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懿丁 《工友》2009,(5):19-19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因劳动权利和义务发生的争议。我国的劳动争议调解主要由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调解和法院劳动争议诉讼调解等三个部分组成。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是我国调解制度的基础,是第一道关口。把好第一关,就能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2.
谭斌 《重庆工运》2009,(12):30-31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及其法律规定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因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等发生的纠纷。我国1994年7月15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一条虽然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  相似文献   

3.
但雪晴 《工友》2014,(5):40-41
正伴随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民事法律体系中的建立,劳动争议中的精神损害该如何救济越来越被关注。劳动争议精神损害救济制度现状劳动争议精神损害的劳动法律救济我国《劳动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相关法规对在劳动领域中发生的精神损害基本没有涉及,只是在个别法律、法规中对精神损害有所体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列举了劳动争议的范围,其中没有明确将精神损害列入,只能靠对第六项"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的扩展解释来将其含纳。但这种非  相似文献   

4.
《工友》2008,(7):50-50
——参与协商 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  相似文献   

5.
《劳动法》名词解释劳动争议当事人《劳动法》第78条明确要求:依法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里所说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专指因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依法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申请并参加调解、仲裁和诉讼的用人单位和该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只...  相似文献   

6.
齐建秋 《工友》2006,(3):40-41
目前,大量的劳动争议案,暴露出劳动仲裁时效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混乱局面,使人们对“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理解差异较大。《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提出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1995年8月11日劳动部发布的《关于贯彻  相似文献   

7.
工资作为劳动关系运行的重要内在变量,直接影响着劳动争议的发生,而劳动争议作为劳动关系运行的一种冲突形式,必然与劳动关系法制有着密切联系。由此可见,工资和劳动法制是影响劳动争议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为减少劳动争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会应从党政主导转向积极维护劳动者权益,实现其角色的本位回归,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妥善处理企业所发生的劳动争议;政府则应当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建立选择性劳动争议解决方式,让实体权利能够通过程序予以落实。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仍处于劳动纠纷的高发期,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对于工会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工会以维护企业和职工双赢为目标,肩负着协调劳资矛盾,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新局面的责任。一、工会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劳动争议调解是指调解委员会对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  相似文献   

9.
工友视线     
《工友》2008,(7)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有关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重点条款解读——参与协商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其相关规定,劳动争议的解决遵循的是"一调一裁两审"的处理模式.劳动争议诉讼是当事人解决争议的最后途径.当前,没有独立的<劳动争议处理法>和<劳动争议诉讼法>,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依据的是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这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因为劳动关系与民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用处理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纠纷的民事诉讼法来处理表面平等而实质上不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劳动争议,是极为不妥的.  相似文献   

11.
日本政府于2001年10月和加2004年4月分别颁布了<促进个别劳动争议解决法>(Law on Promoting the Resolution of Individual Labor Disputes)和<劳动审判法>(Labor Tribunal Law).新法律体系的建立对个别劳动争议的解决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运》2006,(10):23-23
青岛市:法院委托工会调解劳动争议案件,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新机制2006年3月20日,青岛市总工会和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委托工会组织调解劳动争议纠纷案件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实施以来,4家试点法院共委托工会组织调解劳动争议案件33件,已  相似文献   

13.
《工友》2006,(2):46-46
第一大猫腻:用工不签订劳动合同。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反映部分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时因双方劳动关系难以确定,致使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以维护,对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事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当前劳动争议现实状况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广度深度不断加大,在劳动关系领域因国内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化解过剩产能导致职工就业、工资、社会保险等劳动经济权益和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民主政治权利的保障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劳动争议多发易发、错综复杂,集体劳动争议上升,利益诉求更为突出,劳动关系矛盾正在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  相似文献   

15.
陈红武 《工友》2009,(5):18-18
海铭星公司是经改制的民营企业,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因改制发生了质的变化。为稳定新型劳动关系,公司成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配有一名专职调解员和四名兼职调解员,坚持依法协商。我们的经验是,~一定要把工作做在前头。  相似文献   

16.
劳动争议调解的原则是"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是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第一关",及时、高效、经济、简便地调解劳动争议,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特别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有利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如何发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职能作用?本刊特邀请部分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者畅谈他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若干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是根据1993年《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建立起来的,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颁布后,《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合法性遭到质疑。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争议仲裁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法律予以明确,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呼唤新的立法。  相似文献   

18.
本着“健全网络、完善机制。超前预防、化解矛盾,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的原则。行政和工会组织不断加大对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制度建设,目前企业初步形成集团公司、基层单位、区队(车间)三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网络,并建立了预警排查等多项工作制度,有效避免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在现实中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对这一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秦皇岛、青岛、宜兴等地在实践中创造的法院、仲裁机关委托工会调解劳动争议的做法,已经对现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亟待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劳动争议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我国长期处理劳动争议实践经验的总结。适应协调劳动关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需要,应当立足于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实践经验和本土资源,比较借鉴国外调解制度,改革和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构筑多元化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解格局,推进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