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儒、道传统文化中的朴素自然观照应了现代生态正义的应有之义,也就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意旨。只有在优秀的生态文化背景之下,中国才能够找到反思生态问题的契机,并在实践中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中国儒、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潜移默化,预示着当代社会文明的新的正义归属。在生态危机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孕育着解决这一矛盾冲突的文化力量之时,仍然扮演着作为思想自觉、精神教化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生态法益作为环境污染结果的维度转型、边缘展开以及范畴界定的"导向标",能够指引环境刑法体系的更新与自洽。同时生态法益作为环境犯罪侵犯的直接对象,解读生态法益的多维流变以及交叉视域,能够周全界析生态法益的范围涵射。生态法益的当代转型存在着跨际转型、立法转型以及定位转型,最终呈现出生态法益保障的经济效益、法律效应和社会效果"三位一体"的综合机制,而这一最佳效果的理论来源于生态法益的边缘学科的具体展开。立足生态法益的经济系统观、哲学价值观以及伦理平衡观视野,生态法益的对象范围应当予以适时扩大,将光污染、核辐射、噪音污染等通过第三方传播介质——大气生态空间的抽象对象所致的环境污染结果涵盖于生态法益之中,以期实现环境犯罪结果的可视化过程,并全面达致"人类·生态并重法益"。  相似文献   

3.
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该罪的有效适用面临一系列亟需解决的解释论问题.本罪的保护法益不是国家对外来物种的管理制度,而应当是生态利益."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生物安全法》等相关行政法律法规,不法行为方式包括引进、释放、丢弃,行为对象是外来入侵物种."情节...  相似文献   

4.
《生态法学的基本结构》一文,提出了生态法、生态法学的概念,但该文在正确地将生态伦理的生态利益观和生态权利义务观作为“生态法学”的立论基础的同时,又错误地把生态法学立论的基本概念简单地推广到了“生态法学”的实证领域,并错误地将“生态法”的法律关系主体从人类扩大至一切生命体。因此,本文主张“生态法学”应当回归于传统法和环境法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相似文献   

5.
国内生态文明研究主要有关注生态文明本身和运用生态文明理念进行相关领域研究两种路径.从生态文明本身出发,学界对生态文明的内涵、构成和建设路径等进行了多维探讨.三十年来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虽已取得了丰富进展,仍需在多方面进一步深化,如增强研究的针对性,提升研究的精确性,加强对生态文明学的元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第一条 为加强对重点公益林的保护、经营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  相似文献   

7.
生态保护国家补偿责任是一种具有公法意义的国家责任。新发展理念、生态环境国家目标任务和生态文明建设职权等宪法性规范构成生态保护国家补偿责任的规范依据。生态保护补偿可分为面向单个生态要素的分类补偿和面向特定生态保护地区的综合补偿。分类补偿介于不予补偿的财产权社会义务与征收征用补偿之间,可纳入管制性征收补偿予以定位;综合补偿自带实现“分配正义与协调发展”基因,宜纳入衡平补偿予以定位。生态保护国家补偿责任是法定责任和约定责任的结合,只能在法定范围内进行一定的约定,约定不能损害环境公共利益和第三方利益。生态保护国家补偿责任在构成上包括“行政权力措施形成持续状态”“造成特别牺牲或显失公平”与“目的的侵害性与激励性并存”三个要件。  相似文献   

8.
刘珊 《法制与社会》2010,(17):182-183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具有当代价值的生态自然观,他们在早期就注意到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的高速时期,但我们不可忽视生态破坏问题,我们适时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们应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点中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政法学刊》2019,(1):62-69
生态协议修复模式是在"绿色"理念指引下实现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过程中的一种有益尝试与创新,包括多种方式的践行样态。协议修复模式是一种生态损害与纠纷解决的制度设计,是调解机能与价值的转化与改进,蕴含着强烈的法理逻辑与价值考量。作为一种创新性司法实践,生态协议修复模式仍然面临着众多的迷局,包括适用条件迷局、协议主体迷局、协议内容迷局等方面。立法完善以及检察机关的角色重新定位,将有助于破解生态修复协议模式在推进与践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众多迷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生态实践理性的话语创设出发,将其作为一个具有解释力、批判力的实践理性哲学与实践伦理话语,探讨了生态实践理性的人本主义的法学旨趣及其以社会对话、沟通和协商为基础的社会建构的环境保护法治意蕴,并对生态实践理性观照下的环境法进行了"理想类型"的反思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吴星 《江淮法治》2008,(3):18-18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要求。”长期奋战在环保工作一线的省人大代表、六安市裕安区环保局高级工程师戴玲谈到生态环境建设时总有说不完的话。像她一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许多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节能降耗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部署非常关注。  相似文献   

12.
十年前,春天里.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从此,重庆迈上了直辖的舞台。捕上了腾飞的翅膀,掀开了发展的新篇章,十年来,中央交给重庆的三峡移民、国企改革、生态环保、农村扶贫四项任务全面推进.重庆经济高速增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把拆迁中所涉及的政策法律规定做一个条分缕析地梳理后.发现围绕在拆迁周围存在着一个紊乱、失衡的政策法律“生态”环境。拆迁之乱、百姓之痛、不公平的交易、评估中的黑数、司法救济的缺失、政府角色的错位、野蛮拆迁等等现象多肇因于拆迁行为与政策法律环境“生态”非良性互动.其结果是政府威望和公信力的降低、社会公共利益的减损、民怨的积累、聚集从而形成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  相似文献   

14.
全球范围内的社会治理变革是人类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这场社会转型的体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社会治理变革的一个基本框架是从官僚制治理理念向生态治理理念的转变。如果说在官僚制治理中,它所强调的是确定、预测、控制和竞争这样的机械化理念的话,那么在后工业时代,生态治理在其理念上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自组织能力以及复杂系统的进化。这一日益兴起的治理理念产生了诸多有益的见解,并且能够在未来的社会治理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建构起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合作关系。而从其组织方式来看,生态治理是一项具有广阔合作前景的社会治理方式。从本质上来说,人类社会的治理方式从官僚制治理向生态治理的转变,已经超出了量变的过程,而成了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重新定位,其结果则是现有制度安排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明了中国环境法60年的发展概况、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後的发展方向。主张在环境立法内容方面,加强有关环境治理、环境善治、公民环境权、环境民主、公秉参与、环境知情权、环境公益诉讼、政府环境责任及政府环境责任问责制方面的立法:在环境法学研究方面提出:促进研究范式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的转变;促进环境法上的人的模式从经济人模式、主体人模式向生态人模式转变。认为环境法治理建设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方向,以环境法治为灵魂,以维护环境正义公平为宗旨,以环境安全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以环境民主为手段,以追求环境效益和环境效率为激励机制,以健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和环境“善治”机制为导向,充分发挥环境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使其成为建设环境友好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的法律保障。环境法学应该研究生态化方法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促进环境法向生态法转变,促进环境法律制度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农林)厅(局),各铁路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委、局)、邮政局,各民航管理局,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 为了防止危害森林植物的危险性病、虫传播蔓延,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根据《植物检疫条例》,现就国内运输、邮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实施检疫的有关规定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7.
风险社会是发展的副产品。经济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经济法是促进经济发展之法。"发展中心主义"的经济法哲学无疑在基础意义上与风险社会因果性关联。而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对风险社会的根本出路,它要求经济法哲学从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遵循生态文明建构的"共生、共进、再生"原则,将自由与调节建立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共生"之上,追求公私利益在对立中"共进"、权利与权力在循环中"再生"。  相似文献   

18.
正这又是属于华为时刻。主题为"因聚而生·以行致盛"的"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8"于3月22日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办。因聚而生!盛会共吸引15000余名嘉宾到场,华为与生态伙伴共同见证了"生态纪"的到来,并一同论剑如何最大化发挥"生态纪"的潜力,以及如何以共同行动来创造生态的指数级繁荣。  相似文献   

19.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行政补偿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作为理论思维和实践经验的成果,该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缓解森林生态功能衰退和解决我国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的尴尬状况是该制度提出的现实基础,而对财产权的保护和“公平负担原则”则是该制度存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刘俐 《法制与经济》2013,(4):134-135
由于生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价值观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次调查从生态知识、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情感和生态教育情况等四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的生态价值观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