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孝荣 《友声》2009,(4):47-47
<正>奇山秀水妙交球,酒寨歇乡美尽收。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做梦也风流。不记得这是谁的一首诗了,但作为出生在土家山寨里的一员,我却特别喜爱这首诗。  相似文献   

2.
贺严 《前沿》2012,(16):149-150
杜甫一生写了三首《望岳》诗,这三首诗虽然是同一题目,但写于不同时期,描写的是三个不同的山岳:第一首《望岳》作于青年时期,描写的对象是东岳泰山;第二首是中年时期的作品,写西岳华山;第三首则作于晚年,望的是南岳衡山.这三首诗前后跨越了30年,诗人的人生和社会时世都发生了沧桑巨变,因此三首同题诗中也渗透着作者不同阶段的人生情怀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3.
谭先进 《当代广西》2006,(14):60-60
“学问为诗古亦讥,胸无学问更堪悲;要须尽入洪炉冶,动得真情有好诗。”这是黄云同志诗《无题一首》,深刻地阐述了做学问与写诗的区别和关联: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动真情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既是黄公的诗论,也是他的切身体会和写诗之道。诗如其人。正是凭着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追求和炽热的真情,黄公为社会和诗坛奉献了《桂海桑野&#183;黄云诗词百首》一书。  相似文献   

4.
姚建 《黄埔》2023,(1):72-74
<正>不堪回首六十年,世事沧桑自作愆。少壮迷途失东隅,收之桑榆未为晚。60岁生日这天,黄埔军校4期生、陆军大学9期生、国民党原第38军军长、四川省政协委员姚国俊写下这首题为《六十述怀》的诗。这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唯一的一首诗。诗中的“东隅”和“桑榆”来自《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即过去的时光无法挽回,但在未来可以去获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过往的感叹、愧疚和对未来的期许。  相似文献   

5.
沈宝祥 《同舟共进》2008,(11):43-43
著名作家魏巍逝世,令人十分痛惜。我在收集胡耀邦诗词的过程中得知,胡耀邦曾写给魏巍一首诗。我很想看到这首诗的原件,就冒昧给他写信,希望访问他。出乎意料,我很快就接到了他表示欢迎的电话。  相似文献   

6.
<正> 晚唐杜牧的七言绝句《赤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史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原诗如下: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樊川文集》第六十九页)然而,尽管人们喜欢这首诗,大量选本选了这首诗,但对诗中“赤壁”到底在哪里这一点上,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正确的解释,以致形成了一桩错判了的诗坛公案。搞  相似文献   

7.
“伸手必被捉!”王大海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是陈老总一首诗中的名句。最初读到这首诗,是2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陈毅诗抄》还未公开出版,所见的还是手抄本。正是“大革命”时代,诗为海歌为洋,神州大地上也不知产生了多少“诗”与“诗人”……但是时隔不久,...  相似文献   

8.
诗意之城     
正丁虹最近几年的一些作品,让人想起顾城的一首诗: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在顾城的这首诗歌中,以天、路、楼、雨的灰色铺满整个世界,再突然出现一红一绿的两个孩子,沉闷的色调中顿时出现了亮色。这首诗以欲扬  相似文献   

9.
感受昭君     
"昭君自有千秋在,呼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是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先生为王昭君题写的一首七绝,这首诗对历史的昭君作了总  相似文献   

10.
郑黎明  小山 《福建乡土》2011,(4):17-18,20
先从一首古诗说起吧。长乐人陈烈的《题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米。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这首诗写于北宋元年,诗系为民请命而作。当时的福州太守为粉饰太平,于元宵节前强令百姓每户捐灯十盏的恶行激起诗人义愤,送诗太守,为民鼓而呼,以诗代檄,挂上这盏名闻天下的诗灯。  相似文献   

11.
海伦·福斯特·斯诺于1997年1月11日逝世。为了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本刊发表她的6首诗和诗人朱子奇的介绍文章。这六首诗和这篇文章,首载于1993年1月的《诗刊》上。海伦从陆璀给她的信上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地来信感谢陆璀和朱子奇。她说,这是她的诗第一次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表,并且也是第一次从中国得到福费。陆璀用《诗刊》给海伦的稿费买了两件丝绸上衣,托朋友带给了她,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12.
正我的哑语是空灵的舞蹈,是白描的画,是想象的诗……这是20多年前云南一位特教学校女教师张雪梅创作的一首表现聋人手语的诗作《我的哑语》,发表在《诗刊》上,后来,连同她的其他几首诗一起,由她的学生——聋孩子们——编排成手语诗《倾斜而美丽的世界》,在海内外多次演出,很有些影响。  相似文献   

13.
忘病忘老工作,力求自强不息; 斩断资产根子,犹如壮士断臂。立定无产脚根,万事兢兢业业; 鞠躬尽瘁听命,死而后已何惜。这是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王任叔晚年的一首自勉诗。这首诗是他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赠项斯》这是一首有名的赠友诗.现在流行的"说项"典故,是由诗中"到处逢人说项斯"一句衍化来的.诗人杨敬之,唐代中叶人,他留存的诗不多,《全唐诗》仅二首.他的诗名、政绩都不大.因这诗写得感情深挚,独具特色,使他在灿若星汉的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界看来,李商隐《夜雨寄北》是极少有的几首明白直抒心境的诗作之一。和那些含蓄蕴藉、艰深晦涩的典雅之诗比较起来,李商隐的这类小诗,可算是包容着浓浓的“赤子之心”,自然而率真。同时它又着实是一首独特的诗,尽管它的内涵并无特殊之处,许多诗人也曾抒发过类似的乡思与离情,但它以其艺术的独创性在此类诗作中独领风骚。这首诗中深重的别愁以及不能如期的相聚的遗憾,因其传达出永恒的思念超出了具体的范围而具有了普遍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宋朝李禺写了一首丈夫寻妻的诗。这首诗妙就妙在正读是夫忆妻,而倒读,就成了妻忆夫。 正读: 枯眼望遥山隔水, 往来曹见几心知? 倒读: 儿忆父兮妻忆夫, 寂寥长守夜灯孤。  相似文献   

17.
“学问为诗古亦讥,胸无学问更堪悲;要须尽入洪炉冶,动得真情有好诗。”这是黄云同志诗《无题一首》,深刻地阐述了做学问与写诗的区别和关联: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动真情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既是黄公的诗论,也是他的切身体会和写诗之道。诗如其人。正是凭着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追求和炽热的真情,黄公为社会和诗坛奉献了《桂海桑野·黄云诗词百首》一书。黄公是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学者型高级领导干部、德艺双馨艺术家、著名书法家。黄公篆隶楷行草均优,行书尤长,其书法艺术饮誉海内外,已出版两本个人书法作品集。他还是优秀诗…  相似文献   

18.
徐秀丽 《同舟共进》2013,(11):75-75
《同舟共进》2013年第1期发表了冯锡刚先生的《一首“告废”诗——周恩来理性而睿智的选择》一文,对周恩来写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的一首诗作了周密细致的考证,不但钩沉出这首诗的原文,还对就此诗周请陈毅批评一事作了叙述,并推论:“在敬重如师长的周恩来面前,陈毅绝不会‘班门弄斧’”,他的批评,无非“对个别韵脚或用字”之类提点意见。冯先生的考证颇见功力,但其推测则不成立。笔者近期正在从事“李敦白口述历史”访谈工作,碰巧获知了这件事的后半部分内容,而且事实比推测更为生动有趣,特加摘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王亚平 《政策》2006,(5):60-60
1954年仲春,被毛主席称为“会写自由诗”的陈毅元帅创作了组诗《感事书怀》,他在序言中说: “观宇宙之无穷,念人生之须臾,反复其言,以励晚节。”组诗之四是七古《手莫伸》,令人发聋振聩的著名警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就出自这首诗。这首诗语言流畅易懂,内容非常深刻,具有深  相似文献   

20.
汪国真热     
《传承》2009,(7):3-3
汪国真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是《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在湖南杂志《年轻人》1984年第10期上发表,被其他报刊先后转载。这首诗首先在北京中学生中造成一定反响,并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学生中流传,最终引起出版社的关注。1990年5月,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