发性犯罪,也是国家严厉打击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之一。刑事政策是一段时间内国家对犯罪行为所采取的的指导意见,对刑事法律制度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以刑事政策为指导,对我国的交通肇事逃逸的立法做分析与考察,发现我国交通肇事逃逸的刑事立法脱离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还处于"严打"阶段,前述特征显然违背了刑法的人本主义关怀。鉴于上述发现,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做详细的探究,以求对我国交通肇事逃逸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呈逐年上升态势,处理难度较大。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处理中,建议重视前期到达的外勤民警的工作和事故处理民警的现场勘查工作,应加大对警察的技能培训力度,建立交警总队的物证鉴定技术室,重特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现场勘查的做法,建立物证档案室。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定交通肇事逃逸、因逃逸致人死亡,对于解决现实中复杂的交通肇事案件具有参考意义。"交通肇事逃逸"是对救助义务和消除肇事现场对交通运输安全的抽象危险的义务的不履行,当存在救助义务时,基于义务冲突应当优先履行之,否则被撞者因此死亡的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交通肇事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内涵应当保持一致,即两者的作为义务内容应当相同,既保持了三种量刑的递进关系,也有助于证明"逃逸"与"致人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刑法理论和立法精神,通过对当前学术界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不同理解的评析,认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决定于逃逸是否可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不决定于行为人是否负有某种义务;“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人应当是明知自己的逃逸行为可能会致伤者死亡,即在主观上必须是间接故意,而且只能是间接故意。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也是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交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如何看待交通肇事逃逸行为,首先要对其如何认定有一个明晰的概念,深入分析其易发、多发的原因;其次,在充分认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基础上,积极探讨遏制、预防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近年来笔者办理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分析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特点与分类,并阐述了如何利用交通事故的痕迹物证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相似文献   

20.
析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刑法中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认定交通肇事逃逸的标准即交通肇事逃逸的主体必须是交通事故当事人,主观方面必须以行为人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交通事故为前提,以逃避法律追究为目的;其侵犯的一般客体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律规范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客观上行为人具有逃逸的行为,逃逸的空间要素是交通事故现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