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和谐精神,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它贯穿于孔子宇宙观、认识论和道德伦理观,体现在“和为责”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泛爱万物的仁爱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中庸”的致和之道之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人恪守的正统的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便是“仁、义、礼、智、信”。信者,诚信是也。“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言必信,行必果”。这些孔孟时代的道德箴言,至今仍闪耀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辉,成为中国人处世立身的基本行为准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3.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并沿续着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精神”的主要内容。推己及人。孔子指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思想已成为后世古人道德伦理的最低起点。中国人做事自古就反对以自我为中心,只从自己出发。而主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相似文献   

4.
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行为性、伦理性、稳定性。品德的行为性,是说一个人的品德总是有其外显行为来表现的,人们总是根据其外显行为来作道德评价,无行是很难说有德的。品德的伦理性,是指品德行动是一种合乎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行为。它是由一定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支配的行为,其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依据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伦理思想、伦理道德,是处理人事和人际关系的应遵循的准则。可见,离开了伦理道德,也是不成其为品德的。品德的稳定性,是说合乎伦理的行为中,其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稳定的,是习惯化了的。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品德定义为一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体制转轨时期“道德失范”、“道德滑坡”等不良社会现象,己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重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实事求是地对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进行重新定位,进而分析马克恩主义的道德科学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在社会主义新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地位,认为社会主义新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合理因素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成分。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社会主义新伦理道德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对象,提出“道德进阶”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伦理道德是孔子创建的儒学这条长河里的主流 ,孔子特别重视道德的价值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是孔子道德标准 ,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今天我们重新回顾孔子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述 ,发扬儒学中伦理道德观之精华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提高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品德修养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 传统义利观的根本特征是“贵义贱利”,以“义”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的价值观。“义”,指思想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即道德,“利”,指利益、功利,即物质利益。孔子最早把义、利对立起来,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战国时孟子认为君王只讲“仁义”就够了,不应该谈“利”。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孔孟的义利观,提出  相似文献   

8.
<正>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打文化牌,以文化为城市品牌载体、价值载体。铜仁市定位主城区的发展方向,提出要创建"仁义之城",打的就是文化牌。什么是"仁义"?"仁"和"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主要指"仁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道德修为的基石;"义"的内涵为正义、道义。"仁义"一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历史传承和文化价值看,弘扬"仁义",就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以"仁义之城"作为  相似文献   

9.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 ,古代氏族社会各种礼的温情依然残留着 ,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在一定层面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尽管孟子思想中核心的观念就是“仁” ,但他依据孔子的以“仁”释“礼”的思路 ,对“仁”进行了理论抽象 ,不仅把“仁”看作是礼的内涵 ,而且他进一步论证了礼乐制度所体现的仁义礼智 ,是一种先验的道德理性 ,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0.
诚信是先秦儒家伦理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先秦儒家所提倡并力求践履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孔子把“信”列为与“仁、义、礼、智”并列的五常之一;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中庸》主张“诚为贵”。诚信是天地间的一种必然法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基本的交际之道。真实是新闻报道与新闻传媒的生命线,但是“客里空”作为新闻界的一种不实作风一直阴魂不散,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给新闻从业人员提供的一个重要启示就在于,无论何时都要坚持新闻真实性不动摇。  相似文献   

11.
肖遥 《工会论坛》2006,12(4):115-116
亚当·斯密认为人具有双重性:作为“经济人”,自爱是其基本动机,人趋于利己;作为“道德人”,仁爱是其行为准则,驱使人为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不应仅仅作为一个纯粹的“经济人”或一个纯粹的“道德人”,而是作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体参与经济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中西道德理念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的道德理念是以性善论为出发点,建立在血缘亲情仁爱基础上的一种“爱生型”道德理念。它肯定道德的善是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最根本的规定性。中国人的道德理念强调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自觉和道德实践的主体能动性,认为道德修养毫无例外地是每个人的基本人生责任。而西方人的道德理念则是以性恶论为出发点,建立在原罪赎罪意识基础上的“罪生型”道德理念。它强调道德产生的外铄性及道德形成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被动性。只有中国人的道德理念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不过,西方人的道德理念亦有可取之处,那就是其中的契约观念,因为契约观念是法制的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国家社会的基本,家庭幸福即"社会国家之幸福"[1]。家庭伦理道德是社会与国家伦理道德的根本,反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以家族道德为中心的伦理。而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国家的最高道德原则就是所谓的"三纲"、"五常"。本文以《重庆邓氏族谱》、《阳新陈氏义门果石庄大成宗谱》、《武汉东西湖径河街李氏宗谱》三大家谱中的宗规族训为例,探讨在"三纲五常"伦理观念下宗规族训对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思想、道德、文化领域的多元、多样、多变,使中国意识形态面临“非传统”与“新传统”的悖论.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传统又一次遭遇空前涤荡;另一方面人们日益渴望以传统重建社会生活的基本同一性,30年改革开放也正在形成某种“新传统”.制度意识与意识形态主张之间的不平衡,伦理与道德之间的不平衡,市场经济观念与伦理道德、传统文化之间的...  相似文献   

15.
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方面。“诚”主要是讲诚实、诚恳;“信”主要是讲信用、信任。“诚信”的含义,主要是讲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力量。“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倡导并力求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亦凸现出极其重要性。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信用经济,具有公平竞争、平等交换、效率效益、诚实守信的原则。我国加入WT…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坚守传统文化阵地的文化民族主义者,他将儒家文化作为自己的保护对象,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要保护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和准则,认为在有关道德伦理的根本层面上中国人必须坚持其固有的特色,绝不动摇。  相似文献   

17.
传统儒家仁爱思想与企业安全伦理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安全伦理的缺失,损害了企业的道德人格形象,威胁着人的生命健康权利、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整个市场秩序以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传统文化的仁爱伦理精神,主张“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克己复礼”、“杀身成仁”等道德思想,可为企业安全伦理建设提供新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人格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刘备是仁的化身 ,诸葛亮是贤臣的楷模 ,关羽“义”字当先。他们具有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因此其人格也各不相同 ,但他们的人格又有很大的统一性和内在联系。这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之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传统理想人格重道德的基本精神和合理的道德规定 ,仍是中国现代人的理想人格所应发扬光大的宝贵成分。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部伦理悲剧,《布朗德》围绕着“母亲抱憾西归”、“幼儿患病夭折”、“妻子绝望自杀”和“悬崖葬身雪山”的剧情而展开,其悲剧的根源在于他淡薄的伦理意识、偏执的自我中心,以及空泛的道德说教、伪善的道德行为,不切实际地追求“全有或全无”的宗教事业,逐步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从而多次做出错误的伦理选择,因而走向毁灭。文章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关注作为牧师的布朗德同时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的多重伦理身份及其感情纠葛,探讨布朗德所遭遇的道德困境及其颇有争议的伦理选择。作家一方面以外部聚焦的叙述方式关注布朗德的道德行为及其布朗德周边人们对布朗德的道德评价,另一方面以内视聚焦关注着布朗德自我赎罪的心路历程。剧本围绕着布朗德的家庭、婚姻、亲情和事业等伦理关系而展开,由此讨论所引发的关于责任、义务、使命、孝顺、仁爱、仁慈、信仰、死亡、恐惧、绝望、自责、自杀、负罪、救赎等伦理命题,透视了戏剧人物的生命历程中对道德力量的渴望以及以死赎罪的自我诉求,体现了作者易卜生对于人类理想道德法则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20.
"共享"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具有不容置疑的绝对善性。它以合乎共享伦理的价值规约为旨归,并因此而确立自己的价值边界。共享的价值边界就是它的合伦理性边界,就是它的伦理限度。人类借助道德语言表达共享之合伦理性的最常见、最有效方式是将它归结为普遍有效的伦理原则。迄今为止,孔子确立的两条"金规"能够充当普遍有效的共享伦理原则,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追求共享伦理的过程中,人类养成了人之为人应有的共享美德。共享美德不是一味自私,也不是一味利他,而是对利己和利他进行适当协调和平衡的结果。只有合乎中道的共享才具有伦理价值,也才具有值得人类称赞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