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欣 《今日民族》2013,(3):21-24
澜沧拉祜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事业蓬勃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仅成为当地对外交流和吸引外地游客的"王牌",而且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提供了一个样本。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也是多民族聚居县。2010年全县总人口491884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9%。世居民族有拉祜、汉、佤、哈尼、彝、傣、布朗、回、景颇等。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中国拉祜文化的荟萃之地;县境与缅甸接壤,是中国云南内陆通向缅甸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被誉为"拉祜山乡,边陲宝地".  相似文献   

3.
<正>拉祜族是我国的一个跨境少数民族,人口不多,却活力四射。如今,年轻一代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生活,笔者在对云南澜沧老达保村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深深地被他们所吸引,老达保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当今拉祜生活的微观聚焦。拉祜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现代传媒技术的引进,拉祜人民生活观念的变迁,这一切都使得拉祜族年轻一代的生活观与祖辈们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封  相似文献   

4.
黄回村在一天天变美,拉祜族同胞在一天天变富,拉祜族同胞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一天比一天坚定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岭乡有一个小村庄,名叫黄回村。黄回村共辖25个村民小组,753户农户,3344名村民,主要为拉祜族。"拉祜"源于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作出的《关于拉祜族自治区若干问题的报告》,"‘拉’即大家拉起手来,代表团结,‘祜’代表幸福。"拉祜族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汉时期,就扎根在了沧澜地区,黄回村是养育他们的地方,是割不断的乡愁。  相似文献   

5.
绚动澜沧     
在澜沧这片美丽的大地上,不仅居住着中国二分之一的拉祜族,而且居住着佤、哈尼、彝、傣、布朗、回、景颇等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它们汇聚在一起,是多么壮观,多么绚丽,多么迷人。拉祜背包拉祜族具有悠久的民间工艺生产历史,男女都喜欢自种、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黑或蓝色土布的传  相似文献   

6.
1953年4月,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 历史崭新的一页.60年来,澜沧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灿烂阳光,承载着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沿着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道路,走过了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普洱市加快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澜沧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澜沧的未来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7.
舞彩澜沧     
雨周 《今日民族》2013,(3):38-39
舞蹈是另一种语言,它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不同的舞蹈具有祭祀、娱乐、表演等不同的功能,在澜沧这片热土上,就流传着这样一些多姿多彩的舞蹈。摆舞摆舞是拉祜族民间舞蹈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是拉祜族两大传统舞蹈之一,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只要高兴,人们便相聚而舞,深受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8.
张华  谭春 《今日民族》2013,(12):50-52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甘醇的美酒,动听的旋律,精彩的歌舞,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成山的茶园,成片的甘蔗,袅袅的炊烟,还有悠闲吃草的牛儿,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让人无限遐想、向往。  相似文献   

9.
《今日民族》2013,(3):1-4
1953年4月,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正式建立,从此掀开了澜沧历史崭新的一页。60年来,澜沧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灿烂阳光,承载着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沿着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道路,走过了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加  相似文献   

10.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边陲,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拉祜族自治县。由于教育方面的几个特殊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历史的特殊性。解放初期,澜沧县各民族还分别处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中有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拉祜族,有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佤族,还有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的傣族等,是被历代统治者称为“蛮荒部落”的化外之地,少数民族深受歧视和排斥。据史料记载:至清光绪十三年,澜沧仍“无教育之踪迹可寻”。少数民族基本上处于刻木结绳记事阶段,根本没有民族教育事业可言。清光绪末年,虽然曾在…  相似文献   

11.
正视现实的澜沧,按照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澜沧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实力相对不足,赶超发展压力大,任务繁重,任重道远。2010年11月5日,黄浦江畔的上海大剧院举办了第十届中国普洱茶节开幕式暨"天下普洱"2010文艺晚会。这是一个不眠之夜,来自澜沧老达保的演出队一首《快乐拉祜》亮相,掀起了晚会的高潮,听到这些非专业演员们淳朴、自然的歌声,看到他们脸上灿烂的笑  相似文献   

12.
快乐拉祜     
拉祜族是一个快乐的民族,拉祜族的快乐体现在他们的欢歌热舞中,体现在他们的世俗生活中,体现在他们对祖先的纪念与膜拜中……拉祜族的快乐源自哪里?拉祜族的快乐是因为什么?让我们走近拉祜族,解开拉祜族的快乐密码。载歌载舞的极乐拉祜族人人能歌善舞,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拉祜族与生俱来的特点。拉祜族的民族传统舞蹈,  相似文献   

13.
正民间工艺一直是拉祜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与拉祜族的衣食住行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体现着拉祜族的集体智慧。从历史上看,拉祜族工艺起源于生产生活需要,其内容与种类基本属于手工艺的范畴,主要包括竹木制品的制作、纺织品制作、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4.
刘兰凯  郑群  魏娜  金泳向 《创造》2009,(6):55-57
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绚烂夺目,它既是少数民族为之自豪的财富,也是云南发展最有价值的资源。无论它体现出的热情奔放也好,还是温婉细腻也罢,其形式、内涵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已经不只是少数民族所独享了,它不仅是云南人的骄傲,还同样吸引着世界的眼球。2009年4—5月,在滇南地区,人们尽享了一场少数民族的文化盛宴。澜沧拉祜族的葫芦节、西盟佤族的木鼓节、盂连傣族的泼水节和砷鱼节相继展开,  相似文献   

15.
拉祜族是云南省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澜沧江流域的普洱、临沧两市,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市也有分布,约80%的拉祜族聚居在澜沧江以西地区。拉祜族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拉祜族人民长期与汉族、傣族密切交往,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  相似文献   

16.
待抚的贫困乡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是中越边境线上一个特困乡。该乡辖4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70个社,3044户,17120人,其中拉祜族人口占30%。解放前,拉祜族称“苦聪人”,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以采集、狩猎为生。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其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致使苦聪人濒临灭绝。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苦职人走出深山老林,开始定居定耕,社会形态从原始部落制跨越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一个民族的进步,仅仅是政治上的翻身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还要靠发展生产力。几十年来,为帮助拉祜族群众发展经济,摆脱…  相似文献   

17.
拉祜族聚居区联动开发采用区域联动板块发展模式,深度联合开发,即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设计、目的地宣传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各方面全面开展联合开发。以拉祜族民族文化作为核心,统一开发拉祜族文化及文化辐射圈层;打破行政区划,以拉祜族聚居区为中心,构建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带;统一民族形象,创建民族品牌,以拉祜族生活区域深度游、体验游作为主要的旅游方式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8.
吴平 《今日民族》2005,(5):21-24
五百多年前,青海湖畔的一支游猎民族南下澜沧江河谷,辗转迁徙到今天云南省临沧市的南美一带,住在深山老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自称“拉祜”,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拉祜族”,1987年,这里正式成立了南美拉祜族乡,从此,南美拉祜族结束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定居下来,南美拉祜族山寨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南美拉祜族乡位于临翔区西部的高寒山区,距离县城48公里,全乡有28个村寨,4万多人。适应游猎生活的需要,南美拉祜族的住房是原始吊脚楼,称为“木掌楼”。按习俗,盖一间木掌房的木料要由一棵树改锯出来,其中包括长3、5米左一棵树撑起的“土掌楼…  相似文献   

19.
拉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古老民族,尽管20世纪前没有文字,但却创造了底蕴丰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在悠悠岁月中口耳相传、奔流不息,为丰富祖国的文化宝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政府帮助改进了20世纪初由外国传教士设计、只限于少数宗教上层使用的老拉祜文,形成了比较科学完善的新文字后,拉祜族文化更是进入了健康发展、全面繁荣的新时代。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  相似文献   

20.
南美拉祜族乡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体民族的贫困乡,地处临沧市临翔区西部的偏僻高寒山区,南美中心校有一所中学、一个校区(4个村完小、12个教学点,其中一师一校5个点),教职工56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37人,在校生581人,有拉祜族、傣族、佤族、布朗族、回族、汉族7种民族,其中拉祜族学生占72.14%。历史上,南美拉祜族居住在深山老林中,靠狩猎为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形成了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有饭大家吃,有酒大家喝,一户杀猪,全寨吃肉”的原始平均主义思想浓厚,不善于农业生产,“种一片坡,收一土锅”的粗放耕作仍然普遍,生活非常贫困,许多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