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妮妮 《学理论》2013,(7):52-54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态女性主义把环境主义关心的问题和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关心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探讨了西方文化中对自然的统治和对女性的统治之间的关联性,这就把社会性别视角带到了生态思潮中来。通过分析当代生态思潮中社会性别缺失的情形和女性主义对自然的态度转变,考察了社会性别视角进入生态思想的理论条件,并试图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反对抽象人性论的立场、女性主义者对妇女解放事业的关注以及当代环境问题的凸显,是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条件,也是环境生态视角和社会性别视角交叠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人类文明改造自然的深度与广度的急速扩张,始于毫末的生态问题也逐步转化为势不可挡的生态危机。为此,我们需要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文明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重新反思为理论的第一基点,构建出兼顾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与自然生态维护路向的新的生态哲学。新的生态哲学,即"生态生存论",是在否定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征服自然的取向与"自然中心主义"服从自然的取向后辩证发展而成。生存论生态哲学坚持"从现实出发"的历史研究方法、"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生态价值核心和"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共赢实践取向,力图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学术构建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追问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中形成的,以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为基本原则,从人与自然具有的双向生成和不可分割的关系出发,基于历史维度将人及其实践活动重新纳入对自然的理解之中。马克思以不同语境中所运用的自然概念呈现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逻辑进路。进一步,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劳动—分工—阶级分化"的叙事模式发展和丰富了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在于破除资本主义的自然意识形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现实关系,蕴含着分析空间生产的批判性创见。  相似文献   

4.
刘冬雪 《学理论》2023,(5):35-38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明确提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界有机共生、整体发展,对自然的超额索取势必招致对方毫不留情的报复。他从唯物史观出发,扬弃了以往形而上学的抽象自然观,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功利性的生产观,在有机宽泛的自然概念基础之上阐释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观。他对人-自然-社会进行了有机总体的诠释,并重构了人与自然互动的内在关系——人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还应当对自然进行给予,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适应、有机共存的统一整体。人与自然的相互给予是整个有机系统中的动态关联要素,不仅为人与自然的相生共在提供了和谐的生存空间,也为二者筹划了互蕴共容的平等准则。因此,重新思考和理解恩格斯有机总体观及其相关重要论断,既有助于为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可能性,亦能为自然辩证法正名,彰显其之于构建生态文明的当代意蕴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科学揭示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其中不仅包括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自然观,而且蕴含着自然与社会互动生成的历史观,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最终指向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任怡斐  谢阳 《学理论》2012,(17):202-203
生态女性主义就是在女性和自然结合的基础上,共同携手反对父权制统治逻辑和对二元对立价值体系进行批判,试图去修复“人/自然”二者间被破坏和疏远的关系,并尝试建立起一个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女性与自然联合起来反对和改造父权制统治,可以让生态危机得到缓解.生态危机的缓解和解决反过来又会促进妇女地位的改变和提高,女性对环保的贡献将加强女性在社会中的积极意义.这是一种相互的作用,当然最后也就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7.
正一、"性别派"的观察视角女性主义国际法方法的视角具有独特性。女性主义学者的这种独特观点涉及国际法的性别敏感性问题,与纽黑文学派不同的是,其"观察立场"不是为了人类共同利益,而是具有派别性的立场。这种"派别性"在于批判性地考虑到谈论某个主题时需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而不从客观和中立出发。反而,其出发点是由女性所属的集体以及作为女性的性别条件来理解和决定的。女性主义者们认为,首先,男性具有支配地位的制度应该被破除,而女性的经验、情感等特性要得到重视。其次,国际法律体系中需要女性的声音。再次,"受害者论"  相似文献   

8.
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别形成关系重大,一些女性主义者相信教育可以在消除性别不平等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从最初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关注的两性平等到后现代女性主义致力于女性的话语权,教育成为女性主义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对西方国家的教育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既可以营造公平的思维模式,也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本文旨在运用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分析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历史的自然是对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历史与自然统一的概括: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说明;生态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满足与被满足、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关系的概括。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生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由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要素论、人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生态经济论、生态问题与本质的制度批判论、协调人类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的生态价值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论等理论单元构成的思想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与马克思一同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革命的辩证法,并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确立了唯物辩证法的新形态。他不仅将总体性辩证法保持在思维领域,而且拓展到外部世界,在自然、社会和思维等三者之间建立整体的有机联系,凸显出有机论的总体观。进而,恩格斯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辩证法统一起来阐发了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在历史逻辑和劳动辩证法下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之统一问题的讨论;解决了自然科学、历史科学与理论科学以及各门实证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倡导大科学观的科学统一论,使自然辩证法作为科学技术学成为可能。面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以及现代性的种种"急难",在后疫情时代重新考察和理解恩格斯有机总体观及其相关重要论断,既有助于为自然辩证法正名,亦能为"两个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认知提供思想支撑,彰显其之于构建生态文明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12.
曹立华  王璇 《学理论》2011,(12):41-42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人类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指导思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发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规律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更妄论控制和统治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反思那些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求而不顾自然客观规律的行为,自觉调整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张都爱 《理论探索》2006,2(5):18-20
西方现代自然观体现的文化性质是自然的文化化,西方后现代生态学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体现的文化性质是文化的自然化。我们目前所建立的环境文化,是自然文化化与文化自然化相统一的文化,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自然观是我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1,(6)
把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的要义,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华传统文化和合思想以及西方学者的二元对立中心中探讨其理论来源,从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界的自然属性中分析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通过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两点论和重点论中蕴含的自然哲学思想,解答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呼吁人们对人和自然的问题做进一步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5)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更接近自然,而男性以自然为敌,但同时也注意到,造成性别压迫的根源是父权制,它不仅压迫女性,也使男性受到压抑和扭曲。基于这一观点,文章选取三位女性生态主义作家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具有生态女性主义特征的男性形象,探讨男性可以对生态女性主义做出的贡献,同时鼓励男性颠覆父权文化的压迫,与女性和自然之间和平相处,共建和谐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1)
马尔库塞的自然革命论是20世纪"绿色运动""、生态运动"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自然革命论中,他将自然界也看为一种主体,阐述自然界遭受的剥夺,提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及对策。最后还谈到该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受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影响,人们往往从对抗性的意义上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造成自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成为人们外在的对象,进而导致了自然与历史的分离。而马克思自然观则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系,在这种一体性关系中,整个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身体,与人处于相互生成的过程中,从而历史就成为人的真正的自然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实现了对于生命的有机性和创造性的理解,超越了近代机械自然观,发展了马克思自然观,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自然观在西方哲学中的演变,经历了古代的有机论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的发展历程。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自然观,提出了人化自然观,从而实现了自然观的伟大变革。这一伟大变革对于当代人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克服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转型期,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马克思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的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20.
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不仅需要把社会史与自然史有机统一起来,而且需要实现从本体价值向主体价值的转型,从主体维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基座。实际上,生态价值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正确的历史观必然是正确的自然观:人与自然交相利、自然史与人类史彼此和谐同步可持续。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并非指外在于人的客观物质、纯粹客体或物质财富、"物质生产力",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实践,人的活动,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意义。从主体出发去看待"物",它们都只能是人的活动过程或活动结果,是人的对象性存在。现实生活中一旦自然生命体和人类生命体同时受到威胁,遭受摧残,历史唯物主义将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